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赵匡胤心里苦啊!

自己顶着千古骂名,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篡夺了老柴家的江山,建立了大一统的北宋王朝,结果,皇位愣是没有传给自己的子孙。

因为,被他弟弟赵光义“截胡”了。

赵光义这个人,也不讲究,夺了哥哥的皇位也就算了,还弄出来一个“金匮之盟”,假模假样的说:“我们哥俩感情好,老太太说了,让哥哥把皇位传给我”。

这个“金匮之盟”,有些朋友可能不熟悉,我简单讲一下。

话说,当年杜老太太,也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生母,去世的时候,专门把赵匡胤和赵光义叫到床前,问赵匡胤:“你知道你的天下是怎么得的吗”,赵匡胤很孝顺,说:“全部都是托祖宗的福”。

杜老太太说:“别整那些没用的,你能坐天下,还不是因为欺负老柴家孤儿寡母,所以,你以后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这样老赵家的江山才能稳固”。

为了防止赵匡胤不听话,杜老太太还专门让宰相赵普把这个事儿记录下来,放到一个“金匮”之中。

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如果赵匡胤能活过来,肯定会把这个玩意儿给撕得粉碎:“放屁,都是放屁,老子有儿子,为啥不传给我儿子,老子走的时候,我大儿子赵德昭都25岁,怎么就不能接我的班?”。

这个金匮之盟,有个明显的漏洞。

当年杜老太太去世的时候,北宋刚刚建立,赵匡胤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老太太难道有前后眼,她怎么就知道,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小孙子还没长大,这不是咒儿子早死吗?

所以说,所谓的“金匮之盟”,只不过是赵光义的一个遮羞布罢了,为自己的皇位,找一个合理合法的证据。

不过话又说回来,赵匡胤明明有两个帅儿子,但是,他就是不立太子,直到他50岁去世,长子赵德昭也没有当过一天太子。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赵匡胤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提心吊胆,赵匡胤的北宋只是一个花架子

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建立了相对大一统的王朝, 延续了3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对于当时的赵匡胤来说,这些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赵匡胤身处的是什么时代?五代十国,城头变幻大王旗,杀皇帝比杀只鸡还容易,赵匡胤会黄袍加身,难道别人就不会吗?

再说了,“黄袍加身”也不是赵匡胤的原创,这事儿,后周大老板郭威早就干过,赵匡胤,不过是一个“翻板的郭威”而已。

所以说,在赵匡胤心里,“大宋”的旗帜能扛多久,他也没有一点数,弄不好就会“二世而亡”,五代十国变成“六代十国”,甚至更多“代”。

赵匡胤是常年领兵打仗的人,他知道,如果立赵德昭为太子,万一哪天自己“挂了”,大家肯定拥立小赵德昭为新帝,主少国疑,妈呀,这个画面,赵匡胤太熟悉了,当年,他就是这么欺负老柴家的孤儿寡母的。

所以,赵匡胤一直不敢立太子,他想等一等,等大宋江山稳固了,再立也不迟,反正自己还年轻,再活个三十年没问题。

不过,赵匡胤也不傻,他知道,即便不立太子,他一挂,手下的人肯定也会造反,为了能保证大宋江山稳固,他必须得有一个接班人,而且,这个人必须能镇得住场子。

最合适的人,莫过于自己的弟弟赵光义。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赵大和赵二这哥俩还真完美的演绎了,当年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光义就是积极支持者。

北宋建立后,赵光义又多次参加各地平叛行动。

因此,赵匡胤就把赵光义作为自己的“备份”,积极的培养,先是让他担任开封府尹,后来又封为“晋王”。

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封府尹”这个职位,是有特别含义的,不是谁都能当的,一般谁当了开封府尹,那基本就是下一任的皇帝接班人了。算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大家都心知肚明。

当然,赵匡胤也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他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弟弟,作为关键时刻镇场子用,另一方面,他也在努力的让这个“关键时刻”不要出现。

具体的做法就是“杯酒释兵权”。

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基本解除了各地藩镇军事力量的威胁,把军事大权全部集中到了禁军手中。

这个时候,赵匡胤才转过身来,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是,他发现,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弟弟赵光义已经尾大不掉了。

尾大不掉,赵光义已经控制了半壁江山

赵匡胤让赵光义当开封府尹,本来是做个备份,但是赵光义却错误的理解成,这是一个信号,让自己继位的信号。

于是,在开封府尹的任上,他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做好了一切接班的准备。

对于大臣们来说,“开封府尹就是储君”,这个不成文的规定,他们还是很懂规矩的,纷纷主动投靠了赵光义。

毕竟,谁不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为了削弱赵光义的实力,给自己儿子赵德芳铺路,赵匡胤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迁都”。

