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问了六个问题,纪登奎回答后高升至副国级

他比毛主席足足小了30岁,毛主席却在大会上当着众人的面,称他为“老朋友”。他便是纪登奎。一个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曾因一段火车上的快问快答,获得毛主席赏识,从而成为“后毛泽东时代”重要政治人物。

抗日救亡

1923年,纪登奎出生在山西武乡的一个普通家庭,所幸父母双全,勤快能干,家中有些余钱供纪登奎念书。纪登奎也深知家庭供自己念书的不易,因此在学校里甘于清贫,发奋苦读。

可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烧起来后,纪登奎再也无法安心在书桌前念书了。在学校里,他本就已经接触到了进步的革命思想。如今国家遭难,他又怎能不挺身而出?

14岁时,纪登奎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参加了革命工作。一年后,15岁的他,因为表现优异、信仰坚定,被组织上批准入党。

纪登奎也在此时转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这个书生用自己瘦弱的肩膀在危难时刻挑起了一杆抗日救亡的大旗,组织领导动员青年开展救国运动。

不久后,纪登奎担任了冀鲁豫区民运部部长,对农民群众发出了奋起救国的呐喊,组织了大量人民群众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汪洋之中,将日寇拖在旷日持久的后方游击斗争中。

建设后方

解放战争爆发后,纪登奎没有如抗日时期那般战斗在最前线,而是在解放区的大后方,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土改”工作。

一心为民服务的纪登奎,有时甚至忙的连饭都吃不上。他常常下基层,走村串户的搞调查,只为摸排当地的土地情况和农民生产情况。在所有情况都了解充分后,心里有了底的纪登奎开始了他的大事业。

他根据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详实地做出了大量的部署规划工作,同时发挥宣传的力量,大力宣扬我党的“土改”政策,将便民利民政策落实到了每一个村庄,极大推动了地区“土改”运动。

做出了显著政绩的纪登奎在建国后被组织上任命为中共许昌地委书记,自此,纪登奎成了许昌的“一把手”。而不久后,一件足以改变纪登奎整个人生轨迹的事情,就将在许昌发生。

六问六答

1951年,向来喜欢外出走访的毛主席乘坐专列,沿着铁路线南下。沿途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军政负责人来向毛主席汇报当地工作情况。而途经许昌时,上专列汇报工作的,正是纪登奎。

纪登奎的汇报简明扼要,但毛主席却是一言不发。在纪登奎汇报完毕后,毛主席开口了,可说出的话却让纪登奎大吃一惊。

“你挨过整吗?”

纪登奎不明所以,事先也没准备,只好如实答道:“挨过两次。”

毛主席紧接着又问:“你觉得整你,是整错了,还是整对了?”

纪登奎没有犹豫,当即答道:“错了,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被上纲上线。”

毛主席接着问道:“你整过别人吗?”

尽管这个问题十分敏感,但纪登奎没有为自己隐瞒,坦诚地答道:“整过。”

毛主席:整错过吗?纪登奎:错过。

毛主席:你杀过人吗?纪登奎:杀过,杀过鬼子、土匪、反革命……

毛主席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杀错的?纪登奎:有,当时确实我的工作没做好。

六个问题结束后,毛主席没有再说话。

不久后,《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号召各地向许昌学习。显然,毛主席虽然当时轻描淡写,实际上却对纪登奎很满意。他曾在众人面前称纪登奎为“老朋友”,足见毛主席对纪登奎这个人才的喜爱。

得到了“伯乐”的赏识后,纪登奎这匹“千里马”自然是青云直上。1969年,纪登奎被选为党的中央委员,还长期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可谓是位高权重。

尽管由于政治经验的缺失,在特殊时期犯下了一些错误,但纪登奎的一生却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做出了贡献。不仅仅是许昌的老百姓会记住他,全中国的老百姓都不会忘记曾经这位尽职尽责的副总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武乡   民运   伯乐   抗日战争   许昌   走村串户   实实在   青云直上   抗日救亡   专列   老朋友   老百姓   情况   政策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