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在民间有句不好听的话,叫“小娘养的”,如果对别人说这句话,一般就是侮辱对方。

所谓“小娘”,就是大户人家的小妾,生下的孩子不能叫自己“娘”,只能称为“小娘”,从宗法上讲,不论是正妻生的孩子,还是小妾生的孩子,统统问正妻叫“妈”。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妾只是一个生育工具,她的作用,就是给“大老爷”生孩子。

在古代皇室和大户人家里,正妻生的孩子,叫“嫡出”,小妾生的孩子,叫“庶出”。我们都知道,古代有嫡长子继承制,于是,很多人就觉得庶出的孩子,在家里没有任何地位,悲惨的一批。

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

中国的嫡庶区分,始于西周,是周公旦老人家一手创立的。都是自己的孩子,为啥要弄个嫡庶之分呢?

主要是因为老姬家家大业大,家里有王位需要继承,如果不弄个游戏规则出来,恐怕后代子孙们打的头破血流。

因此,嫡庶之分的起源,就是继承,如果家里没有东西可以继承,嫡出和庶出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在古代,嫡长子可以继承的一般就是“身份”和“财产”这两个方面。

对于皇家子孙来说,身份就是皇位,爵位,财产就是权力所带给他们的一切财富,包括土地,金钱,特权。

对于大户人家来说,身份就是族长,乡绅,财产就是老东家多年积攒的土地,金银,骡马等。

其实,嫡庶之间,争夺的焦点还是“身份”,有了身份,就有了财产,就有了掌控整个家族,整个天下的权力。

按照周公的游戏规则,只有嫡长子才有继承的权力,其他人都不要抱希望,尤其是庶出的孩子,更是没有任何机会。

但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总有几个不争气的女人,占着正妻的位置,却一辈子都生不出来孩子,你说这可咋办,总不能把家里的矿给别人继承吧。

于是,游戏规则就开始改变了,变成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啥意思?就是如果没有嫡子,那就立庶出的长子为继承人。

这下可捅了娄子了。大家都是庶出的孩子,凭什么老大就能继承,我们就不能继承,就凭他多吃了几年干饭吗?

最先带头破坏游戏规则的,就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周幽王的王后是申王后,是申国申侯的女儿,他有一个儿子叫宜臼,被周幽王立为太子。

但是,周幽王一直不喜欢这个申王后,因为当年申国叛乱,他老爹周宣王出去平叛,结果打了败仗,最后没办法和申国讲和,双方互相通婚,申国就把女儿嫁给了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

所以,周幽王就找了个借口,废了宜臼的太子之位,并把他赶回了姥姥家,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这个伯父,就是庶出

后来,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众人拥立废太子宜臼为王,就是后来的周平王。

周平王东迁,标志着春秋时代的开启。

由于有了周幽王的坏榜样,春秋时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一个摆设,杀兄上位,杀父上位的比比皆是,庶出的孩子继承王位的也是一抓一大把。

比如,比如卫国的州吁,就是卫庄公的小妾生的,但是,州吁很有野心,而且长的孔武有力,和郑庄公的弟弟段关系很好,俩人一同密谋杀兄上位。

只不过,段没有成功,最后被郑庄公给灭了,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郑伯克段于鄢”。而州吁成功了,他杀了自己的哥哥完,自立为君。不过也没蹦跶两天,就被灭了。

比如,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都是庶出,晋文公的母亲,是北方山戎的一支,翟国女子,是晋献公伐山戎之后,翟国进献给他的,他的正妻是齐桓公的女儿。

因此,“嫡庶有别”只存在于理论上,现实中,只要庶子能力强,继承家业,成功逆袭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这仅限于男孩,儿子,如果小妾生的是个女儿,那就又不一样了。

在古代,“重男轻女”是要大于“嫡庶关系”的,就算你是嫡出,但是,如果你是个女儿,那不好意思,你的重要性,依然低于庶出的儿子。

如果你是庶出的女儿,你基本上就是一个“消耗品”,在家里吃吃喝喝,到了该出嫁的年纪,你老爹会第一时间赶紧把你嫁出去,大概率也是给别人当小妾,如果运气好,嫁给别人当正妻,那算你烧高香了。

