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嘲讽俄罗斯倒向中国,俄外长的回复,虽令人寒心但却是事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随着俄乌冲突不断深入,在战争巨大开销和欧美持续制裁下,俄罗斯为了寻求外部援助,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双方互信程度的提高,也为两国的合作不断打开新的领域。

就比如,2023年开始,曾被俄罗斯严防死守、视为后花园禁地的外东北和中亚,先后向中国敞开大门。

然而,这无疑让一直将中俄视为最大竞争对手的欧美国家,颇感如芒在背。

毕竟中俄的大团结是他们不想看到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23年5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表了一番颇有玩味的发言。

他对媒体表示:

西方联盟对于俄罗斯的各项制裁,已经取得了十分卓越的效果。

这也使俄罗斯开始转向东方,愈发依赖中国维持发展。

显然,此言暗戳戳地讽刺俄罗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选择当中国的“小弟”。

其中离间中俄关系之意,更可谓是昭然若揭。

拉夫罗夫

对此,一向以强硬著称的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立马强势回应。

而他仅用8个字就冷静揭露了中俄的真实关系......

“主西辅东”的双头鹰

在传统的国际地缘政治学说中,有一个经典的论述。

那就是,“一国之外交政策,是其自身特性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产物”。

换言之,一国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和地缘条件这些个性特征与现有的国际格局状况,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外交观念和战略决策。

以“双头鹰”为国徽标志的俄罗斯,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俄罗斯的双头鹰传统传承自拜占庭帝国。

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依然保持着横跨欧亚两大洲的领土。

他们向东与阿拉伯世界互相征伐,向西又与欧洲诸国分庭抗礼。

因而在独特的地理条件下,产生了兼顾东西的双头鹰外交。

15世纪末,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其末代公主索菲亚远嫁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从此便将双头鹰的火种带来了俄罗斯。

随后的历史中,莫斯科公国凭借与克里木汗国的合作,成功摆脱了金帐汗国的控制,开始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历史。

等到伊凡雷帝时期,莫斯科公国又成功吞并喀山汗国,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乌拉尔山以东。

至此,横跨欧亚两大洲的俄罗斯雏形逐渐形成。

“双头鹰”外交,也终于在地理条件和民族传统的结合下,逐渐成为俄罗斯人的传统国策。

但在俄罗斯“兼顾东西”的双头鹰战略中,却呈现出明显的“重西而轻东”的特点。

在彼得大帝时期,他通过《尼布楚条约》,与东边的清王朝化解了领土纠纷,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在解除来自远东的后顾之忧后,他便将目光和精力迅速投入到了西边。

伊凡三世

他在访问欧洲的过程中,敏锐发现西欧诸强因为陷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泥潭,而无力东顾。

同时,北欧诸国又与宿敌瑞典矛盾重重。

因而他抓住机会,与波立联邦、丹麦和萨克森等国结成了“北方联盟”,一举击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重要出海口。

此举为莫斯科争取到战略纵深的同时,也为俄罗斯获取了嵌入欧洲的重要战略楔子。

在俄罗斯之后的多次重要扩张中,其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西边。

无论是与奥斯曼土耳其争夺黑海出海口的十余次俄土战争;

还是与英法联军展开的克里米亚战争;

都无一不是将西边作为帝国的最主要战略方向。

诚然,俄罗斯在东方也有所行动。

但那更多是在向西扩张受阻,或是失败后的“失之于西,取之于东”。

例如,沙俄时期,由于落后的体制,在面临完成资本主义革新和工业革命后的西欧列强时,屡屡失败。

俄罗斯地图

其才迫不得已将目光投入到远东。

最终,沙俄政府利用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窃取了外东北和外西北近2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俄罗斯的“重西轻东”,其实也不难理解,这是由俄罗斯的地缘条件所决定的。

