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可眼前的青山却是异国他乡,他为何故土难归?


李陵,字少卿,汉朝名将飞将李广之孙,李当户之子。各位看官可别看错了,他爷爷是飞将军李广,就是唐代诗人卢纶笔下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神射手李广,不是那个汉武帝的大舅哥—靠妹子起家的贰师将军李广利。

李广



说起李广家族,可谓满门忠烈。李广的先祖是秦国名将李信,家族世代传习射箭,名副其实的将军世家。李广精于骑射,神弓在手百发百中,明代长篇小说《水浒传》中花荣绰号就是“小李广”,用来称赞他的射术。

李广数次北征,立下赫赫战功,只因小人阻碍,未受任何封赏。他的老部下都接二连三的封侯赏爵了,李广还是甘守清贫。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里说:“李广难封”,哀叹李广的命运不济。李广的结局是悲惨的,他得罪了大将军卫青,卫青倒是体谅这位老将军,但卫青的部下狐假虎威羞辱了李广,李广羞愤难当,在军营中拔剑自刎而死。


滕王阁


从李广算起,家族运气就一直不好,李广的长子李当户英年早逝,李当户即李陵的父亲,李陵是李当户的遗腹子。那么李广次子李敢结局又如何呢?李敢因父亲之死记恨卫青,赶往其府邸羞辱他。卫青的外甥即大名鼎鼎的霍去病愤愤不平,在甘泉宫狩猎的时候射杀了李敢,汉武帝知道真相却包庇霍去病。李陵的这位叔父就这么冤死了。所以李陵从小是受到他这位大名鼎鼎祖父的教养历练,对于李陵来说李广既是祖父又是父亲。

将门第三代中的佼佼者李陵长大了,弓马娴熟,治军有方,胆略过人,可谓是将门虎子。因此武帝称其有祖父李广的风范,似乎看起来一切正常,直到汉帝国与匈奴的浚稽山之战的发生。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武帝原本命他押运粮草,李陵自告奋勇,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城深入敌腹,于浚稽山与匈奴八万铁骑浴血奋战近半个月,力尽兵败,遂投降匈奴。《汉书》记载: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李陵行军路线

逃回去的人回报武帝,说李陵投降,武帝震怒,帝年近六十,在位四十余年,暴烈的性情较年轻时有增无减,痴迷神仙方士迷信长生,发现长生不了对他打击很大,在心中种下了阴暗的种子,接继而对群臣的猜忌变本加厉。李陵案发后,武帝命群臣商议如何处置李陵的家人及田产房屋,满朝文武无一人敢替李陵说情,只有一个不起眼的太史令替李陵辩护,武帝大怒,下令抓起此人,不日施以腐刑,

他就是写出《史记》流芳千古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

差不多一年以后,武帝回过味来,李陵以区区五千人马,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战胜匈奴八万雄兵的。遂下令李陵亲人获释。然而翌年,公孙敖奉命带兵接李陵回朝被匈奴左贤王击败无功而返,面对武帝的问责,他狡辩说敌军俘虏传言,匈奴之所以强大,是因汉朝归降的一位李将军长期训练对敌策略的结果。武帝震怒,下令杀死了李陵全家。可谁知道这是个乌龙,李将军其实是李绪而不是李陵,但事已至此已经无可挽回。

我们可以想一下,李陵为何投降的如此干脆?当年得知祖父李广受辱自尽的消息的时候,李陵心里该有多么的悲痛呢?当看到叔父李敢的尸体被射成刺猬裹走的时候,李陵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呢?当听说祖父的弟弟李蔡被指侵占景帝陵园土地拒绝受审自尽身亡的时候,李陵在想什么呢?


围猎

当全家被杀的消息传到远在匈奴的李陵耳朵里,联想到他的祖父、叔父的遭遇,又想到老母亲在堂、妻子嘘寒问暖、蹒跚学步的儿子朝自己摇摇摆摆的走来的温馨画面被武帝一道圣旨全部染血刀口屠戮殆尽,李陵作何感想呢?他手刃李绪,坚定了他终生不踏汉地的决心。李陵的这些心理描写其实史书没有记载,全凭后人想象。我们只是用最朴素的观点去解析了他。

我们来看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是怎么论述君臣关系的: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篇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 》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人之大行也。” --《 荀子·子道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节》


论语

我就不再多列举了,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地位上基本上是平等的,核心原则就是君如何对臣,臣就如何报答君,道义比忠君更可贵,自由的精神是其内核。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这对于国家的和谐发展和君臣之间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


孔子

所以,孔子也好孟子也罢,在圣人活跃的时代,基本上没有君主愿意真正采纳并实行他们的思想理论。西汉至武帝时期,儒家已经逐渐成为统治者所尊崇的思想,究其原因,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家”功不可没。其思想:政治上君权神授、伦理上三纲五常、理论上天人感应等都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儒家是这样,其他的呢?再来看看先秦时期的法家是怎么论述君臣的:

“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韩非子忠孝》

可以看出法家强调的是做“忠臣孝子”,在君臣关系上,君为“君父”,臣为“臣子”,作为臣要做“忠臣孝子”,即使君主不正,臣也不敢犯上。

韩非子

实际上,董仲舒的新儒家就是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思想,即所谓“外儒内法”、“儒皮法骨”,从意识形态上跟孔孟二圣主张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可以看出法家思想更适合君主专制体制。后世朱熹又在董氏学说的基础上继续改造,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类,彻底沦为了愚民贱民之术,并荼毒中国上千年。

我们回过头看李陵,他似乎在匈奴生活的非常挣扎和矛盾,思想上左右摇摆不定。具体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匈奴的汉朝降将中,卫律也好,李绪也罢,投降后都是随遇而安,随波逐流的,从未有人如李陵一样投降后陷入“降”的痛苦泥沼中不能自拔。

二、李陵家世代忠良,他投降后痛苦的根源,很大原因是深入骨髓的家族“忠义”基因。他觉得对不起先人,无颜面对家乡父老。

三、李陵生在汉土长在汉地,对大汉的这片热土是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四、李陵当初投降究竟是真心实意投降还是诈降,其实很难说清楚。中岛敦的小说集《山月记》里描述的李陵是诈降,以期刺杀单于然后逃脱,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下手。

山月记

五、而匈奴单于对待李陵非常好,封他为右校王,并把女儿嫁给他。对于李陵来说,单于如此厚待他,反倒让他更加难堪。

六、长期胡地生活,也让李陵了解到胡地的风土人情,看到匈奴人性格质朴纯真的一面,较之汉朝人满口仁义道德却虚伪做事的特征,他更欣赏匈奴人。这引申出下一点。

七、李陵在不断的思想斗争与挣扎中慢慢领悟到,哪有什么胡汉不两立,胡人也好,汉人也罢,大家都是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何必杀的你死我活呢?

北海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有这么一个人,此人是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节,与李陵是旧相识,因匈奴内乱受到牵连而被扣留匈奴,他面对威逼利诱宁死不屈,先是被下大狱,后被放逐北海(今贝加尔湖)之滨,忍饥挨饿风餐露饮十九年也不矢其志。他手持汉节牧羊的伟岸身躯让李陵不敢直视。每当想起这个人,李陵的心口就像有千万只蚂蚁在往里钻一般难受。

这个人就是苏武。

苏武牧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董仲舒   单于   孟子   儒家   忠骨   论语   青山   法家   汉朝   故土   匈奴   祖父   他乡   异国   将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