至于嫁妆,你就别挑了,老爹给了是情分,不给是本分。

总结下来,在古代的大家庭,子女们的地位排序如下:

嫡长子大于次嫡子,嫡次子大于庶长子,庶长子大于庶次子,庶次子大于嫡长女,嫡长女大于嫡次女,嫡次女大于庶女,庶女基本和小妾是一个地位。

在古代,小妾的地位是全家最低的,正妻一般都是三媒六聘,大红花轿抬进家门的,是真正的女主人,小妾一般都是千金大小姐的陪嫁丫鬟,或者花钱买回来的,大老爷的一个工具人而已,如果不喜欢,甚至可以送人。

在嫡庶区别,男女区别之外,在古代,还有一个“阶级区别”。

如果你生在皇家,即便是一个庶出子,那也比普通人家的嫡子,要优越的多。

在先秦时代,我们的国家是有分封制的,嫡子虽然继承了王位和天下,但是庶子也差不到哪儿去,也可以有一块封地,做一方诸侯,自己生下儿子,也可以再给他们封地。

即便是后来取消了分封制,那也是有爵位的,比如刘邦和寡妇生的儿子,刘肥,严格来说算是私生子,但是依然被封为齐王,建都临淄,统辖73座城池。

如果你生在普通的大户人家,那基本很难有出头之日,家族的财产,身份一般会传给嫡子,你只能在大家族里打酱油,每个月领一份自己的生活费。

比如红楼梦里的贾环,如果不是红楼粉,基本不会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大家只知道贾二爷贾宝玉的存在。

因为贾宝玉是贾政的正妻所生,是嫡子,而贾环的母亲是赵姨娘,贾政的一个小妾。

在贾家,贾宝玉如众星捧月一般的存在,但是,他敢指着康熙皇帝的八子胤禩的鼻子说:“你这个庶子,不过是一个洗衣妇所生的”。

他敢吗?他当然不敢,因为除了嫡庶之分外,还有一个阶级之分,在皇家里,胤禩的地位再低,他也是康熙的儿子。

因此,讲嫡庶之分,不能单纯的看嫡庶,要把他放到一个阶级环境,男女环境当中。

总体来说,在古代,阶级之分大于男女之分,男女之分大于嫡庶之分。与其耿耿于怀自己的嫡庶之别,不如努力实现阶级的跃迁,越是高阶层,嫡庶之间的差距越小。

所以说,小妾生下的庶子,未必就一定过的非常卑微,他和嫡子的唯一区别,就是起跑线不同,如果庶子足够努力和优秀,跑赢嫡子的几率,也是非常大的。在嫡庶这个问题上,我想袁世凯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纵然他贵为当朝一品大员,但因为他是庶子,结果在葬母这个问题上受尽波折。


1902年,袁世凯的母亲刘老夫人去世了,此时他不但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还参与全国性政务的九项兼差,一时风头无二。

作为朝中重臣,袁世凯决定为母亲举行盛大的葬礼,将母亲安葬在河南老家祖坟,但此事却引发了一场大风波。

刘老夫人之前,一直住在河南项城老家,三年前袁世凯成为山东巡抚,就将她接到山东,后来她又跟着袁世凯到天津,但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了。

袁世凯深感自己没有尽到孝道,决定将刘老夫人风风光光地送回老家祖坟安葬,为此他派出了军队护送刘老夫人的灵柩,长长的车队从天津浩浩荡荡出发,走了三四天才走到项城。

当然了,袁世凯这种级别的官员回乡,项城上下官员自然不敢懈怠,早早就布置好了灵堂,并安排了驿馆,以便各地来项城吊唁的官员有个落脚的地方。


不仅如此,项城还派遣官员到京城,跟着车队一路护送灵柩到项城,这些安排是可以让袁世凯感到满意的,但他的内心还是有些惴惴不安。

原来,早就车队出发之前,袁世凯就已经派遣管家,也就是他的侄子、十三太保之一的袁乃宽回项城报信了,并与家长、也就是袁世凯兄长袁世敦商议葬母事宜,但得到的回复却是,一切按祖制来办。

袁乃宽知道这样无法交差,于是再次询问袁世敦,袁世敦便轻描淡写地说道,让袁世凯回家后再商议!

