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武将徐达:历朝历代开国元勋中的天花板!

如果历朝历代只找一位武将代表,那么大明王朝当之无愧要选徐达。这位被朱元璋称作布衣兄弟的大明第一武将,如果只论为开国立下的功勋,可以说历朝历代无人能与之相比,即便是汉朝的韩信、唐朝的李靖这些彪炳千古的大功臣,他们对开国的参与程度,也没有徐达这么全面。为什么这说呢?

徐达

徐达出生于元朝至顺三年,他比朱元璋小四岁,虽然徐达和朱元璋一样都是濠州钟离人,但徐达和朱元璋之间却并非向民间传说的那样,是少年玩伴,二人的相识是在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回家乡招募兵士时,徐达毅然决然的仗剑从军,投奔了朱元璋,而这一年,徐达已经22岁了。

根据《明史·徐达传》的记载,徐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也就是说,朱元璋第一次见到22岁的徐达就非常投缘,所谓“一见语合”,差不多就是相见恨晚的意思。就这样,徐达成为了朱元璋的心腹大将。

作为朱元璋的心腹大将,徐达参与了朱元璋早期创业的全过程。当朱元璋遭到郭子兴之子郭天叙等人的排挤,离开濠州南下定远独立发展时,朱元璋只带走了24名心腹自立门户。而这24个人,就是威名赫赫的“淮西二十四将”,而在淮西二十四将中,徐达名列第一,由此也能看出徐达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

在朱元璋攻下定远和滁州不久,发生了一件让朱元璋记忆终生的大事,郭子兴被老对手孙德崖一路追杀到滁州,朱元璋为了救岳父郭子兴,不幸被孙德崖活捉,于是徐达请求用自己来代替朱元璋,朱元璋因此被孙德崖释放。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徐达在朱元璋军中的地位很高,否则孙德崖不可能同意徐达来代替朱元璋。而更为重要的,是徐达愿意用自己的命来换朱元璋,朱元璋对此自然是非常感激,话句话说,朱元璋和徐达不仅仅是君臣,更是过命的兄弟。

所以我们才会在《明史》中看到,即便后来朱元璋登基称帝,仍旧对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而纵观整部《明史》,被朱元璋称作兄弟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徐达,另一个是李贞,李贞作为朱元璋的二姐夫,朱元璋称他为兄弟,是从亲戚角度来说的。而对于徐达,朱元璋则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他为患难兄弟。可以说,徐达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纵然是朱元璋的发小汤和也无法比拟。

至正十五年的渡江之战是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关键一战,而且这一战也是常遇春投靠朱元璋的第一战,渡江之战的最终胜利,徐达和常遇春二人功不可没。徐达和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大将,《明史》把二人合为一传,后世也特别喜欢拿两个人来比较。

其实,在朱元璋登基的前一年派徐达和常遇春北伐时,他就对两人做出过十分到位的评价,朱元璋说:然能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无如大将军达。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无如副将军遇春。

朱元璋的意思是,徐达治军严格、足智多谋,是最称职的帅才。而常遇春勇猛无敌、是摧锋陷阵的将才。一个是可以和自己划等号的帅才,一个只是为自己攻城略地的将才,徐达和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高下立判。

除此之外,徐达和常遇春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仁慈之心,比如在池州之战中,徐达带领常遇春等人击败陈友谅,生擒了三千多俘虏。对于如何处理这些战俘,常遇春认为应该将这三千人全部杀掉,以绝后患。徐达认为不可,但常遇春坚持要杀,徐达只好派急使通报朱元璋定夺,等朱元璋赦免俘虏的命令送来时,常遇春已经将三千人坑杀了一大半。俗话说,杀俘不详,常遇春的英年早逝,与他的嗜杀成性,冥冥之中或许有所关联。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打赢了鄱阳湖之战,除掉了他夺取天下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陈友谅,不过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和大将张定边等人逃往了武昌,所以朱元璋决定继续留在江西,而徐达则被他派回应天镇守,以防备张士诚偷袭。应天是朱元璋的老巢,朱元璋派徐达返回镇守,足见徐达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当时不光徐达,还有常遇春、冯胜和邓愈,甚至包括朱元璋亲侄子朱文正和亲外甥李文忠等人都在朱元璋身边,而朱元璋最信任的,毫无疑问还是徐达。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称吴王以后就开始坐镇应天,不再亲自领兵征战。而开疆辟土的重任,朱元璋就交给了徐达,徐达的确不愧为朱元璋手中最锋利的战刀,随着朱元璋的令旗所指,徐达廓江汉,清淮楚,电扫西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至正二十七年,徐达攻破平江城,擒获张士诚,在平江城门即将被攻破的那一刻,常遇春、汤和、郭兴和王弼等大将全都摩拳擦掌,准备入城大杀四方。然而徐达却在此时突然下了三道命令: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所以,张士诚虽然最终败亡,但平江城池和城中百姓却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徐达的仁慈之心,再一次显露无遗。

