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是超级航母吗?

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2.14.003

“福建”舰的下水引发了全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美国海军就对这艘003型航母首舰的评价很高:“航母是中国远洋海军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003型航母(‘福建’舰)已经下水,它的大小和能力与美国海军的‘福特’级和‘尼米兹’级超级航母相似,这是世界上第一艘非美国的超级航母。在中国首艘航母下水10年后,“福建”舰将进一步扩大中国海军的能力。这是向真正的蓝水海军转变的一部分。中国海军将在太平洋地区开展活动,如果需要,还可以在全球开展活动。

“福建”舰凭借后发优势,中国设计师借鉴了他国数十年的研究和开发教训,跳过中间步骤。新下水的这艘航母融合了许多最新思想。与美国海军‘福特’级航母一样,‘福建’舰采用了电磁弹射器,使用电力而不是传统的蒸汽推动战机起飞。该系统占用的空间更少,而且能以更高的速度发射飞机。”报道还提到,“我们不应低估中国海军自身积累经验的重要性。他们运营航母已经有了10年时间,自行制定培训、运行流程并强化了配套基础设施。”报道认为,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不久前在日本附近举行的高强度海空演习,就证明中国海军对于航母运用越来越有自信。“这艘新航母的意义不仅在于相对中国早期航母的改进,拥有3艘航母将使中国海军拥有更强大的力量投射能力。作为一支蓝水舰队,中国海军将能更频繁地部署其航母战斗群,或将多个航母战斗群投入作战。这同时具有战术和战略意义。”

那么,美国海军认为作为003型航母的“福建”舰是一艘超级航母,而且是世界上第一艘非美国的超级航母,这究竟是一种“捧杀”还是基于专业判断的认可?

背景

台海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大陆军主义不可能成功,这不是海军保护陆军的海洋侧翼的问题,而是必须首先夺取海洋,才谈得上陆军的胜利。这也不是海上拒止就足够的,需要海上控制。换句话说,不仅要拒绝敌人使用海洋达到战争目的,还要确保自己能使用海洋达到战争目的。因此,中国需要马汉式海军,如果不能在全球实现马汉式海军,至少在西太平洋要做到。海上拒止是第一步,中国已经做到了;海上控制是第二步,中国正在努力做到,强大的航母力量正是为此打造的。中国海军面临的现实是必须料敌从宽,不能奢望在台海可能的“战争海啸”中以多胜少。理论上来讲航空母舰数量越多、质量越好,胜算就越大,风险也越小,灵活性和弹性越好。要击败美军,就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追求超过美国和其盟国,无论美国实际能投入多少航母,都应把美军现役航母全部算上,只要打掉美国航母,或是在美航母的威胁下打掉关岛这样的前沿部署基地才可以尽快结束战争。

中国在未来十年经济就会超过美国一倍,现在国内有56座十万吨船台和4000万吨船舶生产能力,分别是美国的56倍和1000倍。但即便如此,由于存量资产上的巨大差距和台湾问题的紧迫性,要在航母编队的数量上超过美国海军仍是不现实的,至少在解决台湾问题可能的历史机遇期内并不现实。这样一来,尽可能地缩短甚至是赶超与美航母编队整体作战能力的差距,成为外线作战的有效力量,就是一种必须,作为一型与“辽宁”、“山东”舰区别显著的大吨位弹射型航母,“福建”舰的建造下水就是这样一种思路的典型体现。

与美国超级航母的横向对比

就纵向发展而言,“福建”舰是中国海军建设一个非凡的原创性成就。“辽宁”舰与“山东”舰都脱胎自苏联时代的1143.5型载机巡洋舰设计,采用的是苏联独创的短距起飞-拦阻降落构型(Short Take Off and Barrier Assisted Recovery,简称STOBAR)。STOBAR航母的思路很简单,短滑跑对航母要求很低,加装滑跃甲板可以进一步增加起飞重量。这可以绕过高门槛的弹射器技术,将常规的重型舰载战斗机部署在结构简单的载机舰平台上成为可能。