公元967年,赵匡胤提出要迁都洛阳,甚至有可能的话,要迁都长安。因为从周到汉,都在西北部,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保证了几百年的国祚。

这个计划,对于赵匡胤来说,是一石二鸟。

说实话,开封确实不适合作为都城,平原地带,无险可守,黄河悬河,常年泛滥,迁都洛阳或者长安,都是比较理想的。

另外,赵光义的势力在开封,迁都洛阳,必定能削弱他的势力,顺势推出太子赵德昭。

可惜,赵匡胤失算了,不但大臣们反对,赵光义也反对,他说了一句话:“治国,在德不在险”。

于是,迁都计划就流产了。

对于赵光义来说,他当然不愿意迁都,自己在开封经营了多年,迁都洛阳,自己就啥也不是了,对于大臣们,他们的全部家当,田产,地产都在开封,他们也不愿意迁都。

多年后,金人直捣开封,靖康之变。赵光义如果泉下有知,我看他如果“用德,去和金人讲理”。

回到开封5个月后,赵匡胤就离奇去世,留下了一个千古迷案“烛影斧声”。

在北宋开国初期,赵匡胤确实没有想过立太子的事儿,但是,到了后期,他想立太子的时候,却发现弟弟赵光义已经做好了接班的准备。

200年后,赵构在江南建立了南宋之后,因为自己生不出儿子,又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

这对于赵匡胤来说,应该是一个小小的安慰吧。赵匡胤能当上皇帝,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吗?是,也不是。

当初陈桥兵变时,赵氏一族都陷在了开封城,赵匡胤提前让心腹潘美带着一哨兵马突入城中,把赵家围护起来。赵家人不明所以,潘美就说:皇帝轮流做,今天该着赵家了。杜夫人也是女中豪杰,立刻就明白过来,命令家丁全员参与抵御即将到来的攻击。果然,没过多久,后周的兵马就开始攻打赵宅了,因为提前有所准备,所以才一直拖延到赵匡胤进城,赵氏一大家子人免于灾祸。

可是,免了一时的灾祸,赵匡胤也还是忧心忡忡。半年前,他还只是后周世宗皇帝的殿前都检点,相当于皇帝的侍卫长,跟那些外朝宰相相比,地位差了太多了。可是他能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为什么呢?因为赵匡胤处在了五代十国这样的大乱世,只要手里有兵就能做皇帝。在赵匡胤之前,53年的时间,就换了5姓帝王。骄兵悍将无从制约,他们只认钱,才不管是谁来做皇帝。

这中间出了几个强势的帝王,想要进行中央集权,结果都没有搞成,反而却让皇帝的位子变得诱人了起来。一旦老皇帝去世,手底下的几个军头就要蠢蠢欲动了,新上任的皇帝如果是个孩子,他怎么控制得了局面?即使是个成年人都未必能成。一旦皇位发生的变动,那么从至尊地位上跌落下来,就不会是做生意赔点钱这么简单,基本上一大家子人都要面临悲惨的境地了。

赵匡胤前半生都是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他看到的、听到的、体悟到的都是这样的政治生活,他本人能做皇帝,也是照搬了后周太祖郭威的“黄袍加身”的戏码,他甚至连原创都不是。大唐灭亡之后,梁、唐、晋、汉、周,已经过了5个朝代了,谁能保证他建立的宋朝不会是第6个?

他想到他的老上级,后周世宗柴荣,多么伟大的人呀,如果柴荣还活着,给他赵匡胤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黄袍加身”。可是,毫无征兆地,39岁刚过,他就病死了。郭威、柴荣两代,都是人丁单薄(被李从珂杀了一波),没有什么像样的宗族势力。柴荣驾崩之后,留下了7岁的柴宗训做了皇帝,这才有了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条件。

不管怎样,这是一种历史传承,大家都见怪不怪了。所以,赵匡胤虽然做了皇帝,可是他很忧愁。他已经33岁了,万一他也和柴荣一样(柴荣是赵匡胤的偶像,也是他的心魔),过了6年之后就病死了,也留下了一个未成年的儿子,会不会有其他的禁军将领,再来上演这么一波“黄袍加身”3.0版本?还有一次,他做了皇帝,威望未孚,出门去巡查,过大溪桥的时候,突然射过来一支箭,禁卫军都吓傻了。赵匡胤也是真汉子,一把拉开胸膛,指着胸口朗声说:射的不准,来来来,再射再射!等回到大内,禁卫军奏请全城搜捕罪犯,赵匡胤不许,后来也没有刺杀他的了。

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赵匡胤能知道自己会活到50岁吗?