作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其有着极其广袤的东西纵深。

尽管其大部分领土都在乌拉尔山以东。

但多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的西伯利亚地区。

而其处于乌拉尔山以西的国土,虽面积远小于东边。

但多为气候条件优越、人口稠密的大平原,是其精华所在。

所以西富东贫的人口、经济分布,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俄罗斯“重西轻东”的外交策略和地缘战略。

此外,俄罗斯本质上是起源于东欧地区的斯拉夫人。

他们信仰的是来自西方的东正教。

无论是人种,还是文化信仰,其天然都更与西边的欧洲地区更亲近。

俄罗斯人也亦以欧洲人自居。

可以说,虽是双头鹰,但其向东的一切行动都是向西受挫下的被动行为。

俄罗斯从未真正将自己当做东方人,去用心经略远东。

基于这样的历史传统,就不会对拉夫罗夫的发言感到诧异。

“强权与附庸”模式不适合大国关系

当时,他表态:

俄罗斯从未投入东方的怀抱。

此话一出,既表明了俄罗斯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

同时也痛斥西方国家的背信弃义,严重伤害了俄罗斯的利益和感情。

拉夫罗夫的发言,或许会令一些抱有“霸权幻想”的国人颇感失望。

但却也道出了中俄之间真正健康的外交关系,以及中国将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新外交理念。

拉夫罗夫强调俄罗斯独立性的回应,其实也基于“强权与附庸”的外交模式。

显然,这并不适用于中俄这样的大国外交考量。

对于两个大国来说,一个国家依附于另一个国家的畸形关系,是不稳定和不长久的。

唯有互相尊重、各取所需的平等合作关系,才是真正的出路。

这一点,从过往中苏交往的历史可以窥视一二。

在我党成立之初,中共与苏联之间的实力、地位过于悬殊。

因而就出现了苏联通过共产国际的手,间接地控制和主宰中共的局面。

斯大林

在这种不平等的畸形关系下,如毛主席这样,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以中华民族自身利益为首要考虑要点的本土派,被如王明、博古这样,服从于苏联、凡是以苏联利益优先的国际排所取代。

而这样的恶果也十分明显。

在国际派瞎指挥下,我党遭遇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多年来孤心经营的根据地毁于一旦,红军主力被迫开启了漫长而艰难的长征之路。

而苏联对此毫不在意。

因为在强权与附庸的关系下,他们无所谓中共的存亡、中国革命成败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

他们只对中共的人事任免、战略决策和指挥规划感兴趣。

毕竟,即便以毛主席为首的那一批中共人士覆灭了,他们仍可以轻松地通过出钱出人,再扶植起一支新中共的队伍。

附庸之于强权,本就是可以被随意牺牲的对象和代价。

毛主席

这种情况,在中共逐渐强大,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情况下,也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

因为中苏关系,始终没有摆脱不平等的“强权与附庸”的模式。

当我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后,在毛主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诗篇中;

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江南,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江防线,拿下南京。

此举给了蒋家王朝最后一击。

可就在渡江战役之前,斯大林仍坚持国共划江而治。

在国民党中央政府败逃广州之时,苏联驻华大使馆也毫不犹豫地随之南迁。

为什么?

因为中国分裂、南北对峙,更符合苏联作为“中国大哥”的霸权利益。

此后无论是赫鲁晓夫,妄图以所谓的“联合舰队”,来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利益;

还是勃涅日列夫使中苏彻底撕破脸,在珍宝岛大打出手、在中苏边境各自陈兵百万,枕戈待旦。

无一不是因为,苏联始终站在强权一方,俯视中国。

最终造成中国谋求主权独立、维护自身利益的诉求下,奋起反抗。

毛主席与斯大林

中苏的交往历史,已经清楚表明“以一方服从另一方”的外交模式,是靠不住的。

其既不符合当前的局势,也不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

因此如今,俄罗斯才始终否认彻底倒向东方,是自己逐渐滑落为中国的附庸。

当然,从情感上俄罗斯也比任何人都清楚,作为附庸是怎样的滋味,又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这也是为什么,俄乌冲突延续至今,俄罗斯已极度虚弱的情况下。

