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迅速分裂成了各大军阀?


袁世凯崛起因为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藩拉起来的队伍都是湖南人,战斗力很强,李鸿章是曾国藩幕僚,手底下也有一支队伍,名为淮军。李鸿章对西方军事思想十分推崇,掌权之后推动洋务运动,建设了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天津北洋武备学堂。

袁世凯虽然不是出自天津北洋武备学堂,但他的亲信冯国璋、段祺瑞、曹锟、王世珍等人都毕业于此。

袁世凯善于投机,以实现自身最大利益为目标

袁世凯从小被过继给叔叔袁保庆(因为没有孩子),当时养父袁保庆与李鸿章的心腹爱将吴长庆是拜把子兄弟,袁世凯由此成为吴长庆门下的幕僚,关怀备至。

1882年朝鲜内战爆发,吴长庆被派到朝鲜控制局面,袁世凯作为副手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很快帮助吴长庆打赢了战争,粉碎了日本人控制朝鲜的阴谋。日本人恨之入骨,要求清朝严惩袁世凯。


此举报来自日本,不仅没有达到严惩的目的,反而起到了保荐的作用,李鸿章一看袁世凯还有这才能,一拍板:袁世凯常驻朝鲜,替朝廷掌控局面!袁世凯成为中国驻扎朝鲜总理,与其交涉通商事宜。这个职务是三品大员,让袁世凯在朝鲜一直待到了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战争中,日本人没费什么力气就击败了北洋水师,全国震惊。李鸿章为了朝廷安危,准备照搬西方军队体系,在马厂搞三个营的“定武军”作为试点。将西北平乱的甘军调回来,从淮军中抽调人员组成武毅军,武毅军、定武军与甘军共同拱卫京师,号称“北洋三军”,主管是李鸿章手下文官胡燏棻。

面对规模的壮大,胡燏棻有些力不从心,恰在此时,李鸿章又因为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万夫所指,胡燏棻由此被孤立,调去修铁路了。那么究竟谁来管理北洋三军,必须找一个对朝廷忠贞不二的人。

此时,朝廷上下竟然一致想到了一个人:袁世凯。

袁世凯特别善于投机钻营,在朝鲜时他不断利用职务之便捞取金银财宝,又送上重金打通了和慈禧红人李莲英的关系,攀上了权臣荣禄的高枝,不仅自掏腰包将自己的军事思想印刷成册分发给诸位大臣,还多方贿赂,控制了朝廷舆论。

1895年,袁世凯顺理成章接管了北洋三军,那年他才37岁。此时北洋三军人数为5000人,他一上任立刻进行扩招,将“武定军”改名为“新建陆军”,按照德国陆军体制进行建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一应俱全,装备精良。


更为关键的是袁世凯从优秀学员中挑选骨干提拔,又网罗了一些和自己很熟却又在朝廷失势的将领为己所用,同时袁世凯每次都亲自为官兵发饷,力图杜绝各种克扣军饷、吃空饷的不良习气,新建陆军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唯袁世凯马首是瞻,袁世凯威望由此树立。

北洋军被牢牢控制在袁世凯手中

在慈禧和咸丰的斗争中,袁世凯果断站在了慈禧一方,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新建陆军被改编为武卫右军,甘军被编为了武卫后军、武毅军被编为武卫前军,八旗兵丁组成的亲卫军被编为武卫中军,清朝巴图鲁宋庆老爷子所率的毅军被编为武卫左军。此时袁世凯还未掌控大权。

1899年,山东义和团起事,袁世凯被派往山东剿匪,自此常驻山东,一直等到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袁世凯都按兵不动,理由冠冕堂皇“地方维稳”。他不断给慈禧送钱送物,嘘寒问暖,一边镇压地方,确保洋人安全,深得洋人信任。

等到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直接就被任命为李鸿章的职务: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真正控制了全体武卫军,此时袁世凯推行了“募练新军章程”,成立军政司整合直隶地区的武装力量,下设三个兵备处、参谋处和教练处,三个处的长官全是袁世凯的亲信:

兵备处,总办刘永庆,后由原新建陆军督操营务处会办兼讲武堂总教习王士珍接任。

参谋处,总办段祺瑞,原新建陆军炮兵队统带兼随营学堂监督。

教练处,总办冯国璋,原新建陆军督练营务处总办。

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由此得名“北洋三杰”,因为王士珍总是瞻前顾后,时常消失不见,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得名“北洋之龙”;段祺瑞性格火爆,气势如虎,所以得名“北洋之虎”;冯国璋忠心耿耿,见风使舵,所以得名“北洋之犬”;此外还有袁世凯的铁哥们徐世昌,徐世昌在准宁县做小吏时就跟尚未发迹的袁世凯相识,两人一见如故,袁世凯自掏腰包资助徐世昌进京赶考,两人好的和一个人一样,因此徐世昌得到重用,成为参谋军务兼营务处总办。


