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离开家乡时藏在父亲帐簿里的一首诗

毛泽东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湘乡唐家坨的外婆家度过的。外祖父家虽是务农的,但有一个舅舅在开馆教读,毛泽东有时也在那里听听。直到一九0二年八岁时,父母把他接回韶山入私塾开始读书。十六岁前,中间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其余时间内他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 、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六处私塾读书。毛泽东后来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在上学期间,他早晚还要放牛拾粪,农忙时也参加收割庄稼。

  毛泽东不大喜欢这些枯燥难懂的经书,但他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仍然学得很好。自幼烂熟于胸的知识,是很难抹去的,成年后常会自然地使用。以后,读了《左传》,使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六年"孔夫子"的教育,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爱好,帮助了他后来的"古为今用"。

  少年时的毛泽东很相信孔孟之道,而老师照本宣科的教法对他没有吸引力。一九0八年在井湾里私塾就读时,他最爱读被塾师管为"闲书"和"杂书"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旧小说。在学校里,老师不让读,他用课本挡住偷着读;在家里,父亲不让读,他就用布把窗户遮住,使父亲看不见灯光。

  毛泽东读了这些故事,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里的老人们互相讲述。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作为农民的孩子,毛泽东对这一点纳闷了很久。他开始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他觉得这样是不平等的。

  农民们自然常要反对这种不平等的。《水浒》里汇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毛泽东心目中的英雄。这种影响是意味深长的,在后来艰难备尝的革命生涯中,《水浒传》一直是他放在手边常常阅读的书。

  一九一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面对苦难的中国,胸怀大志的毛泽东毅然决行为国奋起!远离亲人朋友和家乡父老,不畏艰辛困苦,磨练意志。为后来的中国做出巨大的丰功伟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湘乡   韶山   水浒传   梁山   塾师   西游记   孔夫子   古为今用   父亲   私塾   演义   中国   主人公   帐簿   家乡   农民   小说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