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人大才女”张志新:从被逮捕入狱到枪毙,年仅45岁

张志新生于1930年,由于反对四人帮而在38岁时被捕入狱,45岁时被割喉后枪决,从此与她的儿女天人两隔。

在她给丈夫的诀别信中,她写道:“一个人不管是生或死,只要是为了革命就是有意义的。”她殷殷嘱咐儿女和父母的重任都交托给了丈夫,然后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这封信事隔了10年,丈夫和儿女才得以看到,那一刻一家人泪如雨下,悲痛欲绝。

张志新

出生于1930年,成长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但幸好张志新生长在一个音乐世家,也是一个革命进步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老革命家,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是那个时代先进思想的代表之一。母亲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家闺秀。

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中长大,张志新从小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并对音乐有着天赋。

1950年,张志新从天津市第一女子中心毕业后,进入河北省天津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

此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张志新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和无数爱国青年一样主动参加了志愿军,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战场。她对国家和党充满了无限热爱,愿意为革命献出一切。直到她被枪决的那一刻,这份初心也未曾改变。

当时战场上英勇奋战的士兵众多,但高学历的人才却相对稀缺。特别是志愿军部队需要俄语翻译人才,于是从这些爱国青年中选拔了一批年轻人进行俄语培训,张志新就是其中之一。于是,20岁的张志新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由于成绩优异,张志新被誉为“人大才女”。

在人大期间,她结识了后来的丈夫,也是她入党的介绍人曾真。

毕业后,这对情侣在1955年国庆日举行了婚礼,两年后一同调往辽宁省委工作,并育有一对儿女。生活虽不富足,但家庭幸福美满,令人羡慕。

然而,这一切很快被一场浩劫打破,曾经的幸福变成了生死永别。

那时社会上人心惶惶,大家都小心谨慎,生怕被贴上“反革命”的标签。张志新也感受到了这种紧张气氛,她渴望了解国家发生的一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1968年的一天,她找到一个同事,想借阅江青的讲话资料,希望了解事实真相。

然而,这位同事却趁机想拉拢她加入“造反派”,但是直率的张志新坚决拒绝了,并质疑对方的动机,但她未料到,这一举动为她埋下了巨大隐患。

原本只是同事间的普通谈话,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被别有用心的人视为立功表现的机会。于是,张志新遭到了这位同事的举报。

张志新遭受酷刑折磨,但宁死不屈。

她被举报后,被送往盘锦的干校接受学习改造,特别受审讯,因她的言论十分激烈。她看到许多冤屈和不公,希望在干校能听到更正义的声音,然而却被特别对待,甚至受到类似罪犯的审问,愤怒和悲伤充斥着她的内心。

她没有交代所谓的“问题”,而是倾吐内心所想,为那些她认为冤屈的人发声,并直指问题的根源。然而这些言论在当时被视为滔天大罪,是不能传播的。但她依然坚持说出来,书面材料中写道:“只有共产党员才能展现全部政治胸怀,因为她知道自己言行的动机、目的是为了革命,她懂得这一事业的正义光明。”然而,这样的正义光明并未得到赞赏,反而遭受更残酷的刑罚。

1969年9月18日,张志新以反革命罪被捕入狱。上级为了彻查她的“问题”,成立了专案组多次审讯她,还在内部大会上进行批斗。

最初,她被关在多人共用的牢房,后来干脆单独关押在只能坐着的小牢房里。审讯人员还经常使用私刑,对她毒打和虐待,让她备受折磨和侮辱,甚至去她家搜集证据。

尽管遭遇这一切,她仍然坚持不改口也不妥协。

1969年12月25日,为庆祝自己入党15年,张志新特意谱写了一首《迎新》的歌,却遭到狱警的殴打,并没收了她的纸和笔。愤怒的张志新用小木棍在手纸上痛斥监狱,为没收她的笔发泄不满:“看来,我的笔是被你们当作枪给缴去了,但指挥这支枪的思想你们却永远也缴不掉。”

狱警对此十分气愤,对她实施更加恶劣的待遇,给她吃有煤渣子的黄馍,不给她提供所需的纸,希望用这种可耻手段来软化革命者的意志。然而张志新依然坚韧不拔地斥责他们:“他们这样做,只能说明他们软弱无能,什么都得不到!”

在受到批斗时,造反派要求她反思自己的观点,但张志新坚持自己的观点!

