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歼20风头还大?“歼11BG”首次公开亮相,为什么机头还有空速管

前几天刚结束的长春航展上,我们的歼11BG战机首次公开亮相,灰白色雷达罩,与此前的歼11B有很大的区别,在航展上的风头甚至盖过了歼20。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空速管特征也非常明显。

严格来说,“歼11BG”是军迷朋友们自己取的一个称呼,它是歼11的“中期升级”版本,“G”是汉字“改”的意思。官方并没有这么称呼它,在长春航展的展示牌上,机型名称仍旧是“歼11B”,不过跟以往的“黑鼻子”一比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而且右侧进气道下方的“一”字型挂架空速管特征都很明显,所以还是能轻松看出这并不是老式的歼11B

虽然不属于“空中三剑客”之一,但众所周知,歼11系列战机是我军重型战机中的核心主力。最初版本的歼11,或者说歼11A,其实就是国产化的苏27。作为苏联苏霍伊设计局最成功的机型之一,苏27成了苏式战机迈入四代机的基石,在此基础上,他们研制出了四代半的苏33舰载战斗机和苏34战斗轰炸机,还有深度改进型的苏35多用途战斗机。

一开始,苏27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只供给苏联空军使用,等到90年代初,急需一款空优战机的我国才成功接触到它,我们也成了苏27的首个国际用户。1996年,在引进了两批次苏27SK和苏27UBK以后,我们与俄罗斯正式签订了采购200架苏27SK的协议,除此以外他们还要协助我们完成独立生产。当时双方都没有想到,苏27在中国也衍生出了如此多的机型,甚至丝毫不亚于俄罗斯自己对它的改进。

一开始,包括机体和各种核心部件都是由俄罗斯提供的,后来开始慢慢用国产部件替代,当时这批完全按照俄罗斯标准来生产的战机,就是歼11A。而承担生产线建设和飞机组装重任的,就是沈飞,他们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搭建了我国第一条四代机的生产线,为之后的研究与升级奠定了基础。

沈飞在吃透了苏27SK的设计与技术后,就开始使用大量的国产部件、机身材料、航电系统和动力装备,用来替代原有的部分,从而建造出了歼11B。与歼11和苏27SK相比,歼11B的作战性能有了大幅的提高,机身寿命增加了1万小时,雷达反射面积也从15平米减少到了4平米。最关键的是,换装国产部件以后,歼11B能够搭载更多的国产导弹和武器弹药,对空、对地攻击能力都有所增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重型多用途战机

歼11B的各项参数与苏27基本相同,机身长度约21.9米、翼展约17.4米、全高约5.93米,空重16吨左右,最大起飞重量约33吨。动力装置采用的是2台涡扇10A发动机,综合表现比俄罗斯的AL31型发动机更优秀。

我国早期采购的苏27SK,估计都已经退役了,但由我们自行生产的歼11和歼11B仍旧是空军作战的助力,整体数量估计在400架左右,不管是攻或是守,都能发挥出较强的威慑力,是我们守卫领空安全的关键力量之一。而且所有的歼11B基本都是在2007年以后生产的,机龄都非常年轻,还存在很大的改装潜力

而歼11系列战机目前最先进的版本就是歼11BG了,据说是沈飞采用了歼16跟已经下马的歼11D两者的技术相结合,对歼 11B进行现代化改造升级而得出的。

歼11D虽然各方面性能十分优秀,但可惜“生不逢时”,当时歼20已经定型准备投入量产,歼16也已经完成试飞准备进入生产阶段,所以歼11D就被“打入冷宫”了。可是当时在役的歼1B都非常“年轻”,全面换装歼16和歼20的话,一是有些可惜,二是时间与资金都不富裕,于是我们选了个折中的办法,对歼11B进行了“中期升级”

歼11BG具体升级了哪些方面,我们自然是不得而知,但是从外表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从“黑鼻子”变成了“白鼻子”,机载雷达大概是换装了全新的,透波性能更好。虽然我国的雷达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软件定义雷达阶段,但歼11BG应该还会继续采用相对来说应用更成熟一点的数字阵列雷达

