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110万吨订单!我国正式下达逐客令,日媒:中国收回生命线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咸鱼

编辑丨咸鱼

美国商务部以损害国家安全为由,将全球41家实体公司拉进美国制裁名单,其中有31家都来自中国。

这31家公司都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的领头羊,其中包括中国航空集团612研究所,上海超算科技有限公司等。

美国宣布制裁仅过一天,中国就宣布取消110万吨美国玉米进口订单!而且后续来看这个份额只会越来越大,日本媒体评价这一制裁是收回了美国的生命线!

作为产粮大国的中国为什么要大量进口国外粮食?此举对美国又有什么影响?

年年进口的产粮大国

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完成了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全世界20%人口的惊世奇迹!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高达68653万吨(13731亿斤),其中谷物产量63324万吨(12665亿斤)

我国的谷物自给率已经高达95%,可以说我国完全可以在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抱好自己的“饭碗”。

但根据统计,我国在2022年粮食进口量依然高达1.34亿吨占全球粮食进口总份额的91.1%,主要进口国家就是美国和乌克兰以及巴西等国家。

我国去年从这几个国家的粮食进口数量高达1.06亿吨,他们是我国的最大粮食供应商,我国从这几个国家进口的主要粮食就是大豆和玉米

其实我们进口这些谷物的目的不仅仅是上餐桌,就比如玉米,每年进口的玉米有接近六成都是用于家畜饲料,而大豆则主要用来榨油。

相信各位看官也发现了,我国的猪肉价格一直在下降,前两年受疫情影响,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猪肉比牛肉都贵。

但从去年后半年开始,猪肉价格开始一路下跌,现在猪肉价格普遍在十二块钱左右,有的产量多地区猪肉价格甚至跌倒八九块一斤

猪肉价格下跌自然是因为产量大幅上涨,这就导致对饲料的需求变大,所以我国每年依然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玉米。

我国的玉米产量虽然不低,但随着国家富裕,中国人餐桌上的食品也趋于多元化,所以哪怕每年玉米产量惊人,但依然会有7%的使用缺口

但全靠自己种植的话,成本比较高,所以我国每年都会在国际上购买相对实惠的玉米用来补充国内的需求。

这也是我国为什么每年都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玉米的原因。

进口大豆主要是因为大豆在我国本身产量就不算大,但大豆的用途却十分广泛,所以我国每年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大豆。

这两项占据了我国每年进口粮食中大部分的份额。

有人会问,取消这些订单对我国会有什么影响吗?答案当然是不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国有一根定海神针。

“以一敌四”的中储粮

美国前国务卿说过一句话:“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全世界。”这句话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但其实还有半句。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

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自从俄乌战争烈度升级,俄乌两个粮食出口大国宣布限制粮食出口,印度也紧跟着宣布限制小麦出口

世界再次面临粮食价格危机,毕竟有些地方的气候并不适宜种植主粮,国家粮食全靠进口,价格一旦上涨,很多人会面临买不起粮食吃不起饭的窘境。

而粮食作为国家斗争之间最趁手的一把刀,也多次被国际粮食巨头用来做空他国粮食,用来牟取暴利

国际上有四大粮商,分别是ADM、Bunge、Cargill、Louis Dreyfus。这四大粮商控制着世界上80%的粮食交易量

这四大粮商有三家都属于美国,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将农业信息化的国家,美国农业在国际的话语权很重,美国农业部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国际关注。

在刚进入2000年时,我国的大豆需求量很大,有80%~90%的大豆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四大粮商便起了做空我国粮食的心思

华尔街的资本开始炒作我国对大豆的高需求,国内大豆的收购价格开始缓缓上涨,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民开始放弃种植其它粮食,转种大豆

大豆在我国农业种植中的占比开始逐步提升,当大豆产量在农业种植占比上升到相当比例时,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突然宣布,因为极端天气过多,美国国内大豆储量受到极大影响。

消息一出,国际资本开始疯狂炒作大豆期货价格,国内大豆价格从2300元/每吨直接涨到了4400元/每吨,疯涨的大豆价格让国内粮油商胆战心惊。

2004年3月,美国农业部宣布大豆不会增产,国内粮油商纷纷前往国外寻找价格稍低的大豆进行囤积。

最终他们以4000元/每吨的高价囤积了800多万吨,看到这种情况,美国和四大粮商开始“割韭菜”。

在2004年5月,美国突然宣布国内大豆可以增产,并且开始对大豆价格进行限制,原本高达4400元/每吨的大豆直接腰斩。

国内粮油商的船还在海上漂着,船上的大豆价值直接掉了一大截,粮油商只能选择“拒收”,宁愿损失保证金也不能成功收到这批大豆

巨大的损失让国内豆农以及粮油商陷入危机,这时四大粮商和华尔街资本就趁火打劫,以低价购入国内各大粮油商的股份

国内当时共有97家粮油企业有64家都被外资参股,可以说这场“大豆战争”我们一败涂地。

获得巨大利益的粮商以及资本乘胜追击,想要一举做空我国主粮市场,做空方式还是老一套,哄抬粮食价格,获益以后再将粮食价格压低,利用暴跌收割

可我国的主粮每年产量都很足,进口份额每年都用不完,想要直接哄抬国内粮食价格可以说是痴心妄想。

于是它们便找到美国政府配合它们,2005年和2007年,美国分别通过《能源政策法案》《2007 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