袁世凯得知这事后,气不打一处来,他认为自己堂堂一品大员,竟然被这么敷衍,真是岂有此理!

但是,袁世敦毕竟是嫡长子,是家族的掌门人(那时候袁保中早就去世了),袁世凯也不好发作,便隐忍下来。

等到返回项城之后,许多官员前去迎接,还在县城的灵堂前举行了大型祭奠仪式,他本以为哥哥袁世敦也会来,却等了三天都不见人影。


那么,袁世敦为何是这种态度呢?

原来,袁世凯的父亲一共有九个孩子,只有袁世敦是嫡子,袁世凯及三个同母兄弟都是小妾刘老夫人所生的庶子。

并且,在袁世凯很小的时候,由于他的叔叔袁保庆没有儿子,父亲袁保中便将他过继给袁保庆,由袁保庆的妻子牛氏抚养。

袁保中去世后,袁世敦作为嫡子,继承了家业,虽然他没怎么当过官,却是大家长,因此对作为庶子的袁世凯冷眼相待,哪怕袁世凯成为了封疆大吏,他也不为所动,认为袁世凯不管在外面有多风光,但在家里必须对他毕恭毕敬。

事实上,古代嫡庶观念很重,嫡子地位最高,庶子根本没有继承权,甚至不能祭奠祖先,庶子的母亲地位也很低下,没有资格与丈夫合葬。

袁世敦作为袁家嫡长子,是个十分因循守旧之人,非常重视传统和礼仪,当他得知袁世凯准备将母亲葬入祖坟,压根就没打算同意。


事实上,袁世凯对袁世敦其实还不错,当初袁世凯从朝鲜回来,逐渐得到重用,他曾到吏部为袁世敦“投供”,让袁世敦得了个候补知府的官职。

因此,对于袁世敦的这一举动,袁世凯自然感到不满了,便决定回家看看,再好好跟袁世敦商议一下葬母之事,或许袁世敦不会为难他。

袁家是项城望族,为官宦世家,家族人才辈出,在当地非常有名望,当时四十四岁的袁世凯,已经十七年没回家了,他贵为朝廷一品大员,本来是可以坐着轿子,让士兵开道,热热闹闹回家的,也显得有面子。

但是,袁世凯考虑袁世敦的为人,认为自己如果太高调,难免招致非议,所以轻装简从,只带着两个随从就回家去了。

袁世凯的老家在袁家寨,寨子周围筑起了高墙,有一座吊桥通往寨子内,里面住着三百多户人家,基本都是袁氏。


事实上,袁世敦虽然看不起庶母刘老夫人及弟弟袁世凯,也不愿意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但他还是很讲礼仪的,在家为刘老夫人设置了灵堂,全家上下都挂白,家人也都穿丧服,显示出了对付刘老夫人的尊重。

袁世凯走到家门前,袁世敦让子侄们出门迎接,自己也嚎啕痛哭起来,在灵堂前迎接袁世凯。

等到袁世凯进门了,袁世敦又拉着他在灵堂前跪拜,两人双双跪地,痛哭不止,直到子侄们将二人拉起,二人这才擦干眼泪。

从另一方面来看,袁世敦为刘老夫人设置灵堂,其实是不承认袁世凯在县城为刘老夫人举行的祭奠仪式是符合礼仪的,因为这件事只有袁世敦才有资格主持,袁世凯作为庶子,只有参与的份。

袁世凯又何尝不知道袁世敦是怎么想的呢,但他并不服气,他认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足以抵消他作为庶子的劣势,但袁世敦又不这么看。

但两人毕竟是兄弟,不好相互揭穿,只是表面维持和气。


袁世敦问袁世凯,为何庶母(刘老夫人)死了几个月,才安排出殡事宜?前日你差人来问,我觉得无需商量,按照规矩办就是了。

这话问到点子上了,袁世凯一阵心虚,原来刘太夫人去世的时候,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不久,又刚刚领了太子少保的头衔,可谓前途不可限量,但按照的礼制,父母去世,子女需丁忧三年。

