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我国《三国演义》当中,以及著名的“三十六计”当中,都有一招“空城计”被后人所传唱。诸葛亮利用此计,逼退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大军,最终得以保全西城,蜀汉及时止损。如此戏剧地冲突性,让我们对这个故事感触更深了。

而司马懿也被许多人认为,他太过谨慎,或者说是疑心过头了。要知道河内司马家,处心积虑多年,培养自己的势力。而司马懿作为当时司马家的当家人,凭借他的心计,真的会看不出来诸葛亮使用的“空城计”吗?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司马懿一定有所察觉的,那么为何他不揭穿,直接攻破蜀汉呢?道理很简单,他如果揭穿了,才是真的保不了自己了。

(诸葛亮使空城计)

一、一出“空城计”逼退司马懿

首先,许多人用“空城计”来夸赞诸葛亮,当然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才智过人,他运筹帷幄间,能够抗衡东吴和曹魏,这一点自然是无可否认的。

但是在这里需要提醒一下,历史上的诸葛亮,也就是按照正史《三国志》的记载中,诸葛亮并未用此逼退司马懿。

(司马懿)

这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一段改编自《三国志》的故事。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前提,也都是以《三国演义》的故事来讲述。空城计,如今是一则成语,形容处于十分危机的情况下,通过掩饰缺点和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公元228年,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伐,然而在街亭却错用马谡,最终导致街亭失守。街亭失守造成的后果极大,几乎是奠定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而诸葛亮以及赵子龙,都不得不撤退。

这时候司马懿率兵15万,奔向了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不过诸葛亮身边只有2500士兵,他先前曾派出5000人去搬运粮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城中一干人等,听说司马懿率兵来了,一个个面色发白,自知这次是难逃一劫。数十次的飞马快速报道,诸葛亮先稳住众人,决定登高而看。

(司马懿带兵)

他登上城楼一看,发现果然是黄土扬尘,魏兵分成了两路浩浩荡荡地向西城赶来。在这样的档口之下,要想正面碰,自己毫无胜算,于是他便想到了一计。

诸葛亮先是吩咐城中的人,把所有的旌旗收起来,士兵不可乱动,也不可私自外出,大声吵嚷。

在吩咐完之后,诸葛亮羽扇纶巾,将城中所有大门敞开,在四扇大门前,各吩咐了二十个士兵装作普通百姓,命令他们在门口洒扫街道。之后他自己则是登上了城门,身旁站着两个小童带着一把琴,“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空城计)

可见诸葛亮的自信,他的自信是来自他对司马懿的了解。随后只见司马懿兵临城下,见状如此,却心生犹豫,不敢贸然前进。先头部队禀回的报告,让司马懿不相信,于是自己前往,远远观望,发现在城门上坐着的正是诸葛亮。

他的笑容沉稳不变,还闲情雅致弹琴,两边的童子一边拿着宝剑,一边拿着拂尘。城门处只有二十来个百姓打扫中,一幅旁若无人的样子。这让司马懿十分疑惑,不免更加怀疑,最后司马懿从望山北路撤退。

诸葛亮玩的就是心理战,他料定司马懿不敢随意进城,所以才敢明目张胆地大开城门。但是凭借司马懿的计谋,他是真的不知道此乃计也?

(司马懿)

二、司马懿明知是计,为何还要退兵?

在我看来,诸葛亮的这一招空城计的确厉害,不过我也认为,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计谋是肯定知情的。

首先这个计谋早在春秋时期,弱小的郑国为了抵御楚国的进攻时,郑国的上卿叔詹便让士兵全部埋伏起来,城门大开,让百姓日常营业,没有任何变化。

楚军到来时也觉得奇怪,随后派兵入城探查,而这等待的期间,郑国的援兵齐国已到,楚国便不得不退兵了。

所以这一招空城计,近千年前就有人用过,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经典。那么凭借司马懿的出身,加上博学多识,如果不知道这个渊源才显得奇怪。

所以司马懿自知是计,当时他逃走时说“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所以司马懿才会带着魏军,快速地撤退。司马懿大约猜测到城中无人,按理说可以直接攻入城中,以十五万对战两千五百人,简直是轻而易举。

(司马懿)

而他选择退兵,总体来说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便是因为他的性格,司马懿生性多疑,处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不心思缜密,复杂的局势下,只有做事谨慎才能够成就大业。

