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母亲”,正在批量制造谷爱凌

| 史明君心

编辑 | 史明君心

<<·——前言——·>>

但凡家里有孩子在读书的家长,没有不闻海淀大名的,这个“学生不疯魔,不成活”的地方有着内卷文化发源地、考生内卷中心带的“美名”。

过去几十年的高考生和家长,相信都经历过被“南黄冈,北黄庄”支配的恐惧,几十年后的今天,虽然黄冈已然风采不再,黄庄却依然屹立在中国教育版图上,年年发喜报,仿佛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不过,内卷也不是什么中国特色,这种“优良”、“积极”的生活态度,全世界都是统一的。

看看大洋彼岸,传说中解放个性、崇尚自由的美国,他们那里的学生也在“卷生,卷死”,父母“鸡娃”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去年冬奥会一举成名斩获金牌,被媒体夸得天花乱坠的谷爱凌,就是中式鸡娃心态加美式竞争教育的联动成果。换句话说,谷爱凌就是海淀父母们鸡娃的“梦想天花板”了。

<<·——疯狂“鸡娃”的华人父母——·>>

“鸡娃”,也不是个新鲜词了,多用于形容给孩子打鸡血,催促孩子在学习赛道上内卷的焦虑家长。并且就此词汇,他们还创造了许多配套说法。

例如“青娃”就是普通的孩子;“牛娃”则是某方面十分突出的孩子;奥数学的好的叫做“奥牛”;英文水平高的就叫“英牛”;高要求素质教育的叫“素鸡”。

这些明晃晃的分类简直戳在那些焦虑的中产阶级父母心窝上,眼看别人的孩子都是“奥牛”、“英牛”了,自己的孩子难道要沦为“普娃”?

于是咬紧牙关也要给自己的孩子配一套“素鸡”,什么琴棋书画、舞蹈体操都要安排上,导致全家一起焦虑。

这些费心鸡娃的父母也很难,为了给孩子上个好学校,一群称得上“财富自由”的中产家庭省吃俭用,要买学区房。

没错,有价无市的学区房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学区房的存在简直是推动美国房价疯涨的核心力量。

因为美国小学的教育进度很慢,着急的家长们简直不能忍受这样的教学速度,生怕浪费孩子们宝贵的学习时间,就会搜罗国内的教材习题,给孩子们提前学习。

就这样,一本本学而思、黄冈密卷、海淀习题,飘洋过海的去到地球另一边继续折磨小孩。

之前奥斯卡获奖的短片《瞬息全宇宙》就讲了个华裔父母“鸡娃”的故事,短片里的父母“鸡娃”夸张程度,或许连《虎妈战歌》作者蔡美儿都追不上。

短片中,他们的孩子考试不能有A以外的成绩,学琴就得满级,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新闻,并且那对“睿智”的父母已经把孩子们未来的学业,事业该怎么走,规划的明明白白,还立志要把孩子送上美国高层人才的位置。

虽然,影视有一定的夸张手法,但在美国上学的华裔都知道这群华家长是怎么鸡娃的,从小就要上补习班,早早就开始备考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不仅如此,就连孩子的每一个作业,每一次考试都盯得死死的。

每天父母都想着怎么给孩子刷履历、练点项目,和藤校攀点关系,但凡能给简历加分的活动,他们都削尖了脑袋报名,挤进去。

我们可以去华人聚集区看一看,满大街的补习班比中餐馆还多,各项特长班更是花红柳绿任君挑选。那里补课班的老师都资历豪华的惊人,当然随之而来的补习费也高得离谱,但“鸡娃上头”的父母咬紧牙齿也要送孩子们去上课。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每个华裔的履历都漂亮的像是加了三十层滤镜,平均绩点、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分数奇高,乐器特长考到满级,多半还会伴随一个品味高级,但是单打独斗的体育项目,比如滑冰、游泳、体操……

这些炫丽、统一,一看就知道花费不菲的履历,简直让藤校的招生部门患上了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一张简历摆出来,不用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鸡娃亚裔家庭的孩子。

而且根据多年累积的经验,让他们觉得这种“鸡娃”出来的学生,没有真正的特长,也没有后劲,属于刷分考试型选手,一旦正式进入学校或者社会,立马就“打回原形”了。

这导致藤校的招生部门宁可录取履历没有那么丰富的其他族裔学生,也不想要亚裔,生怕招进来一个光会考试的学生,对学校发展没有帮助。

从而导致亚裔学生不管是真的“做题家”,还是确实有能力,申请藤校时都容易被婉拒了。

当然了,“鸡娃”不是亚洲特色,美国人也是“鸡娃”的,但方式和华人有所区别。而且他们鸡娃也没有“鸡”出什么特别的花样,还是砸钱,“拼爹”那一条路,只不过人家本土优势砸得更厉害而已。

甚至美国的鸡娃更加具备等级性,之前有人描述过美国社会现状,称其为“美国印度化”,说的是印度种姓制度。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祭祀贵族),放在美国就是最顶级阶层的集团、大法官;次一级的刹帝利(政zhi贵族),就是负责管理的政客、CEO;再次一级的吠舍(平民)是中产阶级,律师、医生;首陀罗(佣人),则是美籍黑人、移民者。

