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历史的真相-杜甫为何客居雒阳两年

自我的文章《唐诗里的真相——长安岐王府》,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网友云杜甫葬于洛阳首阳山就证明杜甫是洛阳人,其实不然,首阳山是杜甫远祖当阳侯杜预所葬之地,杜甫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已经写得清清楚楚,既然大家已经溯源到了杜甫远祖杜预,我就写一写杜预的生平。

杜预是京兆人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祖畿,魏尚书仆射。父恕,幽州刺史。预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常言:“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初,其父与宣帝不相能,遂以幽死,故预久不得调。文帝嗣立,预尚帝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袭祖爵丰乐亭侯。在职四年,转参相府军事。钟会伐蜀,以预为镇西长史。及会反,僚佐并遇害,唯预以智获免,增邑千一百五十户。--《晋书》

长安杜陵

杜陵其名一直未改,在今西安曲江乡三兆村南,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杜预可是个开挂般的人物,虽然博学多才,但是在宣帝手里得不到重用,等到文帝登基,不光娶到帝妹高陆公主,还拜尚书郎,同时袭祖爵丰乐亭侯。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长安牡丹

杜预的文武全才

与车骑将军贾充等定律令,既成,预为之注解,乃奏之曰:“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例直易见,禁简难犯。易见则人知所避,难犯则几于刑厝。刑之本在于简直,故必审名分。审名分者,必忍小理。古之刑书,铭之钟鼎,铸之金石,所以远塞异端,使无淫巧也。今所注皆纲罗法意,格之以名分。使用之者执名例以审趣舍,伸绳墨之直,去析薪之理也。”诏班于天下。--《晋书》

泰始中,守河南尹预以京师王化之始,自近及远,凡所施论,务崇大体。--《晋书》

泰始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让杜预当河南尹这个官职,河南尹管理河南、雒阳两县,属河南郡,郡治雒阳,也就是其管理中心在雒阳。

预以太康元年正月,陈兵于江陵,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奇等率众循江西上,授以节度,旬日之间,累克城邑,皆如预策焉。--《晋书》

太康元年,杜预陈兵于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累克城邑,皆如预策焉。说明杜预领兵精于算计,算无遗策。古人云:庙算则胜,不算不胜,像杜预这样精于庙算的人物历史上极少。

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辄居将率之列。结交接物,恭而有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比老乃成。又撰《女记赞》。--《晋书》

由此可见,杜预不光文武全才,还特别谦虚,不尚虚荣,恭而有礼,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试问这样的人,谁不喜欢?谁不尊敬?这就是杜甫的榜样。

杜预葬于何处?

太康五年,闰月,当阳侯杜预卒--《二十四史》

预初在荆州,因宴集,醉卧斋中。外人闻呕吐声,窃窥于户,止见一大蛇垂头而吐。闻者异之。其后征为司隶校尉,加位特进,行次邓县而卒,时年六十三。帝甚嗟悼,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成。预先为遗令曰:“古不合葬,明于终始之理,同于无有也。中古圣人改而合之,盖以别合无在,更缘生以示教也。自此以来,大人君子或合或否,未能知生,安能知死,故各以己意所欲也。吾往为台郎,尝以公事使过密县之邢山。山上有冢,问耕父,云是郑大夫祭仲,或云子产之冢也,遂率从者祭而观焉。其造冢居山之顶,四望周达,连山体南北之正而邪东北,向新郑城,意不忘本也。

其隧道唯塞其后而空其前,不填之,示藏无珍宝,不取于重深也。山多美石不用,必集洧水自然之石以为冢藏,贵不劳工巧,而此石不入世用也。君子尚其有情,小人无利可动,历千载无毁,俭之致也。吾去春入朝,因郭氏丧亡,缘陪陵旧义,自表营洛阳城东首阳之南为将来兆域。而所得地中有小山,上无旧冢。其高显虽未足比邢山,然东奉二陵,西瞻宫阙,南观伊洛,北望夷叔,旷然远览,情之所安也。故遂表树开道,为一定之制,至时皆用洛水圆石,开遂道南向,仪制取法于郑大夫,欲以俭自完耳。棺器小敛之事,皆当称此。”子孙一以遵之。子锡嗣。--《晋书》

晋书详细记录了杜预在世时所言,云将营造雒阳首阳山之南为墓地,所以杜家将此地当成家族墓地,杜甫之所以从湖南耒阳迁葬于首阳山,意在于此。

首阳山杜甫墓

杜预对杜甫的影响

杜甫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物,其诗作: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就是因为其远祖杜预建立了极大功勋,激励杜甫从小立下了建立战功封侯封爵的志向。

同时,杜甫从小就刻苦读书,取得了一些成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但是,杜甫并没有考取他预想中的功名,反而生活落魄之极: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旁舍颇淳朴,所愿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苦道此物聒,孰谓吾庐幽。

杜甫为何客居雒阳两年?

由于生活不如意,使杜甫既自命清高,又不能改善生活状况的情况下,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七四一年) 去到雒阳首阳山下营造了一间陋室,以求自省:维开元二十九年岁次辛巳月日,十三叶孙甫,谨以寒食之奠,敢昭告于先祖晋驸马都尉镇南大将军当阳成侯之灵………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祭远祖当阳君文》

那么,杜甫在雒阳期间,岐王和玄宗有没有去到东都雒阳呢?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中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七四一年)

春,正月,癸巳,上幸骊山温泉。

庚子,上还宫。

冬,十月,丙申,上幸骊山温泉。

辛酉,上还宫。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下天宝元年(壬午,公元七四二年)

春,正月,丁未朔,上御勤政楼受朝贺,赦天下,改元。

二月,辛卯,上享玄元皇帝于新庙。甲午,享太庙。丙申,合祀天地于南郊,赦天下。

上尝陈乐于勤政楼下,垂帘观之。

冬,十月,丁酉,上幸骊山温泉;己巳,还宫。

开元二十九年和天宝元年,玄宗皇帝一直在长安,《资治通鉴》记录得很详细。

玄宗不在东都,岐王当然也在长安呆着。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杜甫客居雒阳这两年,不光很讨厌雒阳这边的投机取巧,而且连饭都吃不饱,是杜甫生涯中很不舒服的两年。

昔在洛阳时,亲友相追攀。送客东郊道,遨游宿南山。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表达了杜甫苦于无法得到亲友消息的急迫心情: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杜甫有弟弟住在雒阳,他去探亲之后,回长安时雒阳亲友相送于东郊道。

杜甫为何自称京兆杜甫?

其源头还在于远祖杜预,由于杜预是京兆杜陵人,杜甫能追溯到的远祖只有杜预,杜甫认为京兆杜曲就是他的老家,自称京兆杜甫无可厚非。

杜甫在长安杜曲还有祖宅和祖田,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综上,杜甫之所以死后迁葬于雒阳首阳山,是其远祖葬于此,此地为杜氏家族墓地,死后葬于祖坟,理所当然,这和杜甫祖籍京兆杜陵,同时又是襄阳人并行不悖。

至于杜甫为什么要客东都两年,应该是杜甫迫于生活不顺,壮志难酬,于首阳山其远祖坟前自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京兆   城邑   晋书   杜甫   当阳   开元   远祖   洛阳   长安   河南   真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