这也恰如司马氏,所以最后司马炎才会步步为营,三家归晋。

司马懿的谨慎,从他得知诸葛亮在城楼抚琴,却要亲自确认就可见一斑。在他的谨慎之下,碰见这样的情况定然不敢贸然进军,当时他宣布退军时,司马昭还问他,为啥要退呢?司马懿说,诸葛亮是一个谨慎的人,这城门大开,肯定藏有埋伏。

所以司马懿明知道是诸葛亮的计谋,也不敢直接进城,怕的就是万一。战场风云千变万化,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人,尤其面对的还是诸葛亮这样的智者,司马懿赌不起。

而当时他们的位置在山谷当中,如果被包围,魏军要真进了城,15万大军要是输了,才更加得不偿失。

(司马懿)

诸葛亮事后也表明,自己不是行险,而是他肯定魏军会从山北小路走去,而诸葛亮已经命令关兴、张苞二人在山间埋伏。

司马懿这里也应该猜到,诸葛亮如此大胆,不可能不留半点后手,那么自己撤退的山北小路,就是最有可能被埋伏的。

所以司马懿才会说,“速退”。而使用的“空城计”本身就是两个人甚至说两个国家的博弈,但是诸葛亮赌上的就是司马懿到底撤不撤退。因为还有一个原因,也成为了司马懿不得不退兵的重点,甚至说这个原因,保全的是自己的性命。

司马懿能够被曹魏皇帝派兵出来,足可见他深得信任,当时的曹魏皇帝是曹丕的儿子,曹叡。司马懿在曹魏的权势极大,甚至是独断专权,但是他当时能够制衡蜀汉。所以曹叡对他还是十分重用的,司马懿也多次和诸葛亮交锋。

(曹操与司马懿)

司马懿在如何攻吴上,也提出了许多意见。当时吴国擅于水战,司马懿指出只要遏制住了几个关口,便是遏制住了东吴的咽喉,利用水师趁虚而入,便能够破吴。司马懿更得重用,而在蜀汉方面,他也被任命为大将军。

而凭借当时司马懿的权势,如果他在朝中无用,皇帝不需要他的话,那么皇帝下一个要除的,就是他司马懿,以及一整个权倾朝野的司马家。

可以说曹魏之所以重用他,也是为了消灭蜀汉和东吴,而这时候的司马懿还不够和皇帝对抗。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敌人死了,司马懿无用,他在曹魏当中又该如何自处?

他的存在,也就是为了和诸葛亮抗衡,而这一点才是司马懿没有选择贸然攻城,拿下诸葛亮的关键所在。对于他们这种智者而言,有时候敌军不一定非杀,杀了你是功高震主,不杀你还暂且有用。

(司马懿)

这种情况之下,司马懿自己也知道,不能够直接打诸葛亮,也就不能进城。

而且恰逢诸葛亮来的这一招空城计,十分出奇不符合他以往作风,那么司马懿也就更怀疑此举了。所以选择不进攻,才是符合司马懿的想法的。

这一场不输不赢,才是当时能够稳住三国局势最好的办法。一旦一家强盛,另外两国便会联手,这样的事情我们在三国中见得太多了。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也为了和诸葛亮相互制衡,这才是司马懿不选择进城的最大原因!

三、“空城计”带来的道理

从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互相博弈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困难处境,诸葛亮面对他人的询问,还说“我的兵只有两千五,就算弃城逃跑,也走不远,那不是要被司马懿抓住?”随后他又说,我要是司马懿,是肯定不会退的。

(空城计)

这一计谋之所以能够成功,还是因为诸葛亮足够洞察人心。他知道司马懿觉得他谨慎,搞不出来这些涉险之事,但是赌的就是这个猜想。在现在的使用当中,“空城计”也主要是表达,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甚至可以说有点“虚张声势”。

这也是告诉我们,在遇见一些困难的时候,要懂得利用自己和对方的特性,比如诸葛亮就是利用司马懿多疑,以及他要是杀了自己,便无法妥善自己的性命。这几个致命的要点,犹如遏住了司马懿的咽喉一般,让他无法进攻。

(诸葛亮)

于我们而言,我们既要学习司马懿的谨慎,面对别人使用的“空城计”时,小心行事,做出及时大胆的判断。

还要学习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能够让别人不趁虚而入。古人云“以史为鉴”,所以我们也要学会利用古代的文化,灵活多变。


参考资料

卫尚峰.诸葛亮"空城计"中是否暗藏伏兵?[J].民间传奇故事:上半月, 2020,

张淑蓉,徐子健.论"空城计"的历史真实性[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空城计   蜀汉   东吴   西城   司马   街亭   城门   埋伏   计谋   谨慎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