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虎队后裔定居中国,成央视著名主持人,直言加入中国很自豪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靳丹

编辑| 小江


她是金发碧眼的美国人,却将中国视作是第一故乡,说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还有一个很有寓意的中国名字——穆爱华。

更重要的是,她还拥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美国飞虎队队员的后裔。

他们一家三代都定居在中国,而她本人还是中央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更是常常把”加入中国很自豪”这句话挂在嘴边。

那么,穆爱华一家究竟为何这么热爱中国?这期间又有着怎样奇妙的故事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绵延三代的中国缘!

图1

“爱中”与“爱华”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央电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两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孩,站在黄皮肤、黑头发的人群中,显得十分扎眼。

最令人惊讶的是,她们一开口表演的居然还是中国歌曲,在欢快的旋律声中,她们又唱又跳。

并且每个字的发音都很标准,如果只听声音,不看长相的话,根本无法辨别出她们是美国人。

除了中国歌曲,她们十分擅长中国戏曲,甚至还会表演相声。

而她们的名字也在参加相声表演时起的。

最初,她们分别叫爱江和爱苏,意思很简单,就是“爱江苏”。

那时,她们在江苏省学习相声表演。

在一次相声表演中,有一个环节问到了姐妹俩的名字,反应灵敏的两人,顺口就用流利的普通话回道:“我们叫爱江和爱苏,合在一起就是爱江苏。”

图2

就这样,这两个名字就成了姐妹俩的中文名字。

后来到1993年,她们又参加了华东地区联合举办的春节晚会,名字也随之改为了“爱华”和“爱东”。

直到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晚会,导演觉得“爱华东”这样的名字不够有深度,就帮他们改成了“爱中”和“爱华”。

这个名字她们很喜欢,直至今日也都还在使用。

毕竟,对中国的热爱,是从他们祖辈就传承下来的。

而这还要从爱华和爱中的爷爷穆爱仁的故事开始说起。

与中国不解之缘的开始

其实,穆爱仁的原名叫唐迈克,他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1939年,时年19岁的唐迈克还是就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名在校生。机缘巧合之下,他获得了一个远赴日本学习交流的机会。

但唐迈克会去日本,可以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不是喜欢日本,而是喜欢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

图3

在那个年代,远行并不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对于一个未出社会的学生来说,钱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终于有了这么一个出远门的机会,而且目的地还与自己向往的东方古国那么近。

所以,在日本参加完会议后,唐迈克满怀期待和憧憬踏上了前往中国的邮轮。

但彼时的中国,正处于被日军侵略的战火中,唐迈克几经周折,才在福州登陆。

生平第一次踏进中国的国土,善良淳朴的百姓、历史悠久的文化以及神秘壮丽的名胜古迹,无不打动着唐迈克,他当即就决定要留下来。

后来,远渡重洋的他,在当时开设的福州英华学校当了一名教书先生。

由此,唐迈克在中国便稳定下来了,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穆爱仁。因为他十分倾慕中国人的仁爱之心。

图4

但好景不长,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房屋村落尽数被毁,老百姓更是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四处逃散。

穆爱仁亲眼目睹了日本的暴行,却无能为力,为此他备受精神折磨。最终,在中国待了仅有一年,他就带着遗憾返回了美国。

即便是回到了自己的故土,穆爱仁却依旧对遥远的中国充满了念想。

直到1941年底,穆爱仁终于又迎来了到中国的机会,但这一次他是来支援中国的。

那时,中国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而美国和日本也在交战中,为了摧毁日军主力,美国决定向中国提供援助。

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一手创办了一支空军队伍,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飞虎队,它极大提高了我国的空中作战能力。

作为飞虎队的一员,穆爱仁也得以重返中国,或许是缘分,穆爱仁被分配到了福建战区。

图5

再次踏进中国,穆爱仁的心境大为不用,这次,他身上背负着使命与责任,即使付出生命,他也要拯救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那时,飞虎队和中国军民无形中像是签订了一份生死契约。飞虎队为中国百姓抗击敌人,而中国百姓也不惜一切代价营救落难的美军飞行员。

即便再怎么缺衣少粮,百姓也会把最好的食物和紧缺的药物用到美军飞行员身上。

这些都让穆爱仁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刻在骨子里的善良,更拉近了他与中国的距离。

祖孙三代定居在中国

战争结束后,穆爱仁返回了美国,由于年龄的增长,以及战争带来的一些后遗症等因素,他选择了退役。

同大多数人一样,穆爱仁的人生进入了新的阶段,他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他始终放不下中国这个地方,似乎中国才是他的故乡。