而华人在美国位置很尴尬的,虽然是公认的智商高、勤奋好学,但华人等级的“天花板”也就到第三档(平民)了,可相同水平的印度人、黑人,却可能拥有更高的成就。

因为美国的社会结构不爱接纳华人,也不在乎华人会考试、成绩好这优点,哪怕是学术能力评估测试高分的学生,也仍然会在申请学校时被认为善于考试,但缺乏能力。

<<·——“鸡娃”教育下的华裔——·>>

这些用命“鸡娃”的父母是挺用心良苦的,但并不是每一个被“鸡”的娃都像设想的那样成功。个体有差异,环境有阻力,结果就是事与愿违。

之前一位弗罗里达州的华裔二代接受采访,诉求种族平权,论据是美国大学录取歧视亚裔。

他叫Jon,高中平均绩点4.65,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也高分通过,可以说,Jon是学霸级别的成绩了,但他申请了6所知名大学,接连被拒绝。

他认为自己被拒绝是因为亚裔的身份,所谓的平权招生是在赤裸裸地针对亚裔学生,于是向最高法院起诉了哈佛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大学。

然而事实上,倒霉的Jon显然不是唯一因为身份问题被拒绝的,他代表的是目前这一类华裔的现状。

在华人最密集的加州,有着美国版海淀一样的学习氛围,这里的孩子在地球另一边过着个国内小孩一样的补习班童年,从刚出生就要被规划着怎么上个顶尖名校,最后实现他们父母辈阶层跨越的“美国梦”。

这些在补习班里长大的华裔,幼年期是有高光时刻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美国队几乎都是华裔,他们在各种考试里名列前茅,可以说,只要有考核的地方,就有成绩优秀的华裔。

但这些高光像是限时礼包,只要进到大学就会莫名其妙地消失,用我们邻近印度人来对比,他们就没有这种后劲不足的感觉。许多著名院校,例如哈佛大学、纽约大学都有印度裔的校长院长,各种公共部门的管理者也都有印度裔的身影。

在硅谷这个亚裔遍地走的地盘,印度裔高管更是多如牛毛,然而华裔能站上高层的却寥寥无几。

金字塔尖的人没几个华裔,一线技术岗位倒是遍布了爱“内卷”的华裔。

除了学业上的歧视,这些华裔的日常生活也很没有融入感,去年国外社交媒体上,有一群在美华裔二代致父母,称自己在美国融不进主流白人的圈子,过得十分痛苦。

少数族裔在美国的现状就是这样,美国人根本不愿意让这些人融入主流文化圈。移民来美第一代的父母正是知道自己永远没办法融入当地,所以坚定地要培养自己的孩子,殊不知种族问题得不到解决的美国,是不会接受少数族裔加入的。

另外这些移民华人所谓的融入,某种程度上反而是隔离,而其他的少数族裔,例如,非洲裔和拉丁裔,都是强行把自己的文化体系带过来,自成一派,和美国本土文化相互交流,进而成功融入进美国。

不得不说,华人家长试图通过鸡娃,让孩子变得“优秀”,从而让美国主流承认并接受他们,实在不是什么好办法。

<<·——逃脱不了的“内卷”——·>>

耶鲁大学的教授法布里齐奥出版的书中写到:越是贫富差距大,越倾向“鸡娃”。当一个地区的资源程度,远低于该地区人才增长程度,孩子不能仅凭优秀跻身高层,而是必须称为TOP才能踏进门槛。

这场跨越中外全民参与的内卷“鸡娃”,就是对稀缺教育资源的过度争取。上一辈人其实是吃到了教育红利的,而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赶上高考恢复,只要考上了大学就能成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这些光环的加持,让父母辈对教育的期望拉得很高,认为教育投入可以带来远超投入的回报。

现在因为经济发展进入了平稳期,教育的红利没有过去那么惊人了,期望和获得不平衡的父母就会想通过鸡娃来抢占优势。

对孩子来说,光上大学不行,得上重点大学,而想要上最好的大学,就要去最好的高中,依此类推下去,学前就学英语,幼儿园就接触奥数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教育的内卷不会一直卷下去,相信用不了一代人的时间,“疯狂鸡娃”的家长就会明白鸡娃改变不了孩子作为普通人的事实。

教育的能力只有那么多,持续内卷下去很可能造成边际递减效应。

<<·——结语——·>>

以后的走向很有可能会返璞归真,筛选人才的方式也可能会从毕业院校,增加到思维的灵活性,比如,他们是否有人文主义精神、是否具备创新能力?

就像美国的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他们招收的员工已经不集中在常春藤学校了,反而是圣何塞州立大学的学生,该学校因为创造力突出而大批被招收。

我们要始终相信等到“鸡娃”的光环褪去,教育也就不会再“疯狂”,而是会回到它本该有的价值上。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美国   黄冈   族裔   华人   亚裔   印度   华裔   批量   母亲   父母   孩子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