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单日再跌14.39%:谈谈开发商为什么高杠杆?

#财经新势力#

今日网传碧桂园暂未支付(本应于8月7日支付的)两笔美元债券票息,但是看公司公告却一条都没有涉及到,不过股债再次双杀,截至收盘,港股碧桂园报1.13港币(-14.39%),碧桂园服务报8.12港元(-9.68%)--碧桂园市值312.3亿港元,碧桂园服务273.9亿港元。

根据二级市场整理

上一篇谈到从家底谈谈碧桂园和恒大的区别(欢迎浏览并讨论),有人说应该“现房”,有人说开发商“自找的,借那么多钱”之类的,怨天尤人之余,未有商业模式之洞见。因此再写一篇作为补充。

传统意义的房地产开发是低周转的,一个项目从拿地到开发到售楼起码需要数年时间,因为时间长,任何投资人都害怕“夜长梦多”,不确定的存在提高了损失的风险,因此就需要进行收益-风险管理。以权益的角度来看,股东回报率取决于周转率、杠杆率和净利率;既然单一项目的周转率注定低,则需要提高杠杆率、净利率或提高整体的周转率。

举个例子(业余人士,不考虑限制性因素,只阐明原理):A开发商要投资一个10亿元的项目,假设净利润为2亿元,如果自身投入10亿元的本金,则资本回报率为20%;如果举债5亿,自己投5亿,回报率远高于20%(自行脑补)。这样,在举债的过程中即提高了杠杆率,又提高了资本净回报率。

再举个例子:B开发商开发一个项目,1亿元拿到地,需要再投入9亿元,最后净利润为2亿元,如果自身投入10亿元的本金,则资本回报率为20%;B开发商先行“卖图纸”收到一半预售款6亿元进行投资,将地和项目抵押给银行再融入5亿元,4亿元用于继续投资该项目。多出来1亿继续进行复制粘贴。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整体的周转率、杠杆率和净利率,在周期上行时十分吃香。问题是,一旦流动性出现问题,将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而在资本市场,高财务杠杆行业一旦面临流动性危机是极为被动的;比如恒大、融创、碧桂园等等房企,股债双杀会极大地限制其再融资能力!如果说同样发行1亿股,2019年底的碧桂园股价为12.48港元,可融10亿;在今天,1亿不到。并且随着流动性危机愈演愈烈,债券发行更是难上加难,除非有神秘力量去统筹。

上一篇写得很清楚,把碧桂园和恒大各自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了对比,碧桂园远没有恒大那般恶劣,甚至从结构上看所谓的暴雷概率也不高。流动性危机和地产周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很难确定(我不是专家,专家可能能讲明白)。

格雷厄姆说:“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杠杆   开发商   数年   周转率   净利   单日   本金   回报率   港元   流动性   净利润   债券   周期   资本   危机   项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