图6

于是,一番思量后,穆爱仁就带着妻子来到了中国福建,在那里开启了新的生活。

当时,穆爱仁和妻子都任职于福建协和大学,一个教授英语,一个教授体育。

1948年,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穆爱仁迎来了儿子的降生,他为其取名为穆彼得。

由此,又开启了新的一代人与中国的缘分。

穆爱仁还在被称为避暑圣地的福州鼓岭购置了一套房子,在穆彼得3个月大的时候,他们还在那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

后来,由于签证等原因,穆爱仁一家回了美国。

那时他们一家,虽然母语是英语,但还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甚至还会福建方言。

在父亲穆爱仁的影响下,穆彼得对中国也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

他高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美国名校哈弗大学,攻读自己喜爱的汉语言专业。

图7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哈佛,穆彼得结识了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

这个女孩也打小就很是喜爱中国文化,小时候经常跑去唐人街玩,进入哈弗后,学的也是汉语相关专业。

为了说好中国话,她甚至还专门进修了一年的中文课程。她时常说:“我感觉前世我是一个中国人。”

1974年,彼得和这个志趣相投的女孩结为了夫妻。随之,彼得的妻子也有了一个中文名字——穆言灵。

1988年,时年40岁的穆彼得已经是两个女儿的父亲了。也就是在这一年,他携妻带女重返中国。

热爱中国,任职央视

在华期间,由于工作原因,穆彼得一家先后在南京、上海和北京等地工作过,而女儿的名字也从最初的“爱江苏”变为了穆爱中和穆爱华。

图8

起初,刚到南京的时候,母亲穆言灵为了让女儿们尽快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来,可谓是绞尽脑汁,每天都在想该用什么办法来激发他们对中国的喜欢。

殊不知,早在美国的时候,两个人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就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了。

正当穆言灵发愁之际,南京市举办的一场国际洽谈会让她看到了希望。

由于是国际性的会议,参会人员也都来自世界各地,所以需要中英文主持。

当时主办方提议从找两个中国小孩用中文报幕,另找另个外国孩子用英语。

中国小孩自然好找,一抓一大把,难就难在,外国小孩去哪里找?毕竟当时在南京很少见到有外国人。

好巧不巧,身在南京的爱华姐妹俩,在老师的推荐下,成了最佳人选,最终还出色完成了任务。

不过更重要的是,通过演出前的排练,爱中、爱华认识了当时南京的小红花艺术团的老师,也因此,进入了艺术团学习戏曲。

图9

经过学习,爱华和爱中掌握了中国最经典的传统艺术,比如豫剧中的《穆桂英挂帅》,或是民歌《茉莉花》,她们都可以完美演绎。

那个年代,南京并没有针对外国人的国际学校,所以爱华和姐姐爱中,从小学到初中读的都是普通学校。

“大家对我都很好奇,看我像是在看外星人。”后来,穆爱华回忆起来那段时光,笑着说道。

“虽然我出生于美国,但在美国的时候,我感觉我才是老外。”她又补充道。

那时,姐妹两人的日常就是,上午在学校听说汉语,下午放学在家跟母亲学习美国小学的课程。

1995年,由于父亲穆彼得工作调动,14岁的爱华来到了北京,并就读于第五十五中,开始正式学习汉字。

同年,一直喜欢舞台的爱华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参加一档名为《正大综艺》的节目。

图10

顶着一头金发的爱华,一上场就受到了观众的瞩目。

这也让爱华坚定了以后要学表演的梦想。

为了追求梦想,高中毕业后,穆爱华第一次离开了中国,前往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戏剧表演专业。

2002年,大学毕业后,穆爱华毅然选择回中国发展。

她凭借出众的能力和丰富的舞台经验,成功入职了央视,成为了一名主持人,先后主持了《希望英语杂志》、《想挑战吗》等多档节目。

并且在母亲的影响下,穆爱华还热衷于各种公益事业。比如,她一直关注陕西和江苏等地的苦难儿童,帮助他们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等。

虽然是美国人,却拥有一颗中国心,她在接受采访时,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能加入中国很骄傲。

图11

结语

不管是穆爱仁,还是他的后代,无不表现出对中国的热爱,比起美国,他们更愿意将中国看做是他们的第一故乡。

或许,这就是东方大国的魅力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美国   中国话   中国   迈克   彼得   南京   江苏   美国人   日本   后裔   央视   名字   著名主持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