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九年拍出一部“大烂片”,80 亿成本载入中国影史,何必呢

牛啊。


今年暑期档刚开始,就爆了两部国片,《消失》32亿和12亿的《八角》,跻身2023年度票房前五。


而接下来的这部,说它是暑期重磅,也不夸张。


虽然这个类型,已经被不少“国产大片”们糟蹋得够呛,但依然能稳居今年的期待头榜。


为什么?


又凭什么?


今天这篇,肉叔来给大家热热场,号一号:


《封神第一部》。


不少城市周末都有点映,等不及的赶紧搜搜



01


2014年,第一次开研讨会,至2023年暑期上映。


《封神》落成整整花了9年,导演乌尔善把它比作自己的好大儿。

9年前,也就是2014年6月,我的大儿子刚刚出生,《封神》也开始了第一次剧本研讨会。等到影片公映,我的大儿子已经9岁了。


个中艰难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可能有人会好奇,《封神演义》又不是第一回影视化、第一次被搬上大银幕,为什么需要这么久?


因为。


和过往不同,这一次《封神》三部曲的诞生,太因缘际会,太过于巧合。


甚至。


至今回顾,中国电影,也可能再少有这份尝试的机会


一开始的来源,是导演自己的想法。

封神故事是中国人的集体神话,我想看到这样一部中国神话史诗电影,此前又没有,只能自己拍一部。


他想看到一部中国神话史诗电影,因为没有人拍,所以想自己拍。


按道理说,这念头一般人想想就得了。


但。


这人是乌尔善。


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太熟悉他,可如果把视角拉回《封神》立项的那几年:


乌尔善,是当时国内最炙手可热的青年导演之一。


处女作向业内展现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画皮2》在2012年就大卖7个亿(国产年度第二),证明了他驾驭东方魔幻题材的能力;


而在2015年拿下16亿票房的《寻龙诀》,不仅票房排行当年第三,至今都是《鬼吹灯》IP改编口碑作。



从艺术,到商业,两手抓,两手硬。


更别说,当时他才四十出头,正是最年富力强的阶段,接手大项目的机会,之于他,绝不是痴心妄想。


另一边,大环境也在助力。


熟悉中国电影都知道2012-2019年之间的市场膨胀得有多厉害。


截图来源可见图内水印


百亿级增长,吸引来了不少项目和投资,大量热钱涌入,有印象的胖友应该忘不了,那是一个谁都能当上导演的玩票年代。


更别说对乌尔善这样一个已经向市场证明过商业价值的导演。


肉叔绝对相信。


当时的他,有大把的投资人拿着好项目随他挑,任他选……


可他就想拍《封神》。


而且要顶级制作,还要三部连拍。


于是,时来天地皆同力,种种因缘际会,《封神》成了国产电影史上,最有野心的项目之一。


几十亿的资金投入,制作占比70%;


超八千人同时参与的庞大剧组;


演员阵容华丽(费翔、李雪健、黄渤、袁泉、陈坤……);


准备工作详尽:包括表演,格斗,马术,古乐,从演员的传统文化学习,服化道设计,战马训练,甚至是从零开始的灯光系统设计……


选景和搭棚就更耗费心力:走遍20余省取景,数万平米摄影棚搭建,甚至还还原了墨脱的原始森林(连苔藓也移植到片场);



每一项,尽显国产电影有“钞能力”。


你可能会说了,都“钞能力”了,还难个啥?


只说一个时间点。


《封神》结束拍摄转向后期制作,正好是2020年1月。


就像没有人能预料到疫情突然爆发,也没有人能想到中国电影市场会在辉煌之后因为各种原因。


直接腰斩,剩一地鸡毛。


市场崩了,投资断了,再有野心,项目也眼看要黄。


《封神》又多等了三年。


背后艰辛,想必难以用两三句概括。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封神》准备的这些年里,各种“东方魔幻”接连出现,既伤害了这个类型,也严重打击了观众的信任。