这两个法案要求汽车的汽油里必须添加20%的可再生燃料,也就是使用粮食制造的生物燃料

就比如玉米,玉米在法案颁布后,玉米用于生物燃料用途的数量就占据了玉米总消耗量的四分之一。

当大量的粮食被用于工业用途时,粮食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不到三年,国际小麦价格就暴涨4.4倍,国际玉米价格暴涨3.2倍。

按照他们的预想,中国粮食的价格应该随着国际粮食价格暴涨,可当它们看到中国粮食的价格时却大跌眼镜

相较于国际粮食价格的涨幅,中国粮食的价格仅仅涨了0.7倍这个涨幅让美国和四大粮商难以置信。

我们之所以只有这一点涨幅,就是因为中储粮出手了!

“大豆战争”惨败以后,我国痛定思痛,势要将粮食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中储粮便站了出来。

在四大粮商刚开始炒作粮食价格时,中储粮便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意图,开始大量收粮进行囤积。

在四大粮商炒作粮食危机,哄抬粮食价格时,中储粮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放粮,稳定粮价。

刚开始的时候中储粮每半个月在市场放出500万吨粮食以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平价售卖。

当时的四大粮商以为中储粮没有多少粮食储备,于是不管中储粮放出多少粮食,它们都照单全收,因为它们要想维持国际粮食的高价,就不能让太多粮食在市场上流通。

整整两年,中储粮放战略储备粮放了两年四大粮商收了两年,这时的四大粮商已经在中储粮这里花费了上千亿美元。

中储粮也从开始的半个月抛售一次粮食发展到隔一天抛售一次粮食。大量的抛售让四大粮商叫苦不迭。

四大粮商的人十分疑惑,中储粮到底收了多少粮食?为什么收了两年都没收完?这时,中储粮直接摊牌,宣布中国粮食储备超过一亿吨!

四大粮商的人两眼一黑差点没躺地上,超过一亿吨的粮食储备足够全国上下十四亿人敞开吃一年!

终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高价粮瞬间跳水!不仅如此,中储粮瞅准这个机会痛打落水狗!

中储粮宣布因为仓库储藏大豆太多,让很多大豆都要发霉了,现在想要出售给畜牧养殖企业作为养殖粮。

此话一出,国际大豆价格也瞬间暴跌2008年,国际大豆的价格降到了历史冰点,中储粮暗中大量购进粮食与大豆,弥补这两年抛售的粮食库存

一转眼,粮食还是那些粮食,可中储粮在这场“粮食战争”中获益上千亿美金,四大粮商和国际金融机构只剩一地鸡毛。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我们之所以有底气可以守住我们的粮食红线,正是国家一直以来的粮食布局带来的好处。我国的中储粮大连直属库是亚洲第一大单体粮库。

占地62万平方米的大连直属库可以储存128万粮食,按一人一斤粮的方式计算,光大连直属库的粮食储备就可供全国人民吃两天!

再者说,我们从美国取消的订单完全可以从其它国家进行购买,今年美洲迎来了玉米大丰收,巴西的玉米价格已经是世界最低价

我们完全可以从更多其它农业出口国的手里购买我们所需的粮食,这样我们既省钱,还能与更多国家进行经济交流。

就像我国的能源一样,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多个国家购买可以避免被某个国家“卡脖子”的风险。

而且要知道的是,卖家好找,买家却不好找,我们转头向其它国家订购粮食,付的是真金白银以及外汇,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将人民币作为国家的外汇储备,这正是因为我国做生意有信誉,国家有实力带来的好处。

美国是玉米出口世界第一大国,它每年有20%的玉米都要放在国际市场上,过去是我国吃下了大部分玉米。

但现在我国不买了,美国国内玉米直接就陷入了滞销,这对于本就处在风雨飘摇中的美国经济又挨一棒子。

所以说啊,粮食的饭碗还是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才行,其它被卡脖子充其量是经济损失,但如果粮食被卡了脖子,那是实打实会破坏国家稳定的

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中国会出现当年易子而食的惨剧!因为袁老说过,过去吃不饱,饿肚子的情况不会再出现了,绝对不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中国   粮商   我国   逐客令   生命线   美国   大豆   粮油   猪肉   玉米   粮食   产量   粮食价格   订单   正式   国家   国内   价格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