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去一年后的领悟:四大道理让你醍醐灌顶!

#暑期创作大赛#

世界好似一个广阔客厅,人们进进出出。

有人去后又回,仍是熟面孔;有人离开,永不回头。

我曾以为生死离别与我无关,直到父母离去,方真切领悟。

父母辞世之日,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兄弟姐妹共洒泪痕。

父母葬于九泉,方觉心灵空虚。

过了一年,依旧感受那种“空虚”,心中无以名状。

父母离世后,家乡变成了陌生的故乡。

曾经,家乡就是家,父母是家的象征。每逢佳节,都会回家吃家乡菜,领略家乡的美景,田野里采摘野菜,童年的幸福回忆涌上心头。

老屋虽旧,但清理过后,草木依旧绿油油。门前的鸡鸭欢快嬉戏,给家添了几分喜气。

然而,父母不在了,老屋变得冷清荒废,镰刀生锈,蓑衣腐朽,蜘蛛网遍布,杂草丛生。

有时老屋留给了兄弟姐妹、邻居或亲戚,即使回故乡,也只能作客而不是回家的感觉。

清明时节,扫墓之行,却难以停留在老屋。因为它已不再是心灵的归宿,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许多人多年不曾回故乡,习惯了漂泊。哪怕回到本地,也更倾向于县城而非村庄。

故乡的土地依旧,但变得陌生,失去了曾经的家乡感觉。

父母辞世,兄弟姐妹也渐行渐远,亲戚间也变得疏远了。

北宋文豪苏轼,父母离世后与弟弟苏辙的联系更紧密。

中秋佳节,苏轼写信给弟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去世时,还指定苏辙给自己写祭文,安排后事。

有人认为:“父母在时,老家是家乡;父母离世,老家成了故乡。”

这个微妙的区别,可能改变人与故土的情感。

在父母生前,逢年过节常回家乡,品尝家乡土菜,领略家乡美景,还到田间地头寻野菜,童年的快乐时光涌上心头。

但是父母不在后,老家开始荒废,生锈的锁挂在门上,镰刀蓑衣生了锈,蜘蛛网弥漫,显得凄凉。若是房子给了其他人,你回去就像是客人。

清明时节,扫墓时或许会回老家,但看到那熟悉的屋檐,却再也无法停留。老家已非“心灵的港湾”,心中不禁感到迷茫。

一些人由于生活原因漂泊在外,多年不回故乡,即便回到原地,也常在县城而非故乡。

故土依旧在那片土地上,然而物是人非,早已回不去了。

当父母离世后,我们才真切感受到岁月的迅速流逝。

小时候常说父母是我们与死亡之间的守护者,但直到他们离开,我们才深刻领悟这句话的真谛。

父母走后,生老病死等现实问题一下子摆在我们面前。

大多数人在父母离世时,自己也已经步入五六十岁。

有时会在子孙面前不自觉地谈起父母的故事,虽然他们并不太在意,但我们似乎变成了以前的父母,变得唠叨。

子孙外出闯荡后,我们会感到牵挂和孤独。有时候就像那句歌词说的,“不是因为孤独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才孤独。”

节日时,我们也会像过去的父母一样,站在门口期盼着儿女的归来,望眼欲穿,等待的心情无法言喻。

“一屋两人,三餐四季”虽然是幸福,但似乎仍不及“一顿团圆饭”的温馨。然而时间无情,家庭格局终将改变。

有一项“爱家时间”的社会调查显示,63%的成年人每年回家团聚不到三次,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平均为78小时。据计算,父母六十岁后,若活到八十岁,每年见到父母的日子大约是六天,相处时间仅为11个小时。这样算来,你和年迈的父母相处的时间也只有五十多天。

这调查强调了父母和子女相处时间的宝贵和有限性。父母越来越老,与子女相处的时光日益减少。因此,作者敦促大家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要等到父母离世后才后悔没有好好陪伴。不管多忙,都应挤出时间陪伴父母,因为人生变化无常,我们不应该等到懂得太晚才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这些数据和提醒,作者希望人们更加关注家庭和亲情,用行动来表达爱和关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父母   蓑衣   醍醐灌顶   镰刀   蜘蛛网   故土   野菜   老家   故乡   家乡   年后   道理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