发动机也升级成了涡扇10B发动机,之前这款发动机主要搭载在歼16与歼20的身上,现在随着性能的成熟与产量的提升,换装到歼11BG的身上正合适。涡扇10B的推力,根据官方的说法,比涡扇10A提升了22.45%,军力推力超过90千牛,可能在97千牛左右,而加力推力则是144千牛,也提高了不少。在涡扇10B的加持下,歼11BG的飞行性能会大幅提高,空中格斗能力会有所增强,就连载弹量也有望突破12吨。

说到载弹量,就得提一下武器方面的改进,歼11BG配备的空空导弹已经升级为霹雳10霹雳15了,作为我国最新一代的近程和远程空空导弹,性能还是十分出色的。此前网络上流传的某高清照片,歼11BG右侧进气道下方的空空导弹挂架是“一”字型的,就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歼11BG在长春航展上的正式露面,给了军迷们一个近距离观察细节的机会,所以它的风头甚至都已经盖过了歼20。不过,有一个问题也值得注意,那就是歼11BG的雷达罩前方仍然保留着空速管。

从展示出的歼11BG的编号来看,目前该型号战机都是在已有的歼11B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主要是这些歼11B还十分“年轻”,我们要把它们的剩余机体寿命充分发挥出来。在最节省成本的条件下,把性能提到最高。

我国空军近些年服役的飞机基本上都已经取消了雷达罩前方的空速管,比如说歼10和歼16,空速管在机头的侧面,在最大化降低飞行隐患的同时还能保证飞行质量并且正常搜集飞行数据,歼20则是采用了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器系统,不仅在可靠性、稳定性和精准度等方面具有优势,还更有利于战机的隐身性能。

空速管作为一种测速装置,一般都出现在机头,也有少数是在机翼上。它主要用来测试飞机的空速,以便确保飞机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性能,利用收集到的数据,飞行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不少人把空速管存在与否,跟飞机有没有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联系到了一起,其实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举个简单的例子,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2采用的是相控阵雷达,但照样有雷达罩前置空速管,甚至就连早期版本的F22和F35也都有空速管的存在。

而歼11BG不取消空速管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没有必要,既然它既不会影响飞行安全、也不会影响雷达运行,那就可换可不换,而考虑到一旦取消的话,不仅要对内部线路进行调整,还要重新安上嵌入式的数据传感器,又麻烦、成本又高,与此同时性能又不会有多大的提升,那么还不如不改。

而且一开始改装歼11B的目的,就是想要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挖掘它最大的潜能,歼11B的存量又非常大,所以有这个精力不如放在其他更有用的地方,只要尽快把歼11B改装成符合要求的歼11BG,就已经是在满足空军的需要了。

在歼11BG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中国军工发展所在乎的关键问题,那就是符合实际需求。我们有“空中三剑客”,也在研制更新一代的歼35,甚至有可能六代机也在研究当中,但我们还是要对歼11系列这样的战机进行改造升级。我们当然可以把所有最先进的技术都堆砌到一款飞机上,但这样的战机真的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吗?所以六代机必须研究,五代机、四代机必须抓紧生产,三代机也不能落下,要挖掘出最大的潜力,甚至就连仍然在役的二代机,也要把最后的价值“燃烧殆尽”,他们每一款,都有专属的任务需要完成。

虽然这是歼11BG第一次公开亮相,但是根据这两年的官方报道能够得知,海空军都已经在进行逐步换装工作了,改造升级后的歼11BG,将会是使我国的重型机部队“焕然一新”,实力大增,尤其是技术的提升让他们完全能够胜任现代战争下的多用途作战任务歼11家族从模仿到追赶再到超越,不正像我国航空技术的发展缩影吗?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空速   空空导弹   推力   机头   长春   作战   俄罗斯   换装   战机   风头   空军   部件   发动机   飞机   性能   我国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