孩子发脾气了?不妨让ta“好好生气”

摘要:孩子的哭闹、生气等是童年不可避免的插曲,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理解和疏导。

相信许多家长都经历过孩子“发脾气”的无奈时刻,尤其在明明是TA无理取闹还油盐不进的情况下,更容易让自己心烦气躁,进而演变成一场亲子间的“小闹剧”。

与其待到“雨后天晴”时担心孩子是否和自己产生了隔阂,不妨先换个角度看待这份稚嫩的“脾气”。今天的文章,我们就对正确理解并科学疏导幼儿情绪的方法稍作分享——

情绪是人性的宝藏,请正视它

许多情况下,我们会不自觉地将“情绪”置于“理性”的对立面,并加以批判和压抑。但事实恰恰相反——情绪为理性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即使是那些传统印象中的“负面情绪”:

恐惧能帮助我们识别风险,从而进行有效的规避;愤怒能赋予我们挣脱现状的强大力量;忧虑能驱使我们不断思考,从而厘清现状、找到方向……

如果说,理性催促我们审视利弊、权衡得失,那么情绪则是教会我们何为“利与害”的启蒙老师。换言之,如果没有情绪的支撑,理性无法独立存在。

心理学家劳拉·伯克曾指出:“幼儿主要依靠成人的反应来了解情绪的基本法则,什么情况下应该感到骄傲、羞愧和内疚。”也就是说,孩子的情绪表达及具体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因素影响。虽然原理并不复杂,但在父母以身作则保持情绪稳定的基础上,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情绪,也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此外,帮助孩子正确地理解情绪,有利于TA将来对社会群体性的适应。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除了对自己的情绪管理外,理解别人的情绪变化,才能寻找与别人磨合与调解的方法,从而更顺利地交流沟通、融入集体。

如何引导孩子调整情绪

回到现实生活,我们常常发现,即使孩子可以理解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他们也不能很好地作出调整。对于家长而言,最合适的应对方法有三种,它们各有其适用情境,但共同点是面对孩子的“脾气”,不强行压抑,以疏导为主,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并认识各种各样的情绪,然后学会正视它们、接纳它们,控制它们。换言之,先让孩子把“脾气”发出来。

安抚

面对情绪激动的孩子,家长既可以引导其反复深呼吸,也可以带着外出漫步散心,远离制造纷乱情绪的是非地,或是放些舒缓动听的古典乐。如果寻求简便一些的方法,尝试用有趣的表情逗孩子笑也未尝不可。

待孩子情绪稍许平复后,还可以向TA具体地灌输“没关系,过去了”“爸爸妈妈在这里陪你”等具备安全感的信号,赋予TA尝试自主调整情绪的勇气。

倾听

“倾听”是引导具备基本表达能力的孩子说出自己不开心的原因,倾诉的过程也是调节情绪的一环,还能让家长掌握情绪问题的源头;而家长耐心的倾听,也侧面表达了对孩子的理解,由此叩开孩子的心门,帮助他们进一步释放内心的委屈。

掌握事情脉络后,寻找合适的时机,陪孩子进行复盘也是不错的选择,鼓励TA用更客观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情绪。

共鸣

“共鸣”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亲子间的默契”。父母可根据一些细节,先察觉孩子的情绪波动并采取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家长需要适当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视角去考虑问题,就像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得先变成小孩子,才能去教导他们。”

例如,发现孩子的表情低落,但还不到大声哭闹的阶段,就尝试对孩子说:“宝贝,你一定很难过吧?爸爸妈妈想知道有什么能帮到你的。”诸如此类的安慰,就能够让孩子知道父母在关心自己,孩子会因为被理解而感到愉悦。

事实上,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拥有了更高的情绪调节能力,或许会独自面对委屈难过的时刻,父母的关心与理解即使无法帮孩子解决问题,至少在他们的心中建起了最有力又柔软的支撑。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哭闹、生气等也是童年不可避免的插曲,为此,劳拉·伯克的判断——“幼儿是通过观察成人处理他们自己情感的方式来学习情绪调节策略的”,或许也是在建议爸爸妈妈们先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无缘由的“呜哇”声传到耳畔时,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理解和疏导。毕竟,那些当时看来并不愉快的插曲,终将成为付之一笑的、亲子间不可或缺的共有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劳拉   孩子   亲子   插曲   理性   脾气   生气   情绪   家长   父母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