如果袁世凯真的丁忧三年,等到他再回来,怕是位置早被别人抢了,所以他想了个办法,拖延了为母亲出殡的时间,并让山东、直隶等地官员上书朝廷,给他来个“夺情应变,移孝作忠”,这样就不用丁忧了。

果不其然,袁世凯这么做的效果很好,慈禧太后考虑到八国联军之事刚刚过去,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便同意让袁世凯“夺情”。

当然了,这些是不能对袁世敦说的,所以袁世凯只是回答说,朝廷诸事繁忙,因而耽误了出殡事宜,自古忠孝难两全,我也是无可奈何啊!


当然了,袁世敦心中门儿清,只是轻蔑地淡淡一笑,然后对袁世凯说,灵柩什么时候到家,赶快操办了吧,早早让庶母入土为安,才可称得上孝道。至于说墓地之事,我看祖坟附近有大片空地可以选择,你自己去看看吧!

袁世敦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刘老夫人不葬入祖坟,袁世凯想怎么着都成。

袁世凯不乐意了,大声对袁世敦说,我一个封疆大吏,母亲就葬在祖坟边上,这合适吗?

袁世凯想拿官职压人,但袁世敦根本不吃这套,也大声回答说,只能在祖坟边上,这是千百年来的规矩,也是祖制,岂是你我能更改的!

袁世凯不甘心,继续对袁世敦说,我是朝廷重臣,如果母亲不能葬入祖坟,我无法立足朝堂,家族也脸上无光啊!

袁世敦也不退让,对袁世凯说,我不谙官场上的事,只知道乡里乡亲怎么看,这事就这么定了吧!


刹那间,袁世敦和袁世凯就怒目相向了,其他兄弟姐妹本以为这事会和平解决,没想到两头犟驴互不相让。

事实上,葬母之事可能是袁世凯当时最不顺心的一件事了,在此之前他在官场上顺风顺水,而且妻妾成群,子孙满堂,没成想被袁世敦卡住了。

其实,袁世凯作为慈禧天后身边的红人,还是有办法办成这事的,比如他可以回京向慈禧太后求一道圣旨,将母亲光明正大地葬入祖坟,谁还敢阻拦?

但是,袁世凯转念一想,这事也不能这么办,他刚刚成为封疆大吏,就让朝廷为自己做违背礼仪的事情,别人会怎么看他?再者,拿朝廷强压袁世敦,肯定会招致族人不满,万一闹出事情来也不好收场。

但是,刘老夫人毕竟是袁世凯的生母,虽然没有亲自抚养他,但对他恩情似海。


当初,刘老夫人刚生下袁世凯,却没有奶水,刚好袁保庆的妻子牛氏也生产了,生下的孩子夭折了,刘老夫人便央求牛氏给袁世凯喂奶。

后来,袁世凯被过继给袁保庆,牛氏待他如己出,他稍稍长大后跟着袁保庆到任上,却不喜欢读书,转而习武,但也没什么长进,到十几岁了也没个一技之长。

刘老夫人很担心袁世凯长大后游手好闲,无法养活自己,于是省吃俭用,为袁世凯存钱,等袁世凯回家的时候偷偷塞给他,袁世凯一直铭记在心。

袁世凯十四五岁的时候,养父袁保庆死掉了,他又在另一个族叔袁保恒的引荐下,到北京读了四年书,但也没读出什么名堂来,几次参加科举都不中,刘老夫人为此担心不已。

一直到袁世凯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投奔淮军将领吴长庆,这才逐渐混出个人样来,但此时刘老夫人也为他熬干了心血,毕竟袁世凯一直不在她身边,她内心是有愧疚的。


后来,袁世凯去朝鲜待了十来年,干得还不错,回国之后开始受到重用,数年光景就升任了山东巡抚,他这才想到将寡居的刘老夫人接到身边,可刘老夫人没享几年福,就撒手人寰了,袁世凯认为自己没尽到孝道,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因此,袁世凯认为,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是他最后一次表达孝道的机会了,所以他是万万不会轻易放弃了。

眼看跟袁世敦来硬的不行,袁世凯决定服软,他苦苦哀求袁世敦,希望袁世敦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差点就要跪下了。

但袁世敦的回复却是,祖莹正穴是万万不能入的!