不过,STOBAR航母虽然有利于解决有无问题,迅速形成战斗力,可说到底终究是一种取巧的路子。歼-15能在“辽宁”舰、“山东”舰上实现无弹射起飞,歼-15的战斗力则与F/A-18E/F“超级大黄蜂”不分仲伯,但战斗机发动机推力总是有限,短跑道的滑跑加速时间也有限,只能轻载起飞,不利于发挥最大起飞重量和最大战斗力。“辽宁”舰、“山东”舰当然也有一个重载起飞点,长跑道可以重载起飞,但重载时舰载机起飞推重比小,起飞速度高。即使采用滑跃方式仍将几乎占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全长,形成一个巨大的起飞区。起飞区延伸到飞行甲板后部将导致连续作业时丧失利用斜角甲板同时回收舰载机的能力。起飞区过大还将挤占停机区,而停机区的大小基本决定了一次起飞的飞机数量上限,也就决定了分波作业的一个攻击波最多能够出动飞机的数量。

在高烈度战争中,这些都是很要命的问题。“福建”舰作为首舰,与“辽宁”号、“山东”号最大的不同当然在于采用弹射起飞、拦阻降落的CATOBAR构型。事实上,CATOBAR构型的优点一目了然,为了在短跑道上也发挥出最大起飞重量,只有用弹射加一把力,弹射起飞帮助舰载飞机获得远远超过自身所能提供的加速度,在动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起飞重量大大增加,燃油和弹药的携带量大大增加,战斗力也大大增加。甚至于有弹射助推一把,重量较大、推重比较低的固定翼预警机(AEW)、反潜机都能从航母上起飞,不必再用直升机来凑合。

这就是说,相比于“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不但可以高效率放飞重载的战斗机,更可独立提供完整的舰队防空、攻势制空、反舰攻击、对地攻击、航空反潜、海空预警、空中指挥与控制以及电磁攻击的能力。“辽宁”舰、“山东”舰搭载的减功能舰载机联队则只能在低烈度环境运作,或者在高威胁地区得到陆基固定翼预警机、反潜巡逻机的支援的情况下运作,但自身缺乏固定翼预警机和反潜机的两舰不宜单独应对复杂危机或者高烈度战斗。

事实上,作为003型航母首舰,“福建”舰从STOBAR构型转化为CATOBAR构型,吨位则比前两艘显著增加。所以作为一型大吨位弹射型航母,“福建”舰真正有意义的是与美国海军那些所谓的“超级航母”进行的横向对比。美国海军是通过“福莱斯特”级航母进入超级航母时代的,这是满排接近8万吨的CATOBAR航母,在其首舰入列服役时,美国海军曾宣称这艘航母“包含了最大数量和最多种类的设备、机器和致命武器,而这些在人类喧嚣的历史中从未被集合在一起过……这个梦想实现了。”

事实上,此后美国海军一切航母身上都有“福莱斯特”的影子。“福建”舰则在吨位上对“福莱斯特”级有所超出,一般认为达到了其改进型“小鹰”级的水平。所以毫无疑问,中国海军凭借“福建”舰迈入了超级航母的门槛,将4万吨的“戴高乐”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但值得注意的是,003航母不仅仅在吨位上追平了“小鹰”级,在某些关键技术上还达成了对现役“尼米兹”级的超越。比如“福建”舰采用了综合射频集成桅杆和双波段相控阵雷达,这就是“尼米兹”级所没有的技术。在舰载综合射频系统技术出现之前,传统的海军舰船采用大量独立的射频传感器及电子对抗设备,并将其分布在整个舰船的前后桅杆,雷达、电子战及通信系统分别完成各自的功能,这些设备的信息融合度不高,且部分装备重量重、体积大、雷达反射截面积宽,甚至存在严重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烈度战场环境的要求。综合射频系统则是用几个分布式多功能孔径取代目前平台上为数众多的天线孔径,采用模块化开放式可重构的射频传感器系统体系架构,并结合功能控制与资源管理调度算法软件编程,同时实现雷达、电子战与通信、导航、识别等多种射频功能,完成资源共享,将舰上主战电子装备通过嵌入式开放体系形成一个多传感器有机融合的整体,舰上电子装备由独立作战进入到了成体系作战的层次。其综合射频集成桅杆上配置了多种数据链系统如JIDS系统、综合数据链系统和宽带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等,能提供抗干扰、高速率、大容量、保密的数字、语音、数据通信和定位功能,而功能齐备的各类常规通信方式和卫星通信、水中通信系统使得该舰具备了强大的通信信息能力。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的弹射型航母中,只有003型和“福特”级航母采用了综合射频集成技术。双波段相控阵雷达的情况与之类似,仅仅搭载两部不同波段的相控阵雷达,是不能称为双波段雷达的,两部雷达要共用同一个数据后段处理控制器,相关的战情信息和火控诸元不需要转接,从而实现数据分析无缝的高效,这才是双波段雷达的真正价值。“福特”级的AN/SPY-4远程搜索雷达和AN/SPY-3多功能雷达就是这样,作为003首舰的“福建”舰应该也是如此。况且对于中国海军来讲,综合射频集成桅杆和双波段相控阵雷达,还都是以《舰载综合射频系统统一设计要求》、《通用综合信息处理规范》这些国军标文件为依据,在055万吨驱逐舰上已经经过验证的成熟技术。

