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少女”的饮食习惯里,是老台北的人情

大稻埕慈圣宫前的小吃聚落(《小日子》提供 YC Chen/图)

洪爱珠

作家,1983年生,新北市五股人,台北文学奖散文首奖得主。代表作《老派少女购物路线》于2023年在大陆出版。

难戒的是人情

一台iPhone7,洪爱珠用到2023年,要不是内存告急、无法继续记录幼女成长,她大概还会“落伍”地用下去。看她的文字,讲述者白发苍苍、将回忆娓娓道来的形象跃然纸上,怎么也想不到写下它们的人不过40岁,而且还从事设计行业。时下流行的“老派”一词用在她身上,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后来再听说她那番自白——“我很小就知道自己不合时宜,青少女时期也没有光鲜亮丽过,我就喜欢老人跟旧旧的东西”,就明白真是肺腑之言了。

家住新北市,每月驱车半小时,必要光临的不是时髦商场,而是茶叶、干货、中药的南北铺集散地大稻埕;新款限量包很难引起她的注意,她一心牵挂的,只有惯常去的店家是否还营业(要是看到门口突然贴了告示,心里都要吓一跳)、宜兰的花生到没到货、香菇的季节有没有错过、哪摊栗子最香糯……

在伦敦艺术大学留学时,她愿意花一两个小时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享受不被“效率”捆绑的生活。回台湾后,虽然清楚这里比起香港、上海、东京等地已算不上节奏飞快,但仍常常感到“跟不上”。她不明白,“为什么台湾人这么这么这么倚赖方便的文明?我是很老派的人,很多事情喜欢自己动手做,有一点麻烦也无所谓。”

让许多产妇觉得轻松省事的月子中心她待得难受。数年前,洪爱珠的母亲因病去世,得不到娘家照顾,她只好不情不愿地入住。其间一再感念“台湾人坐月子有一个很经典的菜叫麻油鸡酒,通常是用酒煮麻油爆香老姜。我觉得这里头有很多古老的智慧以及家庭的关怀,以前甚至还会有为了产妇想尽办法买特别好的麻油、在媳妇或女儿刚怀孕的时候就开始养鸡……这个过程意味着整个家庭资源调动,里面包含很多文化意义。但月子中心的配餐就去脉络化了,成了享受、夫家体贴的代名词”。最后无奈呐喊,“如果我妈妈还在还可以帮我坐月子,我铁定要吃妈妈做的月子餐。”

母亲在洪爱珠的成长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想起她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她精湛的厨艺。洪爱珠曾在采访中回忆,“我妈妈为小孩做菜投注的精力有一点超过她同龄人。她曾连续30天做不重复的早餐,连插的花都不一样,还用傻瓜相机拍照记录,若在现代就是网红妈妈。”

重视礼仪的母亲,对饭桌规矩更是讲究。洪爱珠儿时,大家族二十多人一起吃饭,若是外公没有动筷,那道菜便不能碰;椅子只准坐三分之一;边吃饭边看电视的场景不可能出现;夹菜时要留意这道菜别人吃了没有,不能因为特别喜欢就都扫到自己碗里,同一道菜甚至不能重复夹三次……

洪爱珠在厨房做菜(王弼正/图)

这是洪爱珠在文章中形容的“硬派妈妈”,规矩分明,严格执行。而她溺爱小孩的方式,同样是食物。读高中时,当同学们午餐都靠泡面或福利社面包解决,洪爱珠会掏出超过10个菜色的豪华便当;到了大学,每次回家,明明家里就4个人,餐桌上仍会出现八九道菜,“她还会针对你的身体需求进行调理,如果你面黄肌瘦,她就熬个鸡汤,如果你怕上火冒痘,她就做一个下火的茶或甜汤;更不给你喝外面那些添加得乱七八糟的饮料,冰箱里会同时准备三五种自己做的天然饮料,豆浆、冬瓜茶、蜂蜜柠檬等等。”

