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抄版到电视剧:悬疑小说《一只绣花鞋》幕后故事

#娱评大赏#

龙飞躲过双拳,朝旁边一闪。那女人一个旋风、一挥手,几只飞镖朝龙飞打来。就在前几天,老白无意中翻出老妈当年手抄的《一只绣花鞋》第十二章内容。

在那个上山下乡处处激情澎湃的年代中,梳飞机头,穿考板裤,唱翻身农奴把歌唱,都是知青们的必选科目。当时的知青们,躲在角落中哆哆嗦嗦地抄《波动》、《梅花档案》,多多少少都能体验江姐在渣滓洞办《挺进报》的那种刺激感。在当时广为流传的“地下文学”中,传抄度最高,知名度最广的莫过于《一只绣花鞋》。

那么,这部风靡一时的小说究竟是怎么诞生的,又是如何在没有出版,没有印刷,没有推广的前提下风靡全国的。今天白羽就带大家回忆一下

一、劳动者的故事

《一只绣花鞋》的作者张宝瑞,曾经写过一本名为《宝瑞真言》的回忆录。1952年,张宝瑞出生在北京东城区喜鹊胡同十号大院。这座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北京四合院中,却着性格迥异的“吉祥三宝”。

老大是脸上长有粉刺的暴力型精神病女患者,梳着短发的她经常两眼发直,面露凶光。

老二是政治型的,最后疯死了。

老三是青春型的十五六岁的年纪见人就笑。

三位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年纪,不同病史的三位精神患者成了《一只绣花鞋》的灵感来源。

1969年张宝瑞被分配到了北京铁合金厂工作,直到1979恢复高考之前他就在这里工作。据《宝瑞真言》中的描述:当时工作特别累,我们是三班倒,上夜班的时候最难熬,老犯困,于是我就给大家讲故事。

张宝瑞是班长,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几乎全部都是现编现讲。当时这种行为被称为“拍瞎话”“讲故事”,现在才知道那就是当下最流行的“脱口秀”。

据张宝瑞回忆,《一只绣花鞋》成稿于1971年春天。我还记得,一天清晨,在炉前,有一个叫魏彦杰的工友,一边翻看我写的手抄本一边笑的样子。

张宝瑞的哥哥张宝林回忆在内蒙古插队的情形”,当时知青都集中蒙古包里,大家一边包饺子,一边听讲《一只绣花鞋》的故事。

工友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以及表哥带到东北由知青们传播到东北地区的手稿,当时谁也不知道《一只绣花鞋》的足迹将会由此踏遍全国。

二、风靡一时

为什么这么一部恐怖悬疑小说会在在红色浪潮期间如此风靡?

彼时,文艺创作“为政治服务”的思潮禁锢着作品,当时社会生活除了重复过无数次的“老三战”,就是千篇一律的“样板戏”。正面人物的除了伟光正之外,人的七情六欲全部被斩断,对于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需求更是只字不提。

就在此时,手抄本文学的出现打破了禁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读者心中生根发芽,给予人们心灵以慰藉,灌溉并滋润着人们早已枯竭的文学想象。

《一只绣花鞋》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共产党特工龙飞与梅花党中人白薇邂逅,潜入梅花党党部,盗取有梅花党人名单的梅花图的故事。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塑造人们心中渴求的英雄形象,龙飞、南云、肖克等人物在英武、伟岸、机智的同时,有感情冲动、会犯错误,打破了主流文学当中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好即坏的二元对立思想。

尤其是张宝瑞对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几乎让每一个传抄者眼热心跳,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在第三章《引蛇出洞》中对于少女南云是这样描述的“她身穿红布衫,翠裤,生的亭亭玉立,踏着清脆的步子。她小巧玲珑,白如玉珠的瓜子脸上,两只乌黑的大眼睛闪烁不停,鼓甸甸的胸脯一颤一颤儿。她身裹红衫,头戴头巾,如一团红云,仿佛置身云端,轻飘飘的。她那一双黑亮的大眼睛,露出令人销魂的笑容。”

在当时,这般暧昧色调的语言描写,对市面上所有的流行的文学作品直接构成了降维打击。张宝瑞并没有掩饰对于人物性格的暴露,美丽的外表下面却隐藏着读者对于人物性格的无线遐想。

除了人物之外,对于景色的描写,也充实了每一个传抄者的感官。

香港的夜,狰狞可怕。鳞次栉比的商店,灯火辉煌,样式繁多的小汽车穿梭往来,像一条彩色的长河在流动;摩天大楼令人感叹,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灯,交相辉映;醉态的男人,花枝招展的姑女,大腹便便的商人,耀武扬威的外国水兵,川流不息。

小说中的香港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与大陆艰苦朴素的生活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且不评论,当时香港的真实风貌,单就小说内容需要而言,这样令人迷情的城市与梅花党这样神秘邪恶的组织可谓是交相辉映。

三、小说到电视

《一只绣花鞋》受到读者广泛的追捧,不仅是因为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剧情,还有作者张宝瑞赋予故事的文化底蕴。

据统计,《一只绣花鞋》全文共引用诗句、自创新体诗16处。不仅考验了作者的文化功底,也让读者在欣赏剧情之余,领略到中国诗文的风采。

《一只绣花鞋》中,龙飞作为正面人物,不但娶了妻子,还与白薇有段“不伦”的恋爱史,这种人物和情节设计完全打破了当时文学创作的禁铜。结合这部作品的广泛传播,我们可以认识到,对于人性的追求、情感的宣泄、欲望的表达,不仅是作家创作的要点,更是阅读者内心的真正诉求。

有意思的是,尽管这部已经全国无数的知青传抄了无数遍的《一只绣花鞋》一直迟迟未能出版。

最初,《一只绣花鞋》成稿后仅有4万字。由于每个传抄者都会受到文化素质、主观意向、客观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印象,导致每一版的手抄本都不能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

1974年夏天,张宝瑞根据工友们听段子时的不同表现,又增加了不少内容。这本原本四万多字的口头小说,在作者深思熟虑之后,将其扩充成为一部12万5千字的成熟小说。

到了2000年10月正式出版前,张宝瑞加入当时的一些故事背景。将内容增加7万多字,因为按照出版社的要求,长篇小说20余万字比较合适。

直到2000年10月,由汪国真做序,冠以“中国当代恐怖小说先驱”之名,才真正由大众文学社出版发行。

2003年,由《一只绣花鞋》被改编成26集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刚一出便引起收视狂潮。据悉《一只绣花鞋》在上海才播出前几集,便取得了13.1%的高收视率,跃居上海荧屏电视剧收视榜首;在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播出时,平均收视率达到18.1%,创下同时段电视剧多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该剧在湖南经视播出时,收视份额更是超出了50%,即两名观众中有至少一人在收看《梅花档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绣花鞋   多字   正面人物   蒙古   手抄   故事   手抄本   工友   小说   知青   香港   悬疑   北京   梅花   幕后   读者   电视剧   作者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