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民族英雄僧格林沁:3万铁骑硬冲英法联军,杀敌5人自损3000

“鞑靼人开始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骑兵从我们阵地的右侧到左侧都聚成一片, 蜂拥而来”。——《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

多年之后,当八里桥之战中的法军总司令蒙托邦回忆起那天的清军骑兵时,仍不失惊叹的在回忆录中使用了从右到左、蜂拥而来的描述!而在僧格林沁蒙古骑兵冲锋的正面,是一排排3列制、整齐有序的燧发枪线列步兵,与乌黑发亮的后膛开花炮阵地。

马蹄的奔腾声、弓弦的拉动声、箭雨的飞驰声、弯刀的挥舞声,在一排排燧发枪的打火中趋于宁静,一阵阵浓烟的升起模糊了士兵的双眼,但他们的双手依旧在装弹。无烟火药发明之前最好的战术——线列战术,第一次与古老而神秘的东方骑兵有了正面的碰撞……

一、清朝名将僧格林沁与咸丰皇帝的战术制定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约8千人攻破大沽口炮台,天津沦陷、京师危急。咸丰帝启用了剿灭太平天国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的僧格林沁、胜保等人,并集中了蒙古、满族骑兵万人,步兵两万余人,合计马步军三万人保卫京师。

当时,清朝的蒙古骑兵主要以擅长骑射的轻骑兵为主,绿营步兵配备有一定数量的火绳枪、鸟铳,数千斤重的“无敌大将军炮”,属于冷热兵器并用的状况。

“尤其那些铁炮,外观破旧,不带瞄准器 ,甚至没法调节射击距离”。 ——《帕吕 .远征中国纪行 [M].上 海 :中西书局,211:116》

但火绳枪相较英法联军的燧发枪,存在装填弹药步骤繁琐、射速更慢、射程更近等弱点,属于明末清初以来近150年没有质变飞跃的落后枪型。“无敌大将军炮”兴起于康熙收复雅克萨之战,炮身重达上千公斤、移动极为艰难、射程远但精度差、过大过重的炮身导致射击角度很难调整。

所以针对火器更为先进的英法联军,咸丰帝与僧格林沁等名将沟通之后,制定了的“以奇兵抄袭,挫其前锋,以鸟枪、刀矛等短兵相接”的战术。

也就是说,扬长避短、放弃步兵与英法联军火器对射。以避免因火绳枪射速慢、火炮难以调整角度确保射击精度,以及火器装配比例不足等问题,引发步兵不成比例的对射牺牲。

通过拉近距离,以大刀、长矛近战击垮火器精良的英法联军。而为了达到步兵与英法联军短兵相接的目的,要做出牺牲的是僧格林沁的一万蒙古骑兵。

这些骑兵将放弃他们擅长的掩护侧翼、迂回包抄、绕后突袭等拿手好戏,以大规模的正面冲锋牵制英法步枪火力,为己方火力不足的长矛、火绳枪步兵争取短兵相接的时间。这就是很多人不解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为何用骑兵正面冲锋、而非迂回包抄的原因。

因为咸丰帝与僧格林沁的战术制定,是在两个前提下进行的:1.他们完全没有见识过拿破仑战争洗礼后的欧洲军队,线列步兵与后膛炮炮兵组合后的火力强度,他们对火枪的火力认识依旧停留在火绳枪阶段;2.清军人数远远多于英法联军,骑兵就有上万人,存在巨大的数量优势。

所以咸丰皇帝制定的战术中,一万正面冲锋的蒙古骑兵虽然处于不利处境,但本身依旧能够对英法联军前锋造成重大损失。只因他们有整整一万骑兵!至少在咸丰帝与僧格林沁的认知中,一万铁骑的冲锋无论伤亡多大,都会狠狠的撞进英法联军步兵方阵之中。

二、“排队枪毙”中的绝望勇士

1860年9月21日早上6时,一万蒙古骑兵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从正面以集团冲锋的方式向英法联军冲锋。战场在一种诡异的氛围中进行,清军骑兵不理解英法联军为何迟迟不开枪,英法联军也不明白清军骑兵为何就从正面冲锋。