袁世凯再次火冒三丈,他大声斥责袁世敦说,难道我不是袁家子孙吗,难道我的母亲不是你的长辈吗?

袁世敦依然寸步不让,对袁世凯说,这个长辈我也可以不认!言外之意是刘老夫人只不过是个小妾,他的母亲才是嫡妻,也是袁世凯的嫡母,是唯一的当家主母。


袁世敦还说,如果我不认这个长辈,就不会设灵堂,穿丧服,我已经很给面子了,你别逼我破坏规矩。

袁世凯又说,百年之后我死掉了,是不是也不能葬入祖坟?袁世敦回答说,你葬在何处,得由你的儿子说了算!

袁世凯彻底怒了,对袁世敦说,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你不让我的母亲葬入祖坟,我就另立祖坟,我堂堂朝廷大员,还撑不起一片天吗!

说完,袁世凯就摔门而去了,得知消息的当地官员为了巴结他,很快就在项城周边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他又请风水先生选出了墓地,然后为母亲举行了盛大的下葬仪式,前去吊唁的官员非常多,唯独没有袁家人出现。

就这样,出身卑微的刘老夫人,死后大出了一把风头,她如果在天有灵,肯定会觉得没白养袁世凯这个儿子。


在将刘老夫人下葬之后,袁世凯就启程回京了,他临走前发誓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回袁家寨了,死后也不会葬入祖坟!

正如袁世凯所言,多年之后他给自己另外安了个家,即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作为他开山立派之地。

之所以是这个地方,是因为商朝名相伊尹遭奸臣排挤,曾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来迎接他还朝,袁世凯是在将自己比作伊尹,将族人比作奸臣。

并且,袁世凯的先祖袁绍也是在安阳一带发迹的,距离京城也比较近,所以他认为安阳也是自己的吉祥地,于是在此建造府邸居住。

后来,袁世凯又在安阳购买了两百多亩地,请来德国著名的设计师,为自己设计陵园,最终建造了一个中西合璧的陵园,也就是现在的袁林。


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就安葬在了袁林,正如他所言,他没有再去过袁家寨,死后没有葬入祖坟,可见葬母之事对他的影响有多大,这就是嫡庶之分的可怕之处。

从袁世凯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古人重视嫡庶之分,袁世凯作为庶子,纵然是当朝一品大员,在家中地位也低于嫡子袁世敦,他的母亲作为小妾,死后终究也没能葬入祖坟。

其实,袁世凯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的养父袁保庆是大官,他在袁保庆那里就是嫡子,可以继承家产,也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如果他一直都生活在原来的家庭,或许他这辈子都难抬头,也就没有那些众所周知的故事了。

古代绝大多数庶子,都比袁世凯要悲惨,他们没有继承权,只能依附于嫡子生活,他们的母亲只是小妾,没有什么地位,他们甚至只能被嫡母抚养,长大之后听从嫡母的安排,很难自己来安排人生。

再说小妾,古代实施一夫一妻多妾制,妾只是男人生育和欲望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她们在家中没什么地位,丈夫死后只有嫡妻可以合葬,小妾只能另外安葬,比如清朝也只有皇后可以跟皇帝合葬,妃子们大都安葬在妃园寝,不跟皇帝埋在一起。


因此,袁世敦的坚持其实是有道理的,只不过袁世凯认为自己当了大官,可以破坏规矩,但终究没能得逞,至于为何,还在于存在了千百年的嫡庶观念,在当时还没有到走向灭亡的时候,袁世凯的反抗,也只能是徒劳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项城   生下   庶子   古代   孩子   大员   祖坟   灵堂   长子   朝廷   夫人   官员   差别   地位   儿子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