弹射器和拦阻系统是另一个003型航母对“尼米兹”级达成超越的地方。“尼米兹”的4部C-13-2弹射器(减压力加长型C-13-1)全都是蒸汽动力的。蒸汽弹射器的蒸汽系统并不复杂,来自核反应堆或是重油锅炉的中压蒸汽通过湿式弹射贮汽筒进入系统,将系统缓慢预热到操作温度。然后从湿式弹射贮汽筒注入热锅炉补水进行蒸汽的减温、减压、增湿。当水温升高到操作温度后即可进行弹射作业,一旦水温下降到225摄氏度以下就停止弹射作业。C-13-2蒸汽弹射器可达到2.80兆帕推力密度,产生最大约1兆牛牵引力,为舰载机提供约95兆焦能量,消耗蒸汽约614千克。虽然技术成熟,但蒸汽弹射器有内在缺陷,最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反馈环节,导致牵引力经常出现瞬时峰值,加上蒸汽系统还会出现不可预见的压力扰动,将损坏飞机机体并减少机体寿命。若要将瞬时推力波动降低到合理的程度,增加的闭环控制系统将复杂到无法接受。所以蒸汽弹射器也不适宜弹射结构强度相对较低的舰载无人机。另外,由于效率较低,要进一步提高载荷,将使蒸汽弹射器更为庞大、笨重、复杂。

正是针对蒸汽弹射器这些缺陷的缺陷,“福特”级和“福建”舰都采用了电磁弹射器。电磁弹射器设计是以线性同步电动机为中心,由盘式电枢交流电机通过交-交变频器供电。平台独立电源以平均功率向盘式电枢交流电机供电,电机转子以动能的形式蓄能。能量接着在弹射中以一个2~3秒的脉冲释放出来。这个高频电能在交-交变频器升压增频后输出给弹射电动机,线性同步电动机沿弹射冲程对舰载机进行加速,全部实现“实时”闭环控制。根据可能上舰的舰载机类型,一般认为,“福建”舰上单台电磁弹射器所需平均供电功率为6.35兆伏安,最大弹射时总效率42.7%。考虑蒸汽热功转换效率和取消制动水刹车系统、液压油系统、压缩空气系统节约的电功率,“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效率比“尼米兹”级的C-13-2蒸汽弹射器提高约一倍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弹射能量则比“尼米兹”级至少增长29%,达到122兆焦,这为预警、反潜、加油等推重比低的重型舰载机上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更为深远的影响来自电磁系统内在的高水平控制,“尼米兹”级的C-13-2蒸汽弹射器加速度峰均比高(正常1.25,扰动下可达到2.0),对机体冲击很大。“福建”舰的电磁系统则能够调节数百毫秒内的加速度偏差,弹射曲线光滑平坦,峰均比低。断裂力学分析显示,最大能延长机体寿命31%,这为高性能舰载无人机的上舰创造了无限可能。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舰不仅装备了新式的电磁弹射系统而且装备了先进的电磁阻拦系统,“尼米兹”和“辽宁”舰、“山东”舰采用的是传统的液压阻拦,这类系统能把一架降落速度130节(240千米/小时)、重25吨的飞机在两秒之内于100米之内截停。不过这也接近这类系统的性能极限,毕竟在舰载机越来越依靠昂贵的精确制导武器执行任务的今天,如果没有用完就必须带回,带弹反航着舰已经是基本操作,这对于拦阻系统的能力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液压阻拦更大的问题在于,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机种的着舰要求,因此需要不停去调整配载,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这对舰载机出动、回收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电磁拦阻技术相比较传统的液压拦阻系统,更加轻巧,更方便操作调节,这不仅缩短了反应时间,而且提升了对舰载机的拦阻能力。尤其是当不同重量的舰载机依次降落时,繁琐的调节工作是交给自动调节系统去完成的。也就是说,电磁拦阻系统会根据飞机降落的角度、重力和速度等数据,其全自动的计算系统能够实时分析阻拦锁及时受力情况并回馈给电磁系统,告诉电磁系统应该给阻拦索多少拉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不再需要人工的干预,从而实现了最高的阻拦效率。电磁弹射器和电磁阻拦系统整合在一起,使得“福建”舰的起降效率真正获得了极大提升。

