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合频现“熊孩子”,“熊家长”不该被纵容

近日,一条乘客“发疯”大吼制止熊孩子在高铁过道跑跳玩闹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的女子大声吼叫:“都安静点”“我真的生气了”。经过这番操作,原本吵闹的车厢瞬间安静下来,乘务员感激地给这位女士送来一瓶水。视频下,不少网友留言点赞这位女士“用魔法打败魔法”,表示希望乘车时能遇到像她一样的乘客。

暑期已至,最近关于儿童在公共场合吵闹引发矛盾的新闻时常冲上热搜。从上文围观者的点评中,一些乘客对公共场合遭遇“熊孩子”的经历心有戚戚。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在这出闹剧中,孩子家长自始至终不曾现身,以至于当乘客用“发疯”解决问题时,连乘务员都出面表达“感激”。

事实上,公共场合因孩子引发矛盾中,往往都有“不作为”的父母——但凡父母立即做些劝阻,表达歉意,大多能够避免矛盾升级。随着社会的进步,近几年儿童友好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笔者近期陪孩子观影时就遇到过此类情况,有幼龄孩童因为影片时间过长,不断发出声响、做出影响他人的举动,但因为孩子母亲每次都及时规劝并向被影响的旁人表达歉意,即便她的规劝实际上并没能制止自己孩子的不当行为,周边观众还是都报以理解。可见,良好的沟通能起到情感缓冲作用。

反观那些引发激烈冲突的个案,孩子的家长往往听之任之,甚至还理直气壮地与他人争辩。比如一周前发生在湖南株洲高铁的案例中,一名“熊孩子”多次对坐在其前排的男子揪头发、弹脑袋,被骚扰的男子不仅没能得到道歉,反而遭到孩子父母的大声斥责、无理推搡,理由是“他这么小,还是一个才上一年级的孩子,弹你脑袋怎么了”。试问,遇到这样的“熊家长”,当事人怎么可能息事宁人?

可见,家长的举动和态度,往往影响事情的发展走向。也因此,当我们探讨该不该在公共场合对儿童多一点宽容和理解时,也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区分:究竟是应该被教育的“顽固熊孩子”,还是可以被原谅的“年幼不懂事”?而家长作为第一把关人,如果仗着“他还是个孩子”就理直气壮,那他们便是不该被纵容的“熊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根据情节轻重,处以相应处罚;在电影院这类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也是基本行为规范。因此,公共场合自有规矩,面对自家孩子在公共场合做出的不当行为,家长必须有所作为——孩子不懂事,家长理应教育;家长不教育,作为监护人就该接受相应处罚,而不是任由“年幼不懂事”成为破坏规矩的“挡箭牌”。

栏目主编:朱珉迕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来源:雍凯

来源:作者:谢飞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家长   孩子   乘务员   年幼   乘客   安静   矛盾   父母   来源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