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鞅认为: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就越强、越稳定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为什么商鞅认为: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就越强、越稳定

民贵君轻,这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甚至影响了秦代之后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政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使得古代封建王朝君王都非常重视百姓。确实,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发展过程之中,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了百姓的强大,如果百姓安稳,那么君王的统治便越安稳;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保障,那么国家也就稳中向好。但是作为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商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认为百姓越愚昧、贫弱,那么国家就越强,越稳定。

作为先秦变革代表人物的商鞅,为何会有这样的论断呢?



一、民与国的关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民。

不论是先秦奴隶制社会时期,还是秦代之后的封建王朝时代,家天下一直都是主流的政治模式。尤其是在周王朝时期,确立了宗法礼乐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等稳固统治的政治策略之后,上层统治者对百姓的控制便越来越强。

并且在宗法分封的影响之下,还诞生了等级森严的阶级制度。虽然阶级制度在夏商时期便已经确立了,但周代如此完备的阶级政策还是初现,对于先秦时期的政治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阶级的根深蒂固,也就意味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也会加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长期稳定,短暂而激烈的矛盾亦会经常出现。

最典型的一次便是西周时期的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是西周时期最为显著的国人对权力的自我追寻。西周初期的国人权力是非常大的,他们能够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甚至能够对国君的废立,上层之间的政治矛盾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还有服役和纳税的义务。

这一形式,其实和古希腊时期的民主城邦政治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但等到周厉王继位之后,开始对原有政策进行改变。首先就是封禁山林,不允许国人进入,断绝了国人谋生的机会;之后又大搞言论管控,禁止国人私下议论国事。然而悠悠之口,怎么可能杜绝,最终国人不满,发动了自下而上的政变。

周厉王听闻出逃都城,留下太子等人,独自躲避国人的围攻。面对群情激愤的国人,在周定公、召穆公的引导劝解之下,国人怒火最终平息。但为了稳妥起见,周王朝的君王暂时无人担任,而是由召公等贵族集体执政。

国人暴动,让统治者意识到了被统治者强大。作为统治者,他们需要的一切都来自被统治者,因此,如何稳定百姓,成了历代统治者率先考虑的问题。



二、国强民弱

国强民弱这个理论的提出,看起来是对百姓的奴役和压榨,但商鞅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怎么可能做出如此蠢笨的决策呢?这还和秦国本身特殊的环境有关。

秦国和楚国一样,从未受到中原诸侯国的认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自古以来便是中原政权对四方未开化的少数民族的称呼。为何周初会将周公旦以及姜子牙分封于东方之地,目的便是为了驯化东夷之人。

楚国作为诸侯之一,建国初期祭祀的牲畜都是从邻国偷来的;周天子会晤天下诸侯,楚国君主连入座的机会都没有,仅仅是祭祀之处的守夜人罢了。



秦国亦是如此,秦国先祖不过是周天子的养马官罢了,因为西方多骏马,周天子才将其分封于西方之地,为周天子寻良马。最初秦国之地,蛮荒无人,大都是一些被流放或者是未开化的少数民族。

经过秦国君王数代的经验,秦国才逐渐有了国家的气象,但这个时期秦仅仅是个部落而已,秦的领导人被称为西陲大夫,甚至不在周王朝的下属之内。直到东西周交际之时,秦襄公审时度势,及时救助周平王,并且护送其东迁,才因功被封为诸侯。但即便如此,秦国依旧不曾受到其他诸侯国的认可。

早期的秦人和蛮夷杂居在一起,直到周平王东迁,答应秦国收复的国土归于秦国之后,才逐步进入了关中之地,和中原政权有了更多交流。



三、商鞅民弱论的必然

东周时期才进入中原文化圈的秦国,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中原诸侯。

彼时的秦国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农业落后,想要生存下去入登天一般。作为皇室,秦国君王的生活也很节俭且苦难,根本无法和齐、晋等富庶的中原大国相比。

初来乍到的商鞅,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才能必然能够受到秦孝公的赏识,闯出一片天地,因此对秦孝公大谈王霸之业。

但商鞅却不明白,秦国此时最需要的便是富强,想要图谋霸业,和中原各国争霸,还力有不逮。因此对于商鞅的王霸之术,秦孝公毫不感兴趣。在秦国的实际调查之中,商鞅发现秦国不能够和其他诸国一样走普通的道路,应该反其道而行。



秦国百姓民风剽悍,战斗力十足,加上生活困苦,一旦给予希望,便有着无尽的潜力。商鞅便顺其而下,民虽弱,但要给予其富强的机会,一旦对生活有了憧憬,那么百姓的潜力便会发挥起来。

商鞅的想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那就好好利用其特性,所谓富贵险中求,在商鞅军功爵制的影响之下,秦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毕竟只要肯卖命,便有吃有喝,对于这些一窍不通的百姓来说,有吃有喝便是最好的结果。商鞅此举不仅激发了秦国的百姓,还吸引了很多东方诸国的百姓。例如秦国蒙氏一族便是从中原来到秦国寻求机会的。



总结

商鞅的愚民政策,并非愚民,而是要将百姓的血性激发出来。饱读诗书,深受礼教影响的百姓,一辈子也不可能在战场之上悍不畏死。而这些本就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百姓,早就将死亡抛掷脑后,一旦看到了希望,便能够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秦国   楚国   百姓   中原   封建王朝   君王   统治者   愚昧   阶级   国人   时期   稳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