其也只是做放开外东北和中亚这样的利益交换,却没有向中国请求军事援助和其他更进一步的实质性帮助的原因。

俄罗斯的历史惯性与中国的新思路

拉夫罗夫的这番话,其实也表明了一点。

那就是,即便在西方世界严厉拷打下,俄罗斯仍抱有严重的历史思维惯性。

在俄罗斯的传统视角里,东方始终处于一个工具人的定位,是其在向西受挫后,换个地方积蓄实力,从而重返西方的工具。

换句话说,在俄罗斯的优先级里,西方永远领先东方。

西方才是最终目标,东方不过是“备胎”。

这一点体现在俄罗斯社会的方方面面。

自彼得大帝开始,就将向西方学习视为发展的国策。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儿子保罗三世就是一个狂热的普鲁士粉丝。

叶卡捷琳娜二世

甚至由于对西方的过于崇拜而失去王位,被叶皇废黜。

不仅俄罗斯的帝王始终仰慕西方,其上流社会的统治阶级,也对西方的文化和制度充满崇拜。

其中又以俄罗斯的笔杆子最具代表性。

有人曾调侃:“俄国的文人心理,始终将巴黎视为梦中的故乡”。

俄罗斯渴望融入西方的愿望是无比强大的。

上至贵族,下至黎庶,皆是如此。

即便是在强盛的苏联时期,俄罗斯社会中的各个阶层也不乏西方的崇拜者。

而这也是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

就连如今的普京,其一开始也是西方的追随者。

他曾真心相信西方能够真正接纳俄罗斯。

即便在西方并未兑现承诺而蒙受欺骗时,其也始终坚持维护与欧洲的良好外交和合作关系。

所以不难看出,拉夫罗夫的话中也透露出了另一层深意。

那就是,俄罗斯可能转向东方,并非出自资源,而是西方无情翻脸所逼迫的。

中俄关系

如果西方愿意取消制裁,重新与俄罗斯修好。

那么,其大概率仍会毫不犹豫地拥抱西方大家庭。

这的确让许多国人感到不适。

不过,对于中国政府而言,这也没什么所谓的。

因为中国本就对“强权与附庸”的外交关系不感冒。

我们有着超越旧秩序的、欧美国家难以理解的新外交思路和理念。

中国外交

那就是平等独立、互尊互信的平等外交关系。

无论是对大国还是对小国,都一以贯之。

中国从不追求去控制谁、操作谁。

因为我们在近代经历过沦为附庸的遭遇,也十分清楚其中的苦楚。

所以我们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十分清楚,欧美主导下的压迫秩序,不过是只追求眼前利益的短视之举,是饮鸩止渴的愚蠢行为。

此举并不能获得长远的利益,且最终将被此反噬,付出沉重的代价。

中国的大国智慧,本就无所谓俄罗斯是否全面倒向东方。

甚至沦为中国的附庸。

平等合作,各取所需,才是我们的外交风范。

结语

正如拉夫罗夫所言,中俄之间的关系并非部分国人心中所想的那样。

但不必失望,我们本就无此打算,我们有着更高级、更深远的架构。

我们也仍应警惕欧美对中俄的离间。

毕竟在当前的局势下,中俄之间的互信合作是对两国有着长远益处。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友谊,维护好这份兄弟之盟的合作关系。

相信终有一天,中国更具智慧、更得人心的外交理念,将取代充满强权与压迫的旧时代观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真正切实可行的新道路。

参考资料

《俄罗斯双头鹰外交传统及普京时代的继代继承发展研究》 郝盛昊

《中俄关系的历史逻辑、相处之道、内生动力与世界意义》 王晓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俄罗斯   斯大林   乌拉   中国   莫斯科   苏联   附庸   欧洲   强权   外交   中共   事实   利益   传统   关系   历史   俄外长   马克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