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参加红军时因与首长同名同姓就改名,后来一位成上将一位成中将

说起历史上,人的姓名千千万万,同名同姓的现象肯定是不可胜数,就说西汉末年王莽搞了个托古改制,倡导以单字名为尊贵,一个姓配单字名的,重复现象的概率就更高,不说普通人,就是载入史册的名人也一样,据有人写一本《古今同姓名录》记载,在名人一列中,就曾经有3个董仲舒,3个周瑜,3个王羲之,4个刘秀,9个张衡,9个张良等等,由此可见同名同姓的名人实不在少数。

后来,为了避免同名同姓带来的尴尬局面,一些名望较高的人,大都取有双字名,比如表字、学名、还有家族的字派名等。特别是形成一种文化传统,对特别有名气的人物进行避讳,即讲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长者讳。”意思是对皇上、上司、圣贤、祖父母之名要进行避讳,这种规则不仅不能与其重名,即使是书写和说话时,或者一些公众场合,若遇 到这些重要人物的名讳,也要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而要用其他文字代替。

比如东汉光帝名叫刘秀,后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镘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又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的父亲叫司马谈,《史记》中找不到一个“谈”字,即使有一个人名叫“赵谈”,司马迁就把他改成了“赵通”。宋代苏轼祖父的名字是“序”,他替人作“序”改成了“引”或者“叙”。

还有书中记载载,宋代田登做州官,自讳其名,州中皆谓“灯”为“火”,上元节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民谚传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民国初篡权后,忌讳“元宵”二字,因“元”与“袁”同音,“宵”与“消”同音,“元宵”听起来像是要消灭袁世凯,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将元宵改称“汤圆”。虽然这样做并没能挽救袁世凯,但“汤圆”这个名称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今天,我们介绍两位开国将军,其中一位参加红军成为一名战士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师长也跟自己的名字一模一样,他觉得这样不妥,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了,更为有意思是的,通过几十年的革命战争岁月,这两位同名同姓的人都见证了革命的胜利,在全军1955年大授军衔的时候,一位授予中将、一位授予上将。这两人便是萧克上将和萧望东中将。

萧望东,江西吉安县安塘乡淡江村人,在他的村子里至今有一座最大的牌坊“锡诰坊”,村里人说,这是村里表彰一名萧姓人为官清廉,政绩显著,上面赐其荣恩。由于肖望东父亲去世得早,家境十分贫寒,当时,他的叔叔看到这孩子很机灵,便资助他进入私塾读书,此时的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格外的刻苦,学习成绩很不错,遗憾的是只读了短短的四年,后为了生活不得不辍学从事劳动生产。别看这十来岁的孩子,因个头长得较高,家里的农活一学就会,犁田、耙田、施肥、播种、锄地、收割等主要农活,干得比大人都精细,亲朋好友都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是干农活一把好手。

就在这个时候,距离他老家不远处的井冈山下来的红军,组织队伍要解放吉安城,当时被誉为“十万工农下吉安”,各村都有先进组织,为此紧急动员,赤卫队、少先队、青年团应运而生,站岗、放哨、查路条做得到位,萧望东参加了队伍,工作做得十分出色,特别是他上过几年的私塾,能写会画,是红军中最缺乏的人才,组织领导很快就把他吸收进正规红军部队,在成为队伍中写标语、办文化报的骨干成员。

当时红军除了作战勇敢之外,宣传工作也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根据上级要求,我们必须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告诉我们红军的主张、政策和对人民群众的各种要求,因此,每到一处,都要铺天盖地写上红军的标语,很快形成巨大的影响力,红军所到之处写的这些标语,如同黑夜的霹雳、冲锋的号角,唤起工农,激励军民,威震敌胆,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组织宣传的这些人更是成为红军的佼佼者。

当时,敌人针对第一次“围剿”时,因轻率冒进,结果被诱敌深人的红军包围,连前敌总指挥张辉瓒也活捉遭到惨败的教训,由“长驱直入”改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大部队集中在中央苏区周围,形成了西起赣江、东至建宁700里长的弧形包围圈,由北向南朝中央苏区压来。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红军高层决定寻找弱敌“捡软柿子捏”,各个击破,其中,吉安东固一线的敌28师是重点打击对象。