宣传中的大明星+大制作≈烂片。


而疫情后的市场,即便已经有着复苏的迹象,也始终没有恢复如初。


舞台已散,正角儿还未登场,戏还想接着唱。


很尴尬,也很现实,但更多是不甘心。


这也是《封神》的困境。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神话史诗,这份野心能否实现,早已经不是最紧迫的重点。


能否让伤透心的观众重新走进电影院,才是关键。



02


“东方魔幻”的创作,必然都要直面同一个难题:


如何平衡真和幻。


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提取让观众熟悉的东方元素,又要用放飞的想象力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既要运用当下顶级的视觉特效技术,又必须与观众熟悉的好莱坞、欧美风格划清界限。


残忍点说,国产院线近几年来,鲜有成功案例。


相比过往作品常模糊具体时代背景的处理,《封神》更难的,是它有历史真实故事的原型。


难题怎么解?


难题本身就是答案。


可考的做实


布景、服化道参考大量真实出土的殷商历史文物,尽量靠近年代。


用导演的话就是:可以跟文物媲美。



于是我们有了肃杀的龙德殿(纣王早朝的会议室),诡谲巍峨的鹿台。



以及质感出乎意料的角色造型。


就说哪吒,是观众熟悉的风格。


但注意他的衣服,是手工编织。


身上的莲花纹饰,导演要求从商周图案里取材添上。



这还只是《封神》最基础的要求。


电影中几乎每一个主要角色,在不同场景的服装都有对应设计。


比如姜王后正式场合的一件礼服。


在台前可能就几幕的镜头,一闪而过。



但在幕后,这个造型,有七层布料工艺,超过八九个月的调整和设计,接近三百人参与制作,还专门找非遗传承的绣娘们手工织造。


甚至连镶的玉石,都是一块块比着文物造型专门雕刻定制的真实玉石。



剧中每个主要角色,商王、妲己、西伯侯、比干、姬发、殷郊……都是类似的待遇。


除了角色的服装造型,还有他们日常使用的器物,吃饭的碗,喝酒的杯子,打斗的武器,手持的权杖,以及电影中一些大场景出现的道具。


哪怕只出现几秒钟,《封神》也尽可能细致打磨。



道具到位,表演也得实。


殷商尚武。


武将马术肯定不能拉胯。


为了展现战争场面,表演战马冲锋的场景,剧组直接从养马开始。


然后让青年演员花大量时间锻炼身体,塑造肌肉线条,从零开始训练马术,学会骑马,学会马上动作。



同样求实的,还有音乐和舞蹈。


比如展现殷商时期的音乐形态。


在尽可能大的舞台上展现一个古代王朝的恢弘气质。



甚至为此,专门请人复原并编排了一套“天命玄鸟”的殷商史诗典礼。


尽力把王朝规模的宏大与厚重传递给观众。


因为只有这样辉煌的文化,才配得上用它的毁灭,作为《封神》故事的主战场。


保证了年代感后,“神话”部分,一个关键词,文化逻辑


什么叫文化逻辑?


神话虽然有着传统文化的根基,但本质上也是历代人想象出来的。


而维持这种想象力的,就是文化逻辑。


大家对《封神》的期待,很大部分在于它会呈现一个怎样的恢弘场景,展现双方阵营的斗法。


比如各种仙术,法宝,异兽轮番出场,飞天遁地,神魔大战……



既要有足够的视觉刺激,又要保持东方神话风格。


尤其后者。


电影从服化道开始,就让文化逻辑渗透到设计里。


比如前边说的哪吒的造型,比如五行对应的颜色,比如说帝王的冠冕样式,电影大量参考了道教水陆画,让角色体现出东方人的美感。



一个细节。


昆仑山神仙们的仙风道骨如何呈现?


服装。


对织物进行手工染,植物染,尽力追求一种自然、飘逸的风格。



成效如何?