可与“福特”级一较高下

“福建”舰在吨位上追平了“小鹰”级,在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则达成了对“尼米兹”级的超越。事实上,除了核动力外,“福特”级相比“尼米兹”级具有跨代特征的一切新技术在“福建”舰上均有体现,比如综合射频集成桅杆和双波段相控阵雷达、电磁弹射器和拦阻系统。作为003型航母首舰,“福建”舰的后发优势还体现在飞行甲板作业系统的“一站式保障”设计上,这同样是在“福特”级上才首次引入的前沿概念。战机要出动,需要加油、挂弹、检测,有时还需要维修。无论是“辽宁”舰、“山东”舰还是“小鹰”级、“尼米兹”级采用的都是常规保障方式。以“尼米兹”级为例,其加油、挂弹、检测等分属不同的区域,战机要想完成一次起飞作业,需要转换4~5个工作区域,在有限的航母甲板上,这来回转换、依次作业的流程就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严重影响战机起飞效率,对于“尼米兹”级来说,战机出动准备时间需要90分钟。

“福特”级采用新一代的“一站式保障”模式,在舰艏中部和右舷的甲板上设置18个“一站式保障”点,每个点包含一个电源保障模块和一个加油保障模块,同时调整弹药升降机位置,布置在保障点附近,并配备相应保障人员。这样在一个保障点上,战机就可以同时进行加油、挂弹作业,并完成通电检测、维修等全套流程,然后转入起飞区待命。由于不需要来回转换保障区域,并且可以同时进行多项保障作业,使得整个作业流程时间由90分钟减少为60分钟,效率大为提高。“福建”舰在“一站式保障”点的数量和位置上可能与“福特”级有所不同,但以全新理念来优化甲板作业流程的思路是一致的。

当然,在吨位体量上“福建”舰要小于“福特”级也小于“尼米兹”,“福特”级满载排水量高达112000吨,“尼米兹”级的满载排水量也从9万吨出头一路发展到10万吨(美国航母排水量一般用的是英制短吨,一短吨相当于907千克)。同时,“福建”舰的弹射器和飞行升降机数量也要显著少于“福特”级和“尼米兹”级——“福建”舰拥有3部弹射器和2部飞机升降机,而“福特”级和“尼米兹”级均拥有4部弹射器,“尼米兹”级拥有4座飞机升降机,“福特”级比“尼米兹”级的飞机升降机要减少一部,但也多过只有2部的“福建”舰。即便与同等吨位的“小鹰”级相比,“福建”舰的弹射器和飞行升降机数量也有所不如——“小鹰”级在这方面与“尼米兹”级保持了一致。不过,“福建”舰虽然是8万吨级的舰体规模,但飞行甲板面积却接近“尼米兹”——其飞行甲板长320米只比“福特”级短13米,飞行甲板宽73米,“福特”对应的数值则是78米左右。

