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龙普,朴不花参与政事,给元朝造成怎样影响?其结局是怎样的?

高龙普,《元史》作高陳普、高龙普《高丽史》记为高龙普。蒙古名为巧满迭儿、壳满满夕儿,生年不详。关于高龙普何时入元,以及如何进入元朝无从考察。

入元后由于有宠于元廷,被封为徽政院使,《元史》记载:“高龙普入元有宠,拜资政院使。”另外在元统元年,“徽政院使宦者高丽人秀满满夕儿者,首荐高丽女子祁氏于帝,祁氏性慧黯,有宠于帝。”

由于举荐有功,更加受到元顺帝和奇氏的重用。元至正元年高龙普被封为云重大匡完山君,他的权力更是进一步扩大。被封为完山君之后,髙龙普“不仅积极参与中央朝廷的决策与日常事务,影响着元朝的政事事务,还插手高丽国政”。

这主要表现在元朝废立高丽忠惠王一事中。忠惠王秉性无赖,荒淫无度,在位数年,作恶多端。忠惠王的一系列行为引起朝臣和百姓不满,元朝廷为加强对高丽的控制,计划废飄忠惠王。

忠惠王虽然荒淫无度,但是仍然有一定的统治基础,元朝廷为了废飄忠惠王做了充足的准备。元至正普年,“元遣资政院使高龙普、太监朴帖木儿不花赐王衣酒,”以此名义高龙普回到高丽之后积极活动,主动与忠惠王接触,取得其信任并谋取私利。

《高丽史节要》记载:“王与高龙普,御市街楼观击球,及角抵戯,龙普之请也,賜勇土布无算。”通过运些活动,高龙普取得了忠惠王的信任,同样为密谋废融奠定基础。终于在是年十一月,在辛裔等人的协助之下,虏获忠惠王。

元朝插手高丽政事

元朝廷命朵赤、别失哥等六人,以颁郊赦诏为名企图俘获忠惠王。忠惠王称病推辞,但在高龙普的诱骗之下无奈出郊外迎接被伏,忠惠王向高龙普求救遭到斥责。高龙普还下令逮捕了忠惠王身边的侍从十余人,释放宫人百余人,并得到了整治高丽国事的权力。

同年十二月,元朝派人将忠惠王缚至大都,并将其废飄,流放至掲阳县。"帝谕王曰:'尔为人上而剥民己甚,虽尔血峡天下之狗,犹为不足,然朕不嗜杀,是用流尔揭阳,尔无我怨,往哉。'揭阳去燕京二万余里,元昕使裴俭,献衣一袭,无一人从行。"

到了元至正四年正月,忠惠王在流放到揭阳的路上疾病缠身,義于岳阳县。有传言遇鸠而死,亦有传言食橘而死。

高丽国人听闻皆欢喜雀跃,似重获新生一般。帝叹其天性,好善恶恶,遂令袭位,王下敎,戒国内臣僚,一革弊政,慰恤百姓。由此忠穆王即位。

高龙普的结局


高龙普为高丽人,他的所作所为可谓背信弃义、反儀其主,因此"时人为高龙普小人不足"。

在废飄忠惠王的事件中,高龙普作为元朝廷的代理人,完全代表了元朝统治者的利益,加强了元对高丽的控制。随着忠惠王的被废,高龙普作为功臣,其权利也达到了顶峰。

元至正四年"五月,赐宦者高龙普功臣号"。权利的上升刺激了其贪婪的本性,高龙普不断聚敛财富、干预朝政,引起了元朝朝臣的不满,受到大臣的弹劾。

据《元史》卷四十一《顺帝本纪》记载,至正韦年,"监察御史曲曲以宦者隙普凭借宠幸,骤升荣禄大夫,追封普代,田宅逾制,上疏劝之"。

另外,监察御史李稷也"劾奏阐宦离龙普恃赖恩私,侵晓朝政,擅作威福,交通时相,请谒公斤,为国基祸,乞加窜逐,以正邦刑章上,流高龙普于征东。"