如果成片能保持终极预告的水准,暑期档有望出现第三部爆片。


03


当然了,能不能爆,决定性因素,还在《封神》究竟会如何重讲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肉叔之所以把这一点放在最后讲。


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注定会产生争议的地方。


甚至在大部分人只看了预告时,争吵就已经开始了:



商朝人要怎么穿,这群神魔是什么造型,妲己该长什么样……


这个故事的每一个环节,有太多版本。


哪怕是连环画,肉叔都能找到三种以上的版本。



更别提影视改编了。



从造型到画风,从故事视角到角色设计,都有着各自特点。


我们能说这些都是错的吗?


又能说哪一版就是绝对正确、完美的吗?


很难。


采访中,导演提到了这一次的美学,跨越了两千多年

它讲的故事发生在三千年以前,商周变革、武王伐纣。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作为史诗的依据是什么,可以看到一些文物或者当时遗留下来的文本,比如说《诗经》。还有一个就是他写作的时间,《封神演义》诞生在明代16世纪,大量道教文化渗透在里面。


……我们基本用这两个依据来建立了这个“封神”视觉的美学,这两个视觉的美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是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性处理的,因为这两个世界其实相差了2500年,这就要看我们能掌握一个什么样的分寸。


从武王伐纣的历史节点,到明代《封神演义》成书的十六世纪末,甚至在明代成书之后,包括话本、小说、戏曲剧目、舞台演出,以及现当代的电影、电视……


《封神》不断被再创。


换句话说。


《封神》是在不断演进的。


它没有标准模板,也不可能有标准模板。


导演在采访中也说了这一点:


而且就像电影用三部曲来拍摄,是大手笔,但也导致第一部的“朝歌风云”,注定只是这部宏大故事的序章。


目前的预告片来看。



第一部讲述的,是姬昌父子从殷商都城朝歌,受尽磨难返回西岐,准备起兵反抗的阶段,那些更为人关注的精彩与爆点,更多的在后两部。


所以对《封神》来说,需要的不是包容,而是耐心。


而且当视角站远一点,《封神》项目的成败,也早已不只是一部电影这么简单。


到了2023年,我们都知道。


郭帆已经用《流浪地球》系列,定义了中国科幻电影重工业的天花板。


而同时代筹备的《封神》,它的工业化水准,曾让彼时的郭帆,大为惊叹。


那回到老话题,什么叫电影工业化?可不只是所谓服化道做得精细、后期特效投入大。


而是自立项开始,从前期的筹备,到拍摄的进程,再到后期的制作,都有着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完善的推进流程。


一个最熟悉的例子。


吃饭。


郭帆在拍《流浪地球2》的时候,曾专门提到,大剧组的吃饭是个巨大的难题。



别以为这是个小事。


当2200人一起吃饭,意味着后勤和管理要有足够的预期和应对方案。


当参与人数增加,管理的成本,协调的难度,都会成倍增加。


因此,除了筹备拍摄电影的分工外,人事、行政、财务、法务等也必不可少,实际上拍这类电影,已经相当于一个大型企业的管理经营。


而《封神》这边?



拍摄期间演职人员累计就已经超过了八千。


制度、流程、规范,每一项都必不可少。


每一步,都是国产电影的经验探索。



正是这种规模上的比较,才让当时来探班的郭帆发出感叹。


相比于《封神》大投入带来的管理水准,第一部的《流浪地球》的工业化还远远比不上。



当然,时至今日。


国产电影工业化的累积,在科幻电影的赛道上,已经开花结果,并大获成功。


而在另一边。


带有东方神话风格的类型上,姗姗来迟的《封神》,则成为不可或缺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它踩过的坑,累积的经验,摸索出的解决办法,甚至锻炼出的人才,绝对不止是《封神》这样一个电影系列,而是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财富。



这也是肉叔试图给大家安利它的原因。


它的出现太巧合,经历太曲折。


它的尝试,大胆,莽撞,但也太勇敢。


东方魔幻=烧钱烂片?


别急着灰心,别急着否定。


不论《封神》能不能成,它都应该有,被看到的机会。


以及,自证的机会。


本日打工人:吉尔莫的陀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哪吒   封神   殷商   乌尔   史诗   中国电影   中国   观众   导演   造型   角色   成本   风格   神话   故事   文化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