事实上,尽管弹射器和升降机数量对甲板运作效率有影响,但飞行甲板的面积才是决定性的。况且,“福特”级把出动率作为核心指标,在部署时间为30天时,要求达到160架次/日的长期持续出动率。时间缩短到4天时,每24小时内可以有一段时间达到270架次/日的峰值出动率,这个设计指标是以75架舰载机为基准的,每次出动假定为75分钟。出动率不光指弹射起飞,也包括拦阻索降落和相关的甲板作业,“尼米兹”级在设计时,没有规定特定的出动率指标,反正越高越好。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进行了一系列演习,特意测试“尼米兹”级在各种情况下可以达到的最大出动率,最后测定为120架次/日的持续出动率。不过“福特”级的高出动率是根据“沙漠风暴”的经验提出的,以在最短时间里达到最大的打击效果。但在实战中,适合高出动率的距离近、目标密集的场合很少。即使在“沙漠风暴”中,实际出动率也从未达到过120架次/日。美国兰德公司就有报告指出,在研究的所有情况下,8万吨以上的超级航母持续出动率高于80架次/日并无必要。

这反映到“福建”舰的现实中,是很有参考意义的。“福建”舰可与“福特”级一较高下的另一个关键是第五代舰载机。对美国来说,全球性海权就等同于全球性霸权,海军能力是仅仅开动印钞机就可以收割全世界“韭菜”的基本保障。而作为美军“一等人”,美国海军从不接受没有空中优势的假设。一个航母战斗群能控制近百万平方千米的海域,美国所有航母战斗群一字排开几乎能控制世界所有大洋。航母是水面力量的中坚,舰载战斗机是航母战斗力的核心,这是美国海军行之有效的海军战略。但由于舰载机数量有限,每一架都非常重要,在舰队防空和海陆攻击能力上均要十分出色,高度强调精锐性。

对精锐性最理想的诠释则是代差优势,事实上,代差优势的另一个表述就是大名鼎鼎的抵消战略。从历史轨迹来看,依靠军事创新形成代差优势,在新的战略环境下重塑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军备竞争框架,无疑是支撑美国运用抵消战略开展军事竞争的基本逻辑。而按照抵消战略的标准,F-35C是很够格的——包括F-35C在内,F-35家族在信息、隐身和超视距方面优势明显,能够对第四代战斗机形成碾压。洛马公司认为,在充分发挥信息、隐身和其他特点的情况下,F-35的空战能力为第四代战斗机的4~6倍。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自吹自擂,而是有着“红旗军演”对抗数据实打实的支撑,况且在F-35C家族内部,F-35C也不是垫底的角色。虽然作为常规起降型的舰载机,F-35C加强的起落架、尾钩和机体结构在作战中都是没有用处的“死重”,但这些死重比起F-35B那个巨大的升力风扇,却是小巫见大巫了。值得注意的是,F-35C虽然也部署于“尼米兹”级,但其设计是针对“福特”级进行优化的。常规起降舰载型的F-35C之所以在F-35A/B/C三个型号中最后一个定型服役,很大程度上就是为等待电磁弹射器以减小为克服蒸汽弹射器扰动所付出的结构死重。这意味着F-35C只有部署于“福特”级才能实现战力最大化。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面对“福特”级和F-35C这对组合,“福建”舰凭借歼-35这型第五代舰载机并不落下风,没有任何代差上的问题。

由于在设计定位上没有F-35系列的历史性问题,中国第五代舰载机也不会是以双发设计对其进行重复,而是有着自己的侧重。这种量身定制将在合适的海军运行战略中得到竞争优势的丰厚回报。比如,尽管FC-31机体尺寸显著小于歼-20,对标的是F-35,但脱胎自FC-31的歼-35不会超出“中型机”的范围,而且在发动机这样的传统航空技术上短板依然明显,不得不采用双发设计。但由于战术需求的显著差异,针对性明显的歼-35在对抗能力上反而拥有天然优势。F-35原本是一架战斗轰炸机,以对地攻击为主,空战能力只要求不弱于F-16或者F-18。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架具有自我护航能力的F-117,可以客串兼职战斗机。由于时代的阴差阳错,现在F-35的使命大大复杂化了,空战成为F-35的重要使命,空战能力不足成为F-35阵营挥之不去的痛。作为美国航母上唯一的常规起降隐身战斗机,F-35C的问题尤为如此。这不可能不为后来者所针对和利用。