迫于朝臣的压力,顺帝在至正七年六月,"放院使高龙普于金刚山",但是很快又被召回。笔者认为,流放金刚山只是顺帝迫于朝臣压力为平复众怨所做出的无奈之举。

待众人怨愤稍微平息之后,元朝廷又召回了高龙普。至正七年冬十月,"元召还高龙普"。高龙普几经流放、召回的反复,权势已大不如从前。到恭感王时期随着元与’赛’高丽关系发生变化,高龙普也被诛杀。

根据《高丽史》卷一二二《宦者》记载:"龙普尝杀无辜,典法司欲治么,龙普乃辛裔妹瑪,佐郎崔仲渊裔之口生、正郎姜君宝裔之同年友,以故疏放之。"

这样高龙普的地位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随后的赵日新之乱,使其权势、地位尽失。

至正十二年九月,"己亥,赵日新夜与前赞成事郑天起及崔和尙,张升亮等,募闯里恶小,谋去奇澈、奇轮、奇辕、高龙普、朴都罗大、李寿山等,分捕之,唯执辕斩之,余皆逃。"

高龙普逃脱赵日新之乱后,为了保存性命,入伽耶山海印寺为僧。至正二十二年二月,恭恣派遣御史中丞郑之禅"诛高龙普"。

高龙普的被诛杀主要是由于他密谋俘虏忠惠王,干预高丽内政,引起高丽统治者不满。忠穆王时期,赞成事康允中曾向王说:"龙普谋陷先王,蔓于岳阳。今得罪而来,王何必待之以礼。"

可见此时高丽朝廷之内早己对高龙普有所不满。到恭慶王时期,"恭藤遣御史中丞郑之祥斩之,世传忠惠之执,龙普为内应,故是有刑。"

朴不花

朴不花又名王不花,蒙古名字为化帖木儿不花。因与皇后奇民小时同为乡里、相互依靠。奇氏入宫后被选为宫人受到顺帝宠幸,成为第二皇后。

资政院是掌管皇后财产所设的专口机构,掌捏皇后的财政大权。由此可见其受宠程度。至正前期,朴不花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宦官出现在史籍资料中,但是他并不甘愿无所作为,至正后期开始展露头角。至正前期,资政院使高龙普受到皇帝及皇后的信任位高权重,一时难超越。

但是由于高龙普擅作威福、干涉朝政受到流放后,其地位一落千丈,主要活动也集中在高丽。而在元朝廷内部,朴不花势力逐渐增强。到了至正十八年,出现了使其政事野也得以实现的机会。

是年,红巾军己经打进洛阳,大都受到起义军威胁。大都附近的河南、河北、山东一带把了都被迫为兵,而老幼人员很多为了避难逃往京城,但是正赶上京城出现了大饥荒,故死伤人数众多。

朴不花预感送是其受到关注并收获人也的大好时机,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能够在顺帝和朝臣面前展露头角,证实自己的实力。到了至正二十年四月,朴不花先后埋葬死者二十万,用钞二万屯千九十余锭、米五百六十余石。

之后朴不花又在大悲寺进行了长达普昼夜的水路大会,凡生病之人都赠与药物,没有钱进行丧葬的赠与棺材。当时的翰林学土承旨张義还写文章称颂朴不花的所作所为,并立善惠么碑以歌颂朴不花。

通过此事,朴不花得到了顺帝的赏识和朝廷大臣信任,从而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自此朴不花由一个普通宦者向干预朝政、掌管大权的宦者转变。朴不花干预朝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参与图谋太子内禅。

当时元顺帝在位已久,沉溺于酒色,对于政事失去兴趣。此时皇太子爱献识理达腊早已经成人,自被立为皇太子己经达屯八年之久,军国大事皆由皇太子裁决。

于是皇后奇氏与太子图谋内禅,而内禅需要得到关键人物的支持,他们自然叢想到了宰相太平。至正十屯年五月,太平被召为中书左丞相。当时红巾军的势力逼近大都,朝廷很多官员主张迁都避难,但是太平坚决反对。

他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在彰德大败红巾军,由此京城得保全,太平的威望也大大提高。因此内禅若得到太平的支持就等于事半功倍。于是奇皇后派.遣朴不花劝说太平,希望得到太平的支持。

据《元史》记载;"二皇后奇氏与皇。太子谋,欲内禅,遣宦者资正院使朴不花谕意于太平,太平不答。皇后又召太平《至宫中,举酒申前意,太平依违而已。"