当时袁世凯成立北洋体系,全国一共招来6个镇共7万人,相当于每个镇是一个师,由此真正成为了独掌军权的中国第一号人物。

1908年咸丰、慈禧先后去世,摄政王载沣觉得袁世凯威胁太大,以“袁世凯腿有疾”为理由将他赶回了家,可谁知袁世凯走后,满族官员竟然没有一个好用的,根本指挥不动北洋军,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叛乱此起彼伏,北洋六镇却巍然不动,不听指挥,载沣不得不低下脑袋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只提了一点:军费得给足啊!

袁世凯猴精得很,他上台后并不急于消灭叛乱,反而始终在观望,朝廷不断敦促下,袁世凯几乎做到了向朝廷提什么要求就答应什么的地步,后来载沣下台,袁世凯掌握了禁卫军跟京师防务,彻底捏住了大清朝的命根子。

此时革命领袖孙中山开始议和,最终迫使清王朝于1912 年 2 月 12 日消亡,袁世凯如愿以偿当上了大总统。从1912年到1916年,袁世凯始终都在尝试一件事:登基做皇帝。


可此举不仅引发段祺瑞、冯国璋的不满,更让国民党上下同仇敌忾,袁世凯制定的计划不得不提前终止,外面的世界熙熙攘攘,袁世凯家里也不太平,一妻九妾的袁世凯几房姨太太天天嚷嚷着要封妃,几个儿子也不怎么争气,袁世凯还没当上皇帝,他们就开始为了谁当太子争执不休,一向身体硬朗的袁世凯就在内忧外患中一病不起,最终在一片骂声中于1916年6月6日与世长辞,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北洋军的分裂是利益分割的产物

作为北洋军的主心骨,袁世凯去世后谁成为下任民国大总统成为重点。孙中山隐退,护国军要求按照约法让副总统上位,王士珍与袁世凯一丘之貉,口碑不好,冯国璋在南京不愿回北京,思来想去只有段祺瑞最有实力,可段祺瑞上台必然也会闹得满城风雨,于是段祺瑞扶持了一个傀儡,当时的民国副总统黎元洪,段祺瑞自己当上了总理。此时北洋军阀内部保持了短暂的平衡,因为段祺瑞在北洋军阀中地位仅次于袁世凯,他直接以北洋正统自居,从权力上架空了黎元洪,把持了政权和军权。

黎元洪和段祺瑞并不对付,两人你争我斗十分激烈,此时以南方国民党和北洋军阀为争夺核心的第一次“府院之争”拉开了序幕,结果是黎元洪被张勋赶下了台,副总统冯国璋继任总统一职。


冯国璋成为总统后,段祺瑞依然是总理,北洋军阀中的直系、奉系依然掌控在这两人手中,可是两人在处理西南军阀问题上分歧明显,最终王士珍和冯国璋均持和平统一的意见,而段祺瑞则持武力统一的态度,拉开第二次“府院之争”。

直隶督军曹锟原是直系的督军,但在冯国璋与段祺瑞的争斗中,坚定地站在段祺瑞阵营中,成为最坚定的“倒冯派”。府院之争后,冯国璋被迫下台,曹锟、吴佩孚成为了直系首领,他们结成了牢固的利益同盟关系,此时北洋各军阀间已经不可避免走向四分五裂。

段祺瑞无论从资历还是能力上都赶不上袁世凯,只能维持北洋军形式上的统一,但随着各种势力围绕利益展开殊死搏斗,军队已经成为了各方势力割据的筹码,段祺瑞和冯国璋是“北洋三杰”中的首脑,谁也不服谁,即使段祺瑞是袁世凯指定的人也无济于事。北洋体系的分裂是迟早的事,更是必然的事。


府院之争后,中国形成了大大小小很多个军阀势力,谁打赢了谁上台,从1916年到1928年的12年间,政府首脑就换了9次,每个人平均在位时间不到16个月。这种军阀混战的局面,应该说知道1949年才算真正结束。

结语:

其实北洋军的分裂始于1920年,袁世凯死后并没有很迅速地分裂成各方势力,而围绕谁当大总统才导致北洋三杰间的斗争,王士珍一开始还当当和事老,后来一看谁也劝不动索性不管了,正因为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所以在他生前没有一个人有威望能独揽大权,这种威望造成了各方之间的厮杀争斗,也是历史的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北洋军   军阀   咸丰   北洋   北洋军阀   大总统   朝鲜   日本人   山东   朝廷   参谋   清朝   学堂   慈禧   势力   袁世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