事实上,原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就曾说过,在设计FC-31这架飞机的时候,总设计师就考虑到对手了,上天的时候一定能把它“干掉”。这句话反映到歼-35这个舰载型号的重大迭代上,可以理解为设计上的侧重首先是保持近似高端(歼-20)的空战性能,其次才是具有优良的对地攻击性能。其设计必然是规定空战性能条件后最优化的结果,并无不必要的“赘肉”。空战优先的思路,与F-35家族刚好相反,虽然这种设计侧重所建立起的优势,将主要体现在近距空战域,但这是决定性的。美国军方始终“嘴硬”说,在充分发挥信息、隐身和其他特点的情况下,F-35的空战能力为第四代战斗机的4~6倍,可这些特点只有在超视距空战中才能体现出来。美国军方和洛克希德都反复强调,F-35的设计初衷不是近距格斗,而是在超视距上击落对手。问题是,信息化能力本来就是技术层面歼-35与F-35最为接近的部分,这就是说,由于传感器、航电、数据链和软件技术的进步明显,超视距空战同样是歼-35所擅长的。况且,歼-35与F-35C具有类似的低可探测性设计。而在隐身时代,超视距空战又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人们对于隐身机之间是否会爆发超视距空战都抱有疑问。如果超视距上不能确保击落对手的话,接下来就是视距内格斗,这是不由设计初衷所改变的,但恰恰是歼-35的能力光谱中,最为出色的那一部分。


余论

2021年10月7日,美国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签发新的美国海军战略指南指出,中国海军的实力直逼美国海军。新战略指南称,中国海军从根本上扩大了规模和能力,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舰除了核动力外,“福特”级具有跨代特征的新技术在“福建”舰上均有体现队。“从网络能力到反卫星导弹,到综合防空到反舰弹道导弹,中国在每个领域都在前进。中国是一个步步紧逼的挑战者,我们必须规划好作战策略和投资。至少在一代人以来,我们第一次遇到战略竞争对手。中国拥有与我们旗鼓相当的海军实力,并寻求利用部署军力来挑战美国的原则、伙伴关系和繁荣。”

对于中美海军实力的对比,坊间大体是一笔糊涂账,各个信息来源的数据都不一致,但德尔·托罗的话并没有说错,中国海军的实力直逼美国海军,这是指在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可能出现摩擦的战场,而且是在真实的战争条件下。以“福建”舰的下水为标志,中国正在逐渐成形的现代化大吨位弹射型航母编队,其建设便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事实上,中国发展现代化航母编队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外线作战,而外线作战的精髓就是主动、积极的进攻性。

今天,在和平崛起的建设时期,中国的军事战略依然是“积极防御”战略,其基本精神是:防御的立场,进攻的能力。即我们不强占别人的领土,不抢夺别人的资源,不以武力要挟别人,但是必须以拥有有效维护不断发展的国家利益的能力为目标,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和优势军事力量。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就是应具有进攻的能力。以进攻能力为目标的军事战略,是建设优势军事力量的战略,是新时期“打得赢”的军事战略,是新时期积极防御战略的重要内涵。当今的新军事变革,其实质就是建立探测、传输、处理、分析、决策信息的优势,建立快速反应、快速机动和精确打击的优势,进而掌握指挥和控制优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实施新军事变革,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一旦爆发战争,就会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是不能有效保存自己的,这不是“积极防御”的精神实质。建设优势军事力量,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一直想实现的愿望。建国之初,他就指出:“为了保卫祖国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毛泽东这里所说的“最新的装备和最新的战术”是从世界范围来讲的,因为,“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所以,在国家建设的新时期,建设优势军事力量,掌握进攻能力,才是防御的积极体现,才能免受被动之困,才能在处理问题和障碍时游刃有余、应对自如,甚至不战而胜,有效地维护不断发展中的国家利益。

结语

作为所谓的003型航母首舰,“福建”舰标志着战略竞争对手最关键的军事优势从此开始失色。据推测,不出意料的话,“福建”舰的满载排水量约82000吨级,采用常规动力,同样和美国的“小鹰”级十分相似。但所采用的电磁弹射、双波段相控阵雷达等关键技术,又与“福特”级相似,达成了对“尼米兹”的超越。“福建”舰的下水意味着第一艘红色超级航母出现了么?答案显而易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福建   航母   福特   作业   空战   甲板   美国   蒸汽   中国   电磁   美国海军   优势   能力   系统   弹射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