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温杀手”热射病!大量出汗后及时补充电解质

随着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加,公众对于中暑这一“小毛病”的认知也在不断“刷新”之中。在医学上,最严重的中暑被称为热射病,就在今年,北京地区已有两名热射病死亡病例见诸媒体。据中央气象台7月19日预报,未来10天我国高温将呈现强势发展态势,局地可达40℃以上。“三伏天”已来,入伏即高温,面对“热气腾腾”的天气,医学专家提醒,高温天气下潜伏的危险不容忽视!

晕倒应立即找阴凉处休息,补充水分小口慢饮

7月18日,北京一儿童,在户外长时间运动后出现神志不清情况,被家属送医院诊治。院内医生为其测体温41摄氏度,诊断为热射病。7月21日,杭州一环卫工人在工作时体温高达42℃,出现神志昏迷、脉搏微弱身体体征,随时有生命危险。结合临床表现和户外工作史,医生高度怀疑他是重度中暑,也就是热射病。

入夏以来,多地区持续高温。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活动,容易引发中暑,严重的会出现热射病。热射病作为“高温杀手”极易引发人体多器官系统性损害,进而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后遗症。据现有数据统计,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50%-70%,部分幸存者可能遗留神经骨骼肌系统后遗症。

可以把热射病理解为中暑的一种严重状态,一旦中暑变成了热射病,就存在生命危险。对于热射病患者来说,降温和立刻送医院救治是最关键的两个动作。

在热射病到来前,身体其实会发出多次警告。中暑先兆时,人会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等症状,这时如果去阴凉地方休息、多喝水,适当补充盐分,很快就能恢复。

当不得不在户外作业或活动时注意个人身体状态,每小时喝2~4杯水或电解质水,及时休息。如果是自己出现了中暑症状,可以用以下一些措施来缓解:立即找一个阴凉处休息;补充水分,小口慢饮。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分,这时“运动饮料”就是一个方便快捷的选择,建议挑选配料表中含有“钠”“钾”等元素的;解开领口扣子、领带等,保持周围通风,可以用扇子或电扇吹风。

如果没有加以重视,则会持续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症状,甚至发展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中暑,需要迅速转移到阴凉地方并补充水盐,必要时尽快送医。

重点关注户外作业人员和有慢性基础病患者,儿童、孕妇、老年人敏感人群加强防护

国家疾控局在《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一文中指出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敏感人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户外作业人员三类人群应重点关注高温天气防护,关注身体健康,有不适症状即刻就医。

其中,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对热的调节能力不足,是中暑的易感人群,且更易并发器官损伤。中暑由于其潜在致命性,可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但中暑也是可以预防的。学龄儿童及青少年中暑常发生在夏季体育活动和军训时,由于缺乏对中暑早期预警症状的准确认知,可能直到出现休克或昏厥才被发现。

出汗之后,机体丢失的不只是水分,还有一些维持人体生理机能平衡的电解质,如钠离子等。依据2022年6月中国营养学会饮食与健康分会、中国医师学会消化医师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与健康分会等六机构联合发布的《电解质平衡与健康联合提示》 可以看到,人体体液≈水+电解质。

根据北京大学第三医学院CHANG的实验,饮水3小时后,普通清水身体留存水分60%,电解质水身体留存水分 80%,因此饮用电解质水身体锁水时间更长。日常生活中,我们流失的不单单是“水”,而是包含钠、钾等电解质的体液。

“电解质平衡及渗透压平衡,对于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功能,维护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出汗或者运动之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电解质水已经诞生快六十年,在中国市场出现的时间也很早,1984年健力宝推出中国第一款添加碱性电解质的饮料,目前外星人、宝矿力等多个电解质水品牌进入到大众视野中来,为消费者提供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与此同时,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合理饮食、水盐补充、清淡饮食,避免高脂、荤腥、辛辣饮食;工作地需要准备好冷盐水、凉白开水、绿豆汤等防暑饮品;同时保证必要的睡眠和休息,充分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得到放松,也是预防热射病的重要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电解质   小口   高温   作业   阴凉   分会   水分   杀手   身体   儿童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