我们红军的传统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各村、乡地方组织迅速把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妇女会等各种群众组织动员起来,设关立卡,盘查来往行人,严密封锁消息,造成红军大部队没有进入这一带的假象,敌人却根本不知道一点消息,变成了聋子瞎子。更为重要的是,各乡、县的地方游击队,把通往东固的道路和桥梁加以破坏,阻止敌人进犯,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在地方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虽然红军近在咫尺,眼皮底下的敌人却一无所知,可谓是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那时,萧望东所在的部队是被誉为“飞将军”的黄公略率领,主要任务是伏击来犯之敌,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击敌28师的背后。敌28师中将师长公秉藩,率领一万余人,自认为在武器装备上占明显的优势,大摇大摆懵懵懂懂钻进了红军的包围圈,只听两岸山上的红军指挥员一声令下,子弹、手榴弹像暴雨一般向敌群倾泻,喊打喊杀声响彻云宵,一时间,整个阵地炮火连天,浓烟滚滚,树倒枝断,乱石纷飞,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来,才知道受到了红军主力部队的攻击。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公秉藩立即下令组织火力进行反抗,随后命令几支部队占领一些高地,妄图与红军对抗。计划靠着装备上的优势,向我红军阵地地猛烈轰击、扫射,妄图夺路前进,一口吃掉我们。但他们哪里是红军的对手,英雄的红军攀岩石,穿荆棘,跳窜奔腾,像猛虎一样向敌人扑去。一个个分队奋起冲锋,抢占了山头的有利地形。任凭敌人炮火猛烈,弹片横飞,硝烟滚滚,最后敌28师全军覆没。

是役,中将师长公秉藩被生擒,由于俘虏他的是一个村里的赤卫队,并非正规红军,他自称是营部的一名书记员,赤卫队长仔细一瞅其长面貌,也的确是没有“官相”,当地民兵们考虑到他们日后肯定会参加红军,所以对他们都好茶好烟款待,还八个人一桌,四大碗菜:一碗鸡,一碗鱼,两碗青菜,一大碗酒和香喷喷的白米饭。

吃饱喝足之后,在红军的优待之下公秉藩动了歪脑筋:“士兵被优待,回吉安不成问题;我如不暴露身份,也能混出去。”果然,他也自称要回家去侍候老娘,领路费磨磨蹭蹭排到最后一名的他只剩下一块银元了,发路费的赤卫队员很是认真负责,请他稍等一会儿,说还差你二块马上就到,但公秉藩确实一刻都等不及了:“吉安离这里不远,一块花边儿足够用,我不等了,愿和他们一路同行。”钻了这个空子的中将师长公秉就这样逃之夭夭了。

这是红军第二反“围剿”首捷,缴获步枪5000余支,机关枪50挺,火炮30余门,并俘获第28师无线电队全部人员,缴获一部完整的电台及全部器材。消灭敌一个建制师,因战斗指挥所设在今天泰和县小龙镇白云山山巅西面的石岩的一座古色古香小庙里,史称“白云山战斗”,指挥所掩映在青翠挺拔,连绵起伏大山深处,附近山势陡峭,雄伟峻拔,怪石嶙峋,连绵起伏,的确是打游击的好地方。古寺砖石结构,斑驳的墙壁、老旧的木板,无声地见证着当年白云山伏击战这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公秉藩老年在回忆录中写到,“一个一万余人的正规师,交手半天就被红军歼灭光了,真是叫人痛心!”白云山战斗,是红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是第二次反“围剿”中的首仗,也是打得最激烈、战果最辉煌的一次战斗。参加这次战斗的红军部队,走出了许多开国将军,年仅20岁的萧望东从此进入人生的华彩乐段。

由于在战场上的机智勇敢,很快提拔为团级干部,在后来乐安宜黄战役时,他负责指挥敢死队攻城,他选择的成员个个身强力壮,作战勇敢,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率先登上云梯,爬上城墙,战友们一个个跟上,迅速突入城内,打得城里的敌人措手不及,最后纷纷投降,胜利拿下城池。

红军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萧望东担任红一军团卫生部政委,一开始军团卫生部经常有二三百名伤病员,重伤员要用担架抬着走,医药器械又十分笨重,加上连续行军,很难找到民夫,筹不到粮食,困难重重。他把组织给自己配的马让给伤病员骑,把本来不多的口粮让给伤病员吃,一次一次地度过难关,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很多伤病员看了都忍不住流下感激的热泪。

