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禧能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从嫔妃到太后,她都做了什么?

慈禧,作为清朝的终结者,是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真正掌控王权的人物。那么,她是如何从一个普通嫔妃攀升到权力的顶峰的呢?这背后的故事与清朝的选秀制度密不可分。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垂帘听政。

清朝的选秀制度是一个独特的后妃选拔机制。根据《大清会典则例》的规定,八旗家族中13至16岁的女孩都必须参与选秀大典。被选拔的女孩或者留在皇宫,或者被赐给皇家的后代。1852年2月,又是三年一度的选秀时刻,慈安和慈禧都被选中进宫,成为咸丰皇帝的嫔妃。尽管慈安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皇后,但慈禧直到1856年才因为生下咸丰的唯一存活的儿子载淳而受到宠爱。但这并不是她地位提升的唯一原因。

咸丰皇帝奕詝是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真正掌握实权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由于身体状况不佳,他逐渐无法处理国事。慈禧的书法才华使她成为咸丰的得力助手,这段时间也培养了她的政治智慧。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咸丰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并于次年去世,年仅31岁。他的继任者是5岁的载淳,即同治皇帝。为了确保权力平衡,咸丰在遗诏中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和两位太后来共同管理国事。

但是,慈禧和慈安需要达成共识,并找到一个能与顾命大臣对抗的势力。恭亲王奕䜣,曾代表清朝签署《北京条约》,正是这样的势力。


为了获得慈安的支持,慈禧提议两宫垂帘听政,但被八大臣驳回。这使得慈安和慈禧决定联手。在这关键时刻,景寿大臣选择了与慈禧合作,将咸丰的死讯传给了奕䜣。奕䜣决定前往承德吊唁,但被八大臣阻止。慈禧和慈安决定绕过八大臣,直接与奕䜣合作,制定了一个计划。

在八大臣还未意识到奕䜣即将抵达承德的消息时,慈禧已经巧妙地从他们手中取得了京城的兵权。与此同时,远在京城的恭亲王奕䜣已经与一系列权臣结盟,几乎控制了整个京师的舆论和军队。当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慈禧宣布咸丰皇帝的灵柩将于9月23日启程,必须在9月29日前返回京城。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慈禧提出要先行返回京城。八大臣感到事态不妙,派遣了两位亲王护送慈禧回京。但他们低估了慈禧的计谋。

到达京城后,慈禧迅速采取行动,解除了两位亲王的职务,并公布了八大臣的罪行。接着,她命令新任的步军统领,她的小叔子奕譞,去消灭顾命大臣的势力。这场政变,被称为辛酉宫变,标志着慈禧完全掌握了权力。

辛酉宫变后,清朝进入了两宫听政、亲王辅政的新时期。尽管权臣问题已经解决,但恭亲王奕䜣的权势却日益增长,成为了一个威胁皇权的存在。他手握多重要职,几乎控制了清朝的所有权力。慈禧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找到一个能够与奕䜣对抗的力量。答案是洋务运动。慈禧支持洋务运动,不仅是为了振兴大清,更重要的是通过权力的变革来维护皇权的威严。

尽管太平天国运动被地方团练所镇压,但这些壮大的地方势力成为了清朝统治者的新挑战。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奕䜣主张削弱这些地方势力,引发了他们的反感。慈禧看到了这一机会,开始扶持一系列清流官员来制衡奕䜣。这些官员没有自己的领地、军队,也不是皇家的成员,他们唯一的依靠就是慈禧。这使得慈禧在政治上摇摆不定,一方面支持洋务运动,一方面又倚重顽固派,一方面扶持地方势力对抗奕䜣,另一方面又压制他们。慈禧的策略是维护皇权的威严,但这种模糊的立场逐渐激怒了奕䜣。

到了1865年,慈禧和慈安决定采取行动,试图削弱奕䜣的权力。但他们低估了奕䜣在朝中的影响力。当他们试图罢免奕䜣时,大量的官员上书请求慈禧重新考虑。外国公使也站出来为奕䜣辩护。面对这种压力,慈禧不得不撤回自己的决定。


然而,奕䜣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当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在山东被当地的巡抚丁宝桢逮捕时,奕䜣迅速做出了决策,支持丁宝桢的决定,希望尽快处决安德海。这一事件再次展现了慈禧和奕䜣之间的权力斗争。

慈禧的权力逐渐增强。她成功地利用了同治皇帝的病逝和慈安太后的去世,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但是,当中法战争爆发并导致清军的失败时,她找到了一个机会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她利用这次战争的失败,弹劾了奕䜣,并将权力转移到了与她关系更为亲近的醇亲王集团手中。

然而,到了1895年,清朝面临了新的挑战。《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清朝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康有为等改良派人士上书,请求光绪帝进行变法维新。光绪帝意识到,清朝的问题不仅仅是洋务运动的失败,更是其封建制度的问题。在征求慈禧的意见后,他决定进行变法。

但是,慈禧对于变法的态度并不是完全支持。她担心变法会削弱皇权,特别是当变法的内容涉及到取消旗人特权、裁撤绿营和裁撤冗员等敏感议题时。这些改革措施直接威胁到了皇室亲族和朝中大臣的利益。此外,废除八股、引进日本官员等措施也引起了广大士人的反感。

因此,尽管慈禧在表面上支持变法,但她实际上对这些改革措施持保留态度。当变法维新的措施开始实施,并引起了广泛的反对时,慈禧决定采取行动,发动了戊戌政变,以确保皇权的稳定。这次政变再次展现了慈禧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她成功地利用了清朝内部的矛盾,确保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晚清的历史中,戊戌变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次变法试图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全面的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

康有为和他的维新派同仁,试图通过变法来挽救清朝的颓势。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如迁都上海、设立制度局等,试图在朝廷之外建立一个新的权力体系。但这些措施在慈禧和其他保守派的眼中,无异于是要推翻清朝的统治。这种激进的改革方案,与慈禧稳固统治、加强皇权的初衷产生了直接的冲突。

袁世凯的角色在这次变法中也十分关键。作为一个有野心的将领,他明白自己在变法中的地位和利益。当康有为和光绪帝试图拉拢他时,他选择了站在慈禧这边,因为他清楚地看到,与慈禧合作更符合他的利益。袁世凯的背叛,使得变法的局势迅速恶化,维新派的努力最终化为泡影。

慈禧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在这次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准确地判断了局势,迅速采取行动,成功地镇压了变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决策是正确的。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清朝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慈禧的决策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总的来说,戊戌变法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它揭示了清朝统治体制的腐朽和无法适应时代的变革。尽管维新派的努力未能成功,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咸丰   光绪   慈禧   洋务运动   嫔妃   京城   皇权   晚清   太后   统治者   大臣   清朝   势力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