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六大产业”绘振兴“全局图”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集中展示榆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突出成就,即日起,农业科技报社联合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乡村振兴局特别策划“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专题,通过记者实地走访调研,全面发掘各地在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更加坚实步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视频加载中...

设施大棚内,一串串“户太8号”正由绿变紫;黑酱厂内,一排排整齐堆放的腌制缸里大酱正接受着“日光浴”腌制;露天地里,苗木正恣意生长......盛夏时节,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薛家峁镇一片生机盎然景象。

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百姓。薛家峁镇精心绘就乡村振兴“全局图”,以“瓜、果、苗、畜、药、农”六大产业为依托,夯实产业振兴基石,挺起乡村振兴脊梁。2022年,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22元。

设施林果助农搭上增收“快车”

在薛家峁镇榆林坪村葡萄种植户刘停良的设施大棚里,绿色的藤叶爬满支架,一串串颗粒饱满、颜色鲜艳的葡萄挂满枝头,果香味在大棚里弥漫,向人们传递着丰收的“信号”。

提起销路,刘停良一脸自豪地说:“我种出的葡萄口感和糖分都很好,很受市场欢迎,一成熟,就有客商上门摘走拿去市场上卖,每年都卖得很好。”

刘停良种植葡萄已经有十几年。起初,他尝试种植红提葡萄,但因土壤及光照等问题,再加之管理不善,红提种植失败。但因为对种植葡萄的热爱,后又转种“户太8号”,经过精心管理,葡萄茁壮生长,刘停良也因发展设施葡萄走上了致富路。

对于种植葡萄,刘停良已经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因为懂技术、会种植、善管理,所以他种植的葡萄成熟早、味道好,卖得也快,而他也辐射带动周边8家农户跟他一起种植葡萄,“串”起了更多农户的甜蜜致富梦。

“现在我种植了3个棚的葡萄,每年都是8月初开始卖,一个棚收入大概在5万元左右,一年下来也能赚15万元。”刘停良算着他的年收入,开心地合不拢嘴。他希望,他能带动更多农户种植葡萄,最终形成规模化种植,让更多人享受种植葡萄带来的效益。

刘停良只是薛家峁镇发展果蔬种植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10座,小拱棚1480个,种植芝麻蜜香瓜达1208亩,年产值达760万元;种植巴杏1658亩,苹果982亩,红薯865亩,核桃322亩,酥梨208亩,葡萄46亩,年产值达665万元......一组组数据,亮出了薛家峁镇的产业底色,绘出了富民新图景。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产又富农

走进绥德县联农富手工黑酱厂,一股浓郁的酱香味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堆放的晾晒缸,缸内的大酱正接受着阳光的沐浴。

“春准备、夏造酱、秋露晒、冬成酱”。从选料蒸煮、制曲发酵、晾晒成酱再到后序包装,每一道程序都延续传统手工老黑酱制作技艺。

“我们的酱油是纯手工酿造,实实在在是靠太阳晒出来的!原料变成酱油,需要10个月,一年能生产32000斤,打造出的“零添加”传统原生态酱油受到消费者青睐。”榆林坪村党支部书记刘海轮一边查看晾缸中大酱晾晒情况,一边介绍制作酱油的工序。

2021年4月,榆林坪村成立手工黑酱厂作为村集体经济,从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到品牌包装,都得到了镇村干部的指导和服务。黑酱厂工作忙时,刘海轮会请来村民务工,增加村民收入,一间小小的手工黑酱厂带动了89户村民稳定增收。

“我们通过用工、原料采购以及入股分红等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刘海轮介绍。

近年来,薛家峁镇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薛家峁镇共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家。

如今,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及种植业、养殖业、中药材加工、果业等多个领域,已成为薛家峁镇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在提高规模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驱动力。

党建引领为产业兴旺“添砖加瓦”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是乡村发展之基,产业兴旺,群众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薛家峁镇因地制宜,在彰显特色上下功夫,打造一批“乡字号”品牌,激活特色产业“造血”功能,让当地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好。

为突破产业“多而广、小而杂、收入低”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薛家峁镇创新成立“产业联合党支部”,坚持“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农民增收”原则,通过联合、联动、联带等方式,为全镇抓党建促振兴谋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2年12月,薛家峁镇产业联合党支部正式成立运营,实现了全镇多产业高效融合发展,是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火车头”,是全镇全面实现“五个振兴”的“排头兵”。通过支部引领带动,预计可实现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特色产业产值占到农业生产总值的50%-60%。

“我们镇党委创新成立产业联合党支部,围绕“支部引领、产业融合、联带发展、促进振兴”的思路,整合18个经营主体,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实现‘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薛家峁镇党委书记刘万兵说。

“产业兴旺”的印记,藏在这片沟壑梁峁的大地上,让步履所到之处都充满惊喜。无定河边,薛家峁镇正浸润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画卷中,以各具特色的“小”产业,讲述乡村振兴、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大”故事。

农业科技报乡村振兴报道组:耿苏强 谷幸 梁小波 符金壮 李煜强(视频)

编辑:于婷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榆林   榆林市   党支部   乡村   绥德县   产业   农户   酱油   兴旺   全局   村民   主体   手工   葡萄   收入   农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