人到中年,越长大越不再把潇洒叛逆的做派挂在嘴边,反之会将这些温情老派的事情放进心里,明白这就是家庭关怀。因此,等洪爱珠如今成了妈妈后,也开始沿袭母亲的做法。女儿出生后,接连三年,每逢端午她都要去大稻埕买包粽子的材料,女儿还小,当然还不能吃粽子,但她心想,“我若坚持一年年包下去,她从记忆之初,就有自家粽子相伴。”

既然要包,就得一丝不苟地包,可不是为了应节做做样子。她在《老派少女购物路线》一书中吐露,“粽子里少了或多了什么这类的事,像是遇了某人,与从前的恋人神似,实际交往起来,吃了闷亏似的,分分钟都在后悔。”

芦洲中山市场(陈敏佳/图)

书的作者署名是她自工作后便使用的笔名,叫“爱珠”是因为很多老一辈台湾女生的名字都带有“珠”字,而且大稻埕街上就有很多同名店铺。她自小跟着外婆逛游大稻埕,负责采购宴客所需食材。外公经营制药机械出口生意,三天两头就要应酬各地客户,加上亲族三代比邻而居,每日推开家门,几乎都是几十位亲朋宾客落座。

身为“头家娘”的母亲掌厨每日午晚餐,做起菜来利落气派,拿手菜式比照酒楼也毫不逊色:炙烧乌鱼子、上汤鲍鱼娃娃菜、辣炒吊片芹菜管、卤肉烩乌参白果、沙茶蛰头爆腰花、雪白炸花枝(浇甜醋蒜泥酱)、清炖羊肉汤,餐后再佐以果盘和台湾高山茶。

伴随着辨货识色和满街吆喝长大,洪爱珠很早就明白,购物是一回事,难戒是人情。许多温度与乐趣是日后货物整齐排列的超市不可取代的。她像旁人怀念游乐场一样怀念那些喧闹和古早:“行经大稻埕许多年,在百年建筑群里穿梭,老铺里吃饭,买儿时食物。将自己藏匿于飞速时代里的皱褶缝隙,以为可以瞒过时间,但事与愿违;如今熟悉马卡龙和国王派的人,比熟悉咸梅糕的人多,我觉得可惜。请朋友体验这批古典的美味茶食,将之当成全新口味来享受,是一个老派台北女子的心意。”

大稻埕百年老号“永久号”乌鱼子(受访者提供/图)

饮食或待人处事的仪式,支撑你历经创伤

书中的“老派少女”,指她自己,更是对外婆(阿兰)和妈妈的追忆。书分五辑,以饮食经验为主轴、家族记忆为伏流,从厨房小物到人间菜场,从粥面粉饭到茶与茶食,“她们回到大稻埕这个地方就会出现一种少女似的轻盈神态,也象征老台北和旧时生活方式的情怀。之所以会触动一些人,很可能是因为这个东西已经不存在了,已经在慢慢消逝中。”

电影《风柜来的人》闪过一个连情节也算不上的画面,主角们在市场卖卡带,随手和小贩买根甘蔗,边走边啃。见那一幕,就知道社会已很不同。现在若突然想啃甘蔗,特别去找也未必能得。时间是蹑步之贼,是如此将一个许多人啃甘蔗的社会,置换成甘蔗难寻的社会。

如虱目鱼粥的辅图,清晨在台南广安宫前的摊车上,只有几落碗,油条,一团蒸汽,没有招贴。成群熟龄男子,穿台湾式白色麻纱凉衫,坐在竹凳上喝粥。我的外公从前也穿这样的薄衫,现在已不容易看见。一代人从前来过,又走远了。

这本散文集,洪爱珠前前后后写了五年。其间改了又改,反复删减。她读了很多作家的文字,例如沈从文、汪曾祺,也很喜欢鲁迅,“他们用字很简,又刚刚好。成书前,我把觉得不对的都拿掉,像是太强的情绪、太聪明的句子。”

