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再崛起!中国正在发生第4次战略巨变,6亿人将因此而受益!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我们经历过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也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逐渐崛起,

但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一个问题,北方的经济始终超越不了南方。

这不仅仅是我国现在的问题,同时很长一段时间,历史的走向也都是南方经济更强,北方相对疲软的态势。

但是,随着我国正在发生第四次战略巨变,北方也将再度崛起,甚至会有6亿人因此受益。

那么,我国的第四次战略巨变是什么?南北方的经济差异会逐渐缩小吗?

南方巨变,南北差距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北方实际上是有一段富庶期的。

在黄河流域,孕育出了各种文化,同时也灌溉了大量土地,

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北方的经济要高于南方,而南方则被我们称之为蛮夷之地。

那么为什么这片贫瘠的土地能够反超北方,成为富庶区呢?

其实这要从宋朝说起,宋朝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朝代,他们对南方的开发程度是很高的,

这一点尤其是到了南宋之后,更是如此。

南方也由于越来越多人才、人口以及资源的加入,逐渐繁荣并且富裕起来。

苏杭甚至可以和天堂媲美,由此可见其富庶的程度。

相比之下,北方经历了太多的战火,在经济上再也没办法和南方媲美,这也导致了南北差距越来越大。

现如今,南北之间的依旧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经贸问题上,南方拥有港口这个天然优势,

再加上丰富的渔业以及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这就导致了南北经济之间出现了差异化

不过,北方真的就自甘堕落,在经济上无法超越南方了吗?

奋起直追,北方崛起不是梦

我们看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分布,其实能发现一个规律,

世界各国的经济强弱,完全是走南弱北强的态势。

例如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等,欧洲的丹麦、瑞典等,这些国家都在北边。

而小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几乎是遵循这个原理,例如美国的纽约等经济中心,都在北边,也是富人聚集区。

然而反观我国正好相反,当然,上述南方的重大变化,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然而还有一部分原因,则是当时北方道路不便,远没有南边可以通过陆路、海路进行运输。

但是现如今,我国在高铁、高速、机场上对北方的重视,足以看出北方经济即将崛起的斗志。

再加上近些年,国家不断地出台鼓励在北方建设基础产业等措施,证明了北方的崛起已经有了势头。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是闹着玩的吗?仅仅是出台了几个政策,就能说明北方即将要崛起了?

那南方也有一定的鼓励政策,难道说北方的差距会被南方越拉越大吗?

其实,我们从国家的政策上能看出一点端倪,我国想要将制造业迁移到北方,从而鼓励建设基础产业,

这就证明了,北方有一个优势,是南方没有的,而这也是北方将要崛起的契机,同时也因为这一契机,会让6亿人受益。

北方契机,6亿人受益

制造业迁移,那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同时这个劳动成本要非常低。

如果这样来看,南方的生产成本过高,显然不具备这一优势。那么,劳动力就成为了北方最大的一个契机。

我们不难想象,一旦真的大量制造业迁徙,北方的整体经济就有了活力,至少和其他地区有了更深层次的互动。

毕竟有买有卖,只要有买卖,地域之间哪怕是一滩死水也会泛起涟漪。

而这也会给北方崛起一个很好的经济条件,当然,随着制造业的加入,北方也会因此走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慢慢向高新技术、材料业等方面靠拢。

同时,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也为北方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并且随着我国不断地加强基础建设,北方的运输不畅等问题也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那么当北方的传统行业、高新产业结合在一起,不断的储备人才和吸收人才,这一定会为北方崛起创立一个优秀的条件。

而这,也被我们称之为中国的第四次战略转变,

而这次的转变,也将让整个北方近6亿人受益,毕竟北方地大物博,有着极佳的发展潜力。

结语

虽然第四次战略转变有着很多的难处,但是我相信,国家在一系列政策下,一定会推动北方的经济发展。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我国就不单单只依赖海洋贸易,我国的历史也因此会被改写。



本文由“五彩影社”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巨变   战略   富庶   契机   中国   制造业   差距   发生   我国   政策   国家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