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有道理吗?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谁说的?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是什么意思?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是一个流传于网络的典故,意思是如果曹操的谋士郭嘉没有英年早逝,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就不会出山辅佐他,因为诸葛亮怕不敌郭嘉的智慧和才能。这句话暗示了郭嘉和诸葛亮是同一量级的人物,甚至郭嘉还要高出一筹。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出自哪里?

这句话并没有正史或者小说的依据,而是后人根据历史的巧合和想象编造出来的。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没有这样的说法。最早可能是由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品三国》系列时提出的,他感叹历史的巧合,郭嘉死了诸葛亮才出山,没有产生交集,在赤壁搞个智力巅峰对决,易中天作为吃瓜群众表示挺遗憾。后来有网友改编成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有道理吗?

这句话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忽略了很多历史的事实和细节。首先,诸葛亮出不出山、什么时候出山,跟郭嘉死没死没有任何关系。诸葛亮之所以在二十七岁才出山,主要是因为他淡泊名利,正如他所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如果真想出仕,以他的名声和人脉,在荆州和江东早当了不小的官了。他后来之所以出山,完全是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感动了,才改变隐居不仕的初心的。他在《出师表》中也说得很清楚“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如果不是感于刘备的三顾之诚,知遇之恩,他很可能就躬耕陇亩,终老田园了。这并不是怕郭嘉这鬼才啊!

诸葛亮和郭嘉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郭嘉就是一个参谋,诸葛亮则是个统帅。诸葛亮从二十六岁出山,到五十四岁病故,为刘蜀干了二十八年,而且还有十一年时间是大权独揽;郭嘉为曹魏干了一共只有十一年,而且职务不过军师祭酒(参谋)。郭嘉被易中天高估了。曹操的第一谋士是荀彧而不是郭嘉。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郭嘉的十胜十败就来源于荀彧的四胜四败。

诸葛亮是一个全能发展的科技艺术家散文诗人形象改关的一个人,而郭嘉就是单纯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诸葛亮在政治上为刘备稳定了蜀汉政权,制定了《隆中对》的战略方针,建立了《五常法》的法制体系,实行了屯田、减免税赋等措施,促进了蜀汉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军事上为刘备出谋划策,参与了赤壁之战、荆州之战、汉中之战等重大战役,为刘备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又亲率军队北伐六次,虽然未能成功,但也给曹魏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文学上为刘备写下了《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千古名篇,自己也有《诫子书》《与马谡书》等散文佳作,还有《隆中对》《锦囊妙计》等军事著作;艺术上精通琴棋书画,尤其是书法,被后人称为“诸葛体”,与欧阳询并称“欧诸”;技术上发明了孔明灯、木牛流马、连发弩、八阵图、孔明棋、火兽、搭桥枪、馒头等等。而郭嘉在这些方面都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

在历史的名望上,诸葛亮彪炳史册,郭嘉只能望其项背。因为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在东晋建立后,诸葛亮被追封为武兴王,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

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而郭嘉,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称赞。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但这些都不足以与诸葛亮相比。

总结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是没有道理的,是后人根据历史的巧合和想象编造出来的。郭嘉和诸葛亮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郭嘉就是一个参谋,诸葛亮则是个统帅。诸葛亮是一个全能发展的科技艺术家散文诗人形象改关的一个人,而郭嘉就是单纯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在历史的名望上,诸葛亮彪炳史册,郭嘉只能望其项背。因为缺乏这项能力,郭嘉、贾诩的军事才能永远比不过诸葛亮。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请点赞、分享、评论,让更多的人看到。也欢迎您关注我的账号,我会继续为您带来更多有趣有料的文章。祝您阅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卧龙   蜀汉   荆州   出师表   望其项背   足智多谋   谋士   参谋   后人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