他说不好。

既然做了这个皇帝,就得想办法避免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

他首先整顿禁军,用了很多招,什么兵将分离,杯酒释兵权等等,他也是个大方的人,只要这些禁军将领把兵权上交,好吃好喝伺候,共享富贵。没过几年,这些禁军将领就被赵匡胤驯服了,只要赵匡胤一句话,这些禁军将领都能以死来表忠心。可是,仅这样就够了吗?当初,赵匡胤对柴荣不也是忠心耿耿吗?结果呢?

如果在这种对自己的皇位的合法性、寿命长短都无法确定,政局不稳的情况下,硬是要立未成年的位子为太子,人为的制造出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会是一个好选择吗?柴宗训的教训还在眼前,不可不防。

所以,他想到了让自己的弟弟跟上来,在自己有个万一之后能保证老赵家接着做皇帝,起码可以保证不会出现孤儿寡母被人轻易夺了天下去。

可是,赵匡胤也不方便直接册封赵光义为皇太弟,为什么呢?一旦把储君的位子做实了,那皇帝的位子就不稳了。在皇权体系里整出来一个第二中心,这会让皇帝和储君都会有些尴尬。储君太能干,皇帝不放心。而且万一储君身边形成了势力,野心家分分钟想攀龙附凤,想做个从龙之臣,那说不定前脚把他立为太子,后脚他的那些部下们就开始琢磨怎么干掉自己——风险实在太大,得不偿失。而在那个乱世,对于储君来说,一个继承权也并不能保证他能够顺利继位,而当上储君之后,自己手上实际的兵权却很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储君也会是一万个不高兴,这还不如做一个实权节度使实惠。有兵权在手,才是王道。

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势力,没有继承制度,太不稳定了。尤其是五代的这些君主动不动就御驾亲征,万一死在外面家里又没有继承人,分分钟就又是一次改朝换代的节奏。因此五代的皇帝在反复权衡之下,就发明了一种奇葩的玩法——隐皇储制,就是我不给储君的名分,但是我让你做亲王,还兼做京兆府尹,地位在群臣之上,又管着都城的行政工作,面子和里子都有了,就差个名分。这样,大家心里都心照不宣,也都踏实,相安无事。

因为赵匡胤着力扶持赵光义,为的是他赵氏宗族这一脉势力能够守住皇位,所以他在位前期,对赵光义发展个人势力也没多少介意的。其他的禁军将领,全都杯酒释兵权了,可是赵光义就在开封府,看到好的人才苗子就延揽至麾下,有司把这个事情给赵匡胤说了,结果呢?赵匡胤反而杀的杀、贬的贬。这就能说明赵匡胤的态度了,他确实是在扶持赵光义。尤其是,还有一件事更能说明这种倾向。五代时期,皇子们只要成年,按惯例都要封个亲王。可是赵匡胤一个儿子都没封王,这让赵光义在政治地位上远远超越了赵匡胤的儿子们。

可能在赵匡胤最后的2年时间,他确实有过想法,想给赵光义挪挪位子。他想着,天下也太平稳定了,老赵家做皇帝看来也算稳当了。尤其是赵匡胤过了40岁,柴荣只活了39岁的那个心魔也没了。他看着自己茁壮成长的儿子们,动了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念头。作为正统政权,父死子继才是儒家标准的继承制度。五代旧制,那是乱世之法,不足取。

可是,赵匡胤心里也是有一点犹豫,为什么呢?他通过迁都的事情试探了几次,发现赵光义身边已经形成了一股势力,如果贸然立太子,势必形成两宫争斗。赵氏本来也不是什么大家族,没什么背景后台,如果家族内部不和,为人所乘,老赵家的皇位又是不保了。所以,赵匡胤从洛阳回来后,可能就打算跟赵光义好好谈谈,也想跟赵光义来一场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喜欢在酒桌上解决问题,虽然他本身是武术高手,可是不喜欢以武力解决问题。

他可能是想,通过柔和的方式,慢慢的让赵光义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将权力过渡到儿子的手中,然后在顺理成章地立为太子。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有足够强大的自信心和威望能够实施这样的手段。可是,他没有算到,老天让他活过了40岁,却没有让他活过50岁。

他到底还是败给了天命。

为了家族的利益,他力求稳妥,还没来得及给太子铺好路,就留下了一个“烛影斧声”的谜案去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太子   府尹   杯酒释兵权   黄袍加身   后周   禁军   洛阳   皇位   太祖   北宋   将领   老太太   势力   皇帝   弟弟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