2014年母亲确诊癌症第四期,为了专心照顾陪护,她推掉了许多工作。陪病时光漫长折腾,“照顾人会很苦闷,为了不让这个苦闷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也不想影响到生病的人,所以我要找一件事情来做。”为探寻出口,她这才碰上计划外的写作。“如果我妈妈没有生病、没有离开世界的话,如果她像一个普通老太太活到八九十岁,我就一个字都不会写。”

从次年年底直到母亲离开后的好几年间,她都持续写作,以此安顿自己,让自己分心,同时让自己有“饭”吃,不要让自己沉浸在悲恸的情绪里。

当她提笔时,“好像我所想起的妈妈、我觉得特别有神采的妈妈,并不是工作中的她,而是做菜的她。我妈在家族企业上班,常加班,现在回想她要挤出时间做菜其实是很累的。她平常凌晨4点就起来熬高汤,煮糙米香菇鸡粥,让我们六七点起床可以吃。她8点还要去上班,对下厨没有一定程度的热情,应该做不到。”

第一篇她写的是卤肉。那是她在英国留学时打电话回台湾请母亲传授的菜,也是母女连结最深的料理。母亲的卤肉不用三层肉,而是猪颈以下胸以上的带皮肩胛肉,“为了书写,我花很多时间复制这些菜,在过程中才感觉到,原来我妈当时是这种心情。她那时这么忙,要准备一场宴会,脑海中会有她的调度。”

洪爱珠这才发现,调度一场宴会,也是调度生活。“调度宴席的能力,我觉得不亚于商场上的决定,看起来是日常生活里的片段,其实正是一个女性能力的彰显。”

在写下这些以食物为载体的故事、复制母亲拿手菜式的过程中,洪爱珠不断生出许多感想,“如果你要做一个更扎实的女性主义者,你更要会做饭。做饭是人独立于动物的一种行动,人因为会生火煮饭而不生食,所以区别于动物,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发展了我们的大脑以及我们现在的生活。”

“作为一个强大的都会女性,可以选择自己吃什么或不吃什么,也可以选择煮或不煮,这是不冲突的。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选择权,有的人不感兴趣,或者要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上,比如事业,所以选择不做饭,这是无可厚非的。像我的话就是有兴趣,我选择做,小时候跟着妈妈外婆的屁股后面一点点积累起经验,到后面离家读大学、出国的时候做得更多,纯粹就是很想吃那些不容易买到的东西或者是为了节省开支。”

“这一点不仅局限于女性,”洪爱珠继续说,“任何一个人想要独立生活,可能真的是要从喂饱自己开始。如果你能喂饱自己了,你也可以照应别人,那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比较有贡献的人,可以照料另一半、小孩、其他家人等等。总之,做饭是一个强大的能力。”

从外婆到自己,三代长女皆是独立而有主见的鲜明性格。“我从小看到的女生,就是干练、工作能力强的。妈妈和外婆让我知道女人是无限的,独立是很基本的事。”

为了写文章,她非得把一道菜反复熟练,有一次婆婆吃到卤肉后,怔怔地说很像自己的母亲做的味道。从炸猪油到炒糖乌,洪爱珠全部遵循古法,没想到复刻出来的古早味不单是自己家族,更是一整代母亲的味道。

“老派”是对昔日岁月的惦念与长情,“少女”则是一家子玲珑干练的女性们未曾老去的内在性。母亲忽然重病,对她来说真是“天塌了”。靠着食物与记忆,她逐渐缓过神来,并加倍珍重。“我愈来愈觉得,原来这些仪式性的,不管是饮食习惯或待人处事,这时候原来可以支撑你历经创伤。老派的好,其实很可靠。”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孙凌宇 南方人物周刊实习记者 周思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台北   卤肉   少女   麻油   台湾   甘蔗   人情   外婆   饮食习惯   母亲   妈妈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