在灭陈友谅时,徐达还是一名参与者,到灭张士诚时,徐达就已经成为了指挥者。近代史学家蔡东藩评价徐达说,朱氏王业之所由创,抑徐达首功之所由建也。同年十一月,徐达被朱元璋任命为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带领25万大军展开北伐。大军一路所向披靡,连破河南、山东。

第二年,当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的时候,徐达等人还在北方与蒙古人厮杀,洪武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徐达领兵攻克通州,元朝首都大都门户大开,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见到大势已去,于是带着太子、后妃和大臣从健德门逃离,直往应昌逃去。

进入大都以后,徐达没有滥杀一个平民,他将图书和宝库全都封锁起来,俘虏的元朝后妃宫人也全都保护起来,交给朱元璋亲自处理。随后,徐达根据朱元璋的指令,没有北上追赶元顺帝,而是带领大军掉头向西,攻打河北和山西等地。

而元朝最后的名将王保保拥兵10万,严防死守,汤和最先和王保保遭遇,结果差点被王保保彻底打残,要不是汤和跑得快,恐怕性命都要交代在王保保手中了。徐达赶到以后,只用了一招批亢捣虚,就将王保保打得只穿一只靴子狼狈逃窜,王保保的10万大军,也被徐达揍得只剩下了18个人。

洪武二年,徐达带领冯胜、李文忠等人攻打陕甘,一举招降了李思齐等元朝大将,并再次打败王保保,这一次,王保保败的比上次还惨,他最终靠抱着一根木头渡过黄河,才侥幸逃的一条性命。

在我国历史上,朱元璋是唯一一个由南向北实现大一统的开国皇帝,但其实朱元璋并没有真正参与所有的开国之战,而真正从南打到北统一天下之人,是徐达。而且,自唐朝末年石敬瑭向契丹献出燕云十六州以后,时隔400多年,徐达终于再次将燕云十六州收回到汉人的手中。

所以我们遍揽史册,历朝历代的开国武将,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开国的参与程度,以及立下的功勋,有徐达这么全面。就连清朝人编纂的《明史》,也不得不评价徐达,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

都说与帝王共患难易,同富贵难。跟随朱元璋这样一位猜疑心极重的皇帝,立下不世之功的徐达,却和朱元璋做了18年的君臣,安稳的度过了余生,因为徐达不光打仗厉害,他更有着极高的生存智慧。

洪武三年,徐达再次率军北伐时,军中左丞胡德济畏战逃跑,这种大罪原本应该要军法处置的,然而徐达却没有这么做。因为胡德济是胡大海的养子,是胡大海家族仅存的延续香火的男丁。徐达知道朱元璋与胡大海的感情十分深厚,所以他将胡德济押送到应天,由朱元璋亲自处置。而胡德济麾下的几位指挥使,则全被徐达按照军法杀掉了。

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徐达的过人之处,他在不影响军心的情况下,把决定权交给了朱元璋,而朱元璋显然对此十分高兴,因为他最终也没有杀掉胡德济。所以,徐达虽然是统兵元帅,但在面对朱元璋时,他始终将自己置于一个执行者的位置,而不是决策者,因为徐达知道帝王的心思是怎样的。

大明建国以后,徐达先后奉命进行了四次北伐,每次徐达凯旋归来,朱元璋都要在宫中宴请徐达,而朱元璋对徐达越是礼遇有加,徐达则表现的越是恭敬谨慎。朱元璋数次打算把他做吴王时的旧居吴王府赐给徐达,但是徐达每次都是婉言拒绝。于是朱元璋便趁着与徐达喝酒的机会,将徐达灌醉,然后命人将徐达抬到了吴王府的床上,朱元璋则偷偷躲在后面观察。结果,徐达清醒以后,连忙下床跪地高呼死罪,朱元璋由此心中大喜。

最终,朱元璋派人在吴王府的前面,为徐达盖了一座新的宅邸,赐名为“大功”,今天南京的“大功坊”,就是由此而来。然而徐达宁愿祖孙三代都挤在旧宅子里,终其一生,也没有入住大功。胡惟庸当上丞相以后权势滔天,但是徐达却不和胡惟庸有任何交往,因为徐达要做一个让朱元璋完全放心的忠臣,而这就是徐达能够善终的终极秘诀。

洪武十七年,在北平练兵的徐达,背上生了个大疖子,俗话说:“病怕无名,疮怕有名。”徐达得的正是有名的疖子,可以说是无药可救。朱元璋听说以后十分关心,立刻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去北平将父亲接回京师养治。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的病情突然恶化,病逝于应天的宅邸之中,享年五十四岁。

徐达死后,朱元璋非常悲痛,他哀叹道:“天何夺吾良将之速!”随后,朱元璋亲自到徐达家中参加葬礼,以表达他对徐达的追思。同时,下诏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赐谥号为武宁,将徐达葬于钟山之阴,配享太庙与功臣庙,全都位列第一。朱元璋还亲自为徐达撰写神道碑文,就是大名鼎鼎的《御制中山徐武宁王神道碑》,碑文共28行,每行72字,记载了徐达的生平和功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大明   历朝   至正   吴王   定远   平江   明史   元朝   武将   大将   天花板   历代   兄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