抗日战争时期,萧望东担任过新四军支队政治部主任、师政治部主任等,解放战争时萧望东先后担任过华东野战军纵队政治部主任、三野兵团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他长期担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政委,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他领导南京军区的文化思想工作时,文化活动享誉全国,创作出了像《霓虹灯下的哨兵》《柳堡的故事》《红霞》等优秀影片,在当时的影响力很大。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萧望东在文化活动上的巨大成就,曾经调到文化部担任副部长,后来还一度成为代理部长,一位戎马半生的开国中将,竟能担任文化部长,这在世界军事、文化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不过,仅仅当了8个多月的文化部长,他就被撤职,被人戏称为“短命部长”。后来他得到了平反,重新担任领导干部,直到1989年逝世,享年79岁。

萧望东与他同名同姓的萧克,那资历要老得多,他刚参加红军只是一名普通战士的时候,萧克已经是纵队司令员、师长、军长一级的高级干部了。

萧克,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嘉禾县小街田村一个清贫的书香门第,其曾祖父萧人杰是前清贡生,后选入儒学正堂;祖父萧凤伯同样是贡生。因生于长于书香气息浓郁的氛围中,他幼年入私塾,他自幼聪慧好学,成绩优异,青年时期受革命思想感召,毅然决定弃文从戎。18岁时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立志投身革命。

随后,黄埔毕业的萧克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以及多次重大战役,声望渐高。特别是登上井冈山之后,会用兵,能打仗,因而在红军期间升职很快。24岁就当上了红八军的军长,27岁任命为红六军团军团长,29岁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成为红军时期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抗战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确实是相当耀眼的履历。

萧克最出彩的自然是红军时期,他当今作为红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率部担任前卫作战任务攻打吉安,他首先是攻打吉安北面的敌军重要防御阵地骡子山,他指挥队伍猛冲锋猛打,当天拂晓便攻下阵地,接着向吉安城北门发动进攻,最头阵攻入吉安,后来在兄弟部队的全力配合下,终于攻克这个赣中重镇,立下汗马功劳。

后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作战的过程当中,他带领着红八军灵活作战,击溃了敌六个团的兵力,受到了中央的嘉奖。红军长征的时候,萧克所带的部队成为了先遣部队,为中央红军的转移开辟通道。长征结束之后,红二方面军成立,萧克担任了副总指挥,萧克在长征过程中,带领展示们爬雪山、过草地,保留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又为会师做出了重大贡献。

萧克阅历之丰富,在同时期的将领甚至元帅中都不多见。后人评价,他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高级将领,更是一位军事教育家,他办过办教导队,担任过红军大学校长、抗日大副校长,在我军培养了大量的合格人才。特别是建国后,他担任过军训部长、训练总监部长,编写条令、创办军校,是军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萧克又是一位作家,他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在戎马倥偬的日子里,他写下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描述罗霄山脉中段湘赣苏区的主力红军罗霄纵队按照中央的指示,向北挺进,去新的苏区。 罗霄纵队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征战,受到了很大的损失。红军真实生活的写照,是一部悲壮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画卷,这部奇书获得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萧克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有山谷先生的笔意,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长枪大戟的境界,笔走龙蛇,飞白分明,层次分明,笔墨饱满,富有姿态之美,造型之妙,点画的理解也非常别致,书写上很有质感,不仅有一种轻松愉悦之感,而且不漂浮,让人一见倾心,欣赏他的书法作品,觉得他在布局上拿捏十分得体会,用笔上,颇有笔意相通气息,整体上造型别致,结构独到,直抒胸臆,展示了他是军人又是诗人的个性,令人大开眼界,可谓是功夫深厚。

两位同名同姓叫萧克的革命者,在上世纪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在一起,都立下赫赫有名战功,在建国后一位授予中将、一位授予上将,更让人感叹的是,两位曾经名叫萧克后来都在文化战线上大显身手,而且又在人生之路上遭受挫折,但两人都在逆境中,始终坚定信念,坚持学习,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保持了一位革命者的高尚品质,最后他们取得的成绩令后人景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南京军区   红军   吉安   赤卫队   伤病员   苏区   纵队   作战   首长   师长   上将   中将   部队   部长   敌人   中央   组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