一度被判处死刑,但上级最终将判决改为有期徒刑。尽管逃过了一劫,张志新仍在沈阳监狱接受改造。

1973年的一次批斗大会上,张志新高声喊出口号,引起反动派的愤怒。然而他们并不在意经历了多年牢狱之痛的张志新此时已经神智不清,胡言乱语,他们立即定性她“顽固坚持反动立场,劳改中又构成重新犯罪”,再次判处她死刑。1975年2月,辽宁省高院颁布了相关文件,监狱在3月份向上级报告是否有精神失常问题。然而,回复称:“这是她的假象,本质不变,仍按省委批示执行。”1975年4月4日,张志新被押赴刑场,为了防止她在行刑前乱喊口号,造反派竟割断了她的气管。一声枪响,结束了张志新坚强不屈的一生,她仅有45岁!

背后的不幸遭遇

自1969年被关押以来,张志新和家人彻底隔绝。丈夫曾真和双胞胎儿女不仅无法见到至亲,还经历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不得不与亲人保持距离的痛苦。张志新被捕后,曾真也遭到长期监视和审查,甚至被遣送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带着两个孩子,他默默忍受着动荡岁月的煎熬,成为了一名身处生死边缘的人。

1975年的一个雪花纷飞的日子,法院的人通知曾真带着孩子前往县城参加死囚家属学习班。

据张志新的大女儿林林回忆说:那天在招待所,两名法院的人告诉他们要开设一个学习班。还不到10岁的弟弟吓得躲在父亲身后,不敢说话。

法院的人问林林:“知道妈妈在监狱的表现吗?”

那时候几年未见母亲的林林当然不知道,她怯生生地摇了摇头。

法院的人大声说:“你妈妈是反革命,顽固坚持,上级要对她处以极刑,你怎么看?”

那时不到18岁的林林吓呆了,不知道如何回答。

曾真赶紧说:“如果真是那样,无论上级怎么处理都可以。”

问了一些问题后,法院的人离开了。

父亲曾真带着林林他们回到家时,天色已经暗了。曾真把一个窝窝头分成两半给孩子们,然后让他们去睡觉。

他独自坐在小板凳上,对着灯发呆,等到孩子们睡着后,他拿出一个小盒子,从里面取出张志新的照片默默流泪。

林林看到后,从床上爬下来扑向爸爸的怀里放声痛哭。父亲轻拍着她的背,让她小声哭,不要让别人听见。

弟弟被哭声吵醒,曾真抱着两个孩子坐了一夜,这一夜他们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直到1978年底,上级才撤销了对张志新的判决,宣布她无罪。次年3月,张志新完全平反昭雪,被追认为烈士。

那时,国内的氛围仍然很敏感,辽宁省积累了大量冤假错案。

时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为他们平反,其中对张志新的平反是最具勇气的。因为张志新所指的“错误”仍然是当时的禁忌话题,因此任仲夷只能使用“模糊战术”来为她辩护。任仲夷说,张志新许多言论都是在神智不清时说的。

在1982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证明了张志新许多观点的正确性。就像任仲夷在为张志新平反时所说的那样:我们都在倡导解放思想,而张志新的思想早已自由。我们应该学习她“五不怕”的精神,她坚守真理,宁死不屈,是所有党员和革命者的楷模。

张志新安葬在沈阳回龙岗革命公墓,她墓碑上刻着“探求真理、贵在实践、忠骨毁灭、浩气长存”,纪念着她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在狱中,张志新曾写过一篇《感谢》的文章,她说:“那些明显的问题,如果没意识到也无需责难,但一旦意识到却置之不理,只考虑个人安危,不管不问,那么总有一天会被阶级兄弟追问:你们念了这么多书,享有这么多优越条件,为什么没发现问题,发现了又无动于衷,仿佛与自己无关……”这番话至今依然震撼人心,让许多男人自愧不如,而这是出自一位坚强的女性。

诗人雷抒雁也曾高度评价张志新:“我们有八亿人民……七尺汉子,伟岸得像松林一样,可是,当风暴袭来的时候,却是她,冲在前面,挺起柔嫩的肩膀,扛起民族大厦的栋梁!”

张志新就是这样一位女战士,她心怀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对真理的坚持,以死明志,是真正

的英雄。虽然她离开我们已经有40多年了,祖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份爱和执着,我们不应该忘记。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不应该被遗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俄语   辽宁省   干校   宁死不屈   狱警   革命者   反革命   才女   省委   监狱   上级   儿女   法院   同事   丈夫   父亲   人大   张志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