清军骑兵成密集队形驰骋而来, 直至离法军前沿阵地仅五十来米,这一切全无声息 ,听不到任何指挥号令,这场面确实令人吃惊和紧张。 ——《伯纳•布立赛.圆明园大劫难 [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

就这样双方越来越近,五百米、三百米、两百米、一百米、五十米……上万蒙古骑兵掀起的烟尘,几乎要淹没了英法联军的步兵阵地,双方甚至都能互相看清对方的面容了,英法联军依旧没有开火。

当蒙古骑兵在窃喜中继续冲锋时,整整齐齐的火枪声瞬间爆裂,一排排浓烟升腾而起。英法联军的线列步兵在50米的距离中打出了第一轮排射,同时后方的火炮打出密密麻麻的霰弹,子弹、炮弹碎片如同雨点一般飞来。

奔驰中的蒙古骑兵成片、成片的倒下,密集的火力震惊了每一位清军将士。巨大的爆炸声中,矮小而没经历过枪炮训练的蒙古马,在受惊之后纷纷撞向了身后的步兵,清军阵势瞬间大乱。

“该夷火箭数百只齐发, 马匹惊骇,回头奔驰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纷纷退后”。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咸丰朝上谕档 [ M ].桂林 :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僧格林沁在战后,给咸丰帝的奏疏中这样描述,英法联军火力下的清朝骑兵。但是上万的蒙古骑兵,仍有极少部分冲到了法军的侧翼,在巨大的伤亡下他们依旧浴血冲锋、死战不退。而等待他们的则是养精蓄锐的锡兰骑兵,与密密麻麻的刺刀方阵。

蒙古骑兵只能远远的用弓箭袭击,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密集的枪声,他们无奈退去又被锡兰骑兵冲来追击。至此,清军彻底战败,丢尸三千具,只换来了法军死亡3人、英军死亡2人的可悲战果!

三、精神的踊跃抵不住战术的落后,可悲的失败应当换来沉痛的深思

纵观整个八里桥之战,除了悲伤、沉痛我们还应该看到什么,只是燧发枪、刺刀、后膛炮吗?不错,更快的射速、更远的射程是实实在在的科技先进,这些我们都能看到。

但当上万蒙古骑兵以巨大的代价,用鲜血与意志开路,极少部分接近英法联军时。手中的弯弓骑射射不过步枪,弯刀冲不了密密麻麻的刺刀。只能远远射上几箭,然后不断被步兵射杀,继而四散溃逃被锡兰骑兵追杀,甚至整场战役只杀死了5名英法联军,这种战术上被全方位碾压的无奈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燧发枪、刺刀、后膛炮固然先进,但这种先进是明明白白开得到的。在看不到的先进武器背后,是使用武器的人组成的线列队形、刺刀方阵、炮表校准与步炮协同,是全方位军事科技与理念的落后!

血淋淋的牺牲,换来的不应该是侥幸的猜测,与牵强虚假的夸耀。僧格林沁是不怕牺牲、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亦或者指挥骑兵正面冲锋的蠢材吗,骑兵不正面冲锋而是野战能赢吗?

我想都不是!我更认为他是也只是一位清朝的名将,他的军队有着比同时代古典军队更强的组织力与战斗意志,这让他们面对巨大损失时仍能拼死作战,他们比许多古典军队更强,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清朝名将。

但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对于同处一个时代的英法联军,僧格林沁无论武器装备、战术思想、协同指挥都处于远远落后的阶段。缺乏前瞻性,而对同时代最先进的军队一无所知,造成了杀敌5人、自损三千的惨剧,哪有如此战绩虚假的民族英雄啊?

八里桥之战,明明白白告诉了我们:精神的踊跃抵不住战术的落后,血淋淋的失败换来的也不应该是侥幸的臆测。清军的失败,不是僧格林沁一个人的失败,而是从武器装备到战术思想的全面落后。时刻保持交流学习的状态,不断进步、避免落后才是胜利的根本!

参考资料:《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帕吕 .远征中国纪行 [M].上 海 :中西书局,211:116》、《伯纳 •布立赛.圆明园大劫难 [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咸丰朝上谕档 [ M ].桂林 :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英法   僧格林沁   联军   咸丰   火绳   蒙古   刺刀   民族英雄   铁骑   步兵   骑兵   战术   虚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