在朴不花和皇后的双双劝说之下,太平依旧不支持内禅,皇后亦无可奈何。但是由此太平得罪了皇后、太子、朴不花一觉,最后于至正二十年被迫辞官,至正二十兰年自杀,享年六十普。朴不花与奇皇后相互勾结,完全按照奇皇后的旨意行事。

作为皇后的同党同乡,同时作为其最信任的屯、腹,朴不花无所畏惧、目无尊上,并勾结私党、扰乱朝廷。"

时帝益厌政,不花乘间用事,与搁思监相为表裹,四方警报、将臣功状,皆抑而不闻,内外解体,然根株盘固,气焰薰灼,内外百官趋附之者千九。又宣政院使脱欢,与之同恶相济,为国大蠢。"

除了参与太子内禅之事外,朴不花还参与奇皇后对于高丽国的讨伐。由于奇氏完者忽都被立为皇后,奇氏家族在离丽势力大増,其亲族更加骄横。

恭駿王即位后,察觉到元朝的衰落,于是打击在高丽的亲元派。首先将奇氏家族诛杀。奇皇后怀恨在也。"二十普年,后谓皇太子曰:'汝何不为我复仇耶?'遂立高丽王族人留京师者为王,以奇族之子普宝奴为元子。"

同时高丽叛臣、仕元为枢密院同知的崔濡为宰相。当时"崔濡在元,谁事丞相溯思监,及本国宦者朴不花,因此受到重用。崔濡知道皇后对高丽国王怀恨在也,于是劝说皇后立德兴君为国王。

恭感王闻讯之后,急忙上书元朝廷陈述自己击败红巾军么功,并"屡遣使介,益虔事大之礼,且陈情啓禀,冀悟帝私。”但是由于崔濡、朴不花等互相勾结庇护,恭感王所献贡物、表賤都无法到达顺帝手中,更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奇皇后于是派兵讨伐高丽,"用兵一万,并招倭兵,共往纳之。过鸭绿水,伏兵四起,乃大職,余十韦骑而还,后大惭"。朴不花与皇后、崔濡相互勾结,企图废立恭感王,擅自阻断恭感王的进献,发动了对高丽的讨伐,可谓叛国之贼。

朴不花参与太子内禅和对髙丽的战争

朴不花不仅私结党羽贪赃枉法,而且参与太子内禅和对髙丽的战争,其所作所为早已引起众人不满,受到多次弹劾。但是在皇后、太子的庇佑之下,多次弹劾都没有成功。由此可见其权势之大。

朴不花与皇后及太子谋内禅之事失败后,有人借此事弹劾朴不花。皇后知悉么后指示卿史大夫佛家奴为朴不花辩白,但是佛家奴同样看不惯朴不花的所做所为,计划再次萍劾朴不花。皇后知道后反而指示御史弹劾佛家奴,佛家奴因此被贬到了潮河。

到了至正二十普年,弹劾朴不花的呼声更加此起彼伏。当时朴不花在外与宰相搁思监相互勾结,在内依靠皇太子,肆意妄为。而顺帝不理政事,皇太子掌管军国大事,这更加助长了朴不花的权势和党羽。于是在此年,弹劾朴不花呼声尤为强烈。

监察御史也先帖木儿、孟也先不花、傅公让等弹劾朴不花、脱欢等人骄恣不法,为奸邪之人,应当罢飄,但是皇后强烈反对,对太子言:"朴不花是我资政院老大者,看家贫人也,台家何无情而欲逐之,汝不能为我主张耶"太子答曰:"阿婆无恍,我尽有主张。"

翌日,贬傅公让于吐蕃,其余台官也都遭到贬滴。随后祖仁等十余人又弹劾化不花,至正二十普年十二月,祖仁拜治书侍御史。上书皇太子,希望惩处朴不花等人。

祖仁上书中指出御史弹劾所依据的消息来自于百姓,而皇太子所询问的情况来自于宫内,这自然引起皇太子的不满。而祖仁亦知自己官职不保,遂在上书之后就主动辞官。陈祖仁的辞官引起了上至御史下至吏卒都纷纷辞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元朝   至正   佛家   太平   资政   政事   皇太子   御史   朝廷   太子   皇后   结局   高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