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还是兽性?莫言在北大女生的犀利提问中离席,网友:吾辈楷模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您的支持是小编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丨上官顾玖

编辑丨上官顾玖

前言

“您跟您爱人是人性多还是兽性多?”

这是某学生对前往北大演讲的莫言提出的问题,这犀利的话语让莫言回答完后愤然离场

很多不明所以的人都在说这名大学生没有素质,但是真相却令众人大跌眼镜。

那么,莫言究竟是如何回答这名女大学生的?这个问题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犀利提问

莫言是我国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坛的地位有多么重自然不用多说。

不久前,莫言前往北大进行学术演讲会,很多同学都慕名前来,试图一睹莫言老师的风采,据了解,当时会场里座无虚席,甚至还有人选择坐在地上。

只不过让网友没想到的是,原本很平淡的一场演讲,竟然会因为一名女大学生的提问,瞬间引起现场一片哗然。

莫言在刚开始演讲的时候,以幽默风趣的方法为现场观众讲述了许多写作经历。可等到提问环节的时候,一位女大学生突然问道:“您跟您爱人是人性多一点,还是兽性多一点。”

听到这个问题的莫言明显一愣,然后迅速调整好状态,用自己之前文章中的句子进行回答:“人类都进化这么多年了,早就褪去兽性,当然是人性多一些。”

而女大学生这个看似不礼貌的问题,实则是对莫言文学的质疑。果不其然,那位女大学生接下来的问题更加犀利,直接将网络上对莫言文章中的争议说了出来。

之前莫言曾在文章中写道过关于“易子而食”,描写的句子中很多“血腥”的场景,所以女大学生就问莫言,如果他的妻子看到这种文章,是否会感到不适。

听到这句的话的莫言,脸色明显变得阴沉,只不过他在这样的一个场合里只能耐着性子回答,说自己的妻子受过高等教育,可以理解自己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而那位女生似乎并没有想放过莫言的意思,继续提问到:“如果您自己读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是否会感到痛心。”

莫言听罢认真的说到:“好的文学作品,不能只有好的一面,也应该有坏的一面,这样才能反映出社会的真实。”

说完这些话莫言直接选择离场,只留下会场面面相觑的学生。等到这件事情被发布到网络上的时候,很多人都站出来支持这位女大学生,认为莫言既然是一个文学大家,有义务为“后辈”们解难答惑。

网络上对女大学生的称赞也是极多,说她有了疑惑敢于诉说,是一个勇敢的女生。

而要说莫言为什么选择愤然离席,当大家了解到他的早年经历后,自然就会明白。

早年经历

莫言1955出生于山东潍坊,那个年代的人物资匮乏,所以他小时候也是在忍饥挨饿中度过,接触到这些底层生活后,才让莫言之后的写作风格偏向于揭露社会黑暗

在莫言的幼年生活里,如何填饱肚子是他们一家人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等到他11岁那年,被安排到农村进行过7年的农村劳动,每天都在干着放牛、割草等苦力活。

但值得庆幸的是,莫言在每天的闲暇之余可以通过看书来打发时光。曾经有一次莫言为了看《封神演义》,答应为邻居拉一下午磨才换来这本书的阅读权

时间来到1976年,莫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在军队里负责文职工作。在工作期间他有大把的时间可以阅读文学书籍,正是因为如此,为他之后的写作奠定下深厚的基础。

两年后,积累大量文学基础的莫言正式开始他的文学创作之旅。在那段时间里,莫言写过许多小说文稿,将这些邮寄到大大小小的出版社里,希望可以得到出版的机会。

每次基础稿件的时候,莫言总是期待慢慢等待回应,基本上每天都会前往邮局看有没有自己的信件,渴望文章被出版的消息。

这样的情况莫言经历了3年,在1981年的某一天,还没睡醒的莫言被邮递员的一声喊叫吵醒,紧接着就递给他一个信件。

莫言看完这封信后,激动的跳了起来,随后立马请假前往保定,和出版社善良出版的事宜。

就这样,莫言处女作《春夜雨霏霏》正式发表,“莫言”这个笔名也是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在这之后,莫言厚积勃发,接连写下多部中篇小说,如《透明的萝卜》、《爆炸》等优秀作品,在文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紧接着莫言又发表出小说《红高粱》,其中他用独特的视角犀利的文笔,描写出东北乡间的朴素和壮烈的抗日故事,引起文学界的巨大轰动。

没过多久,张艺谋导演看到《红高粱》后,立刻就被小说中山东高密人的爽朗性格所吸引,就想将这部作品以电影的形式展现出来。

所以张艺谋主动找到莫言,希望可以征求到他的同意。并且张艺谋还将电影版《红高粱》的剧本拿给莫言看,邀请他担任电影的编剧,及大力度保证莫言对电影细节的把控。

莫言最后也没有让张艺谋失望,改编过的剧本在张艺谋导演的拍摄下,直接斩获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一系列国际奖项。

之后莫言再次回归到写作领域,接连写出《红树林》、《十三步》、《食草家族》等优秀作品。

纵观莫言的一生,他在创作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说家,一步步成为文坛大家。

他的作品中多是对社会底层农村的描写,各种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都被他描写出来,这种敢于揭露社会黑暗的底气,可不是每一个作者都所具备的。

等到莫言有了一定的名气后,便有人开始邀请他举办座谈会,但莫言总是笑着默默的拒绝,对于一些名利的行为,莫言向来是都是不感兴趣的。

而莫言这次参加北大演讲会,则是为了看看我国新一代的青年是何相貌,虽说提出的问题有些极端,但相信莫言对这种“不耻下问”的做法还是理解的。

或许是受到年少时期农村生活的影响,他就像自己的名字“莫言”一样,始终保持清醒,舍弃一些不必要的负担,保持一颗写作人的初心。

成名经历

“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这是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瑞典文学院对他的评价。2012年10月,莫言登上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舞台,57岁的他捧起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文坛的诺贝尔文学奖。

不久后,许多实体书店都开始推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文学专区”,他的书被连夜加印,成为众多实体书店的销售冠军。

在莫言刚获奖后的那几天里,生活中没有一刻是清闲的,各种邀约络绎不绝,甚至连家门口都是一些记者在等着采访他。

只不过有些记者的采访是他也不好推辞的,于是在高强度的工作下,莫言那个时候都是很晚才有空闲睡觉。

但唯一不变的还是他那颗写作的心,无论外界的动静再大,他始终都在自己的书桌前静心的写作。

知名作家余华也对莫言有着很高的评价,之前就有记者询问余华,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莫言获得这个奖实至名归。”一句简单的话语,完全展示了他对莫言的肯定与认可

只不过许多不了解莫言的人,却一直在批判他不足以获得如此殊荣。因为在莫言的文章里,大多数都是在批判社会的黑暗,经常写出一些不恰当的画面,这与其他写作主流是相背的。

读者争议最大的就是他的《酒国》这部作品,莫言在文中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将那种冷酷无情社会黑暗揭露出来。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写法,让莫言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说他没有传达社会正能量。

但这种说法仅限于一些“吃瓜群众”,余华老师在看到莫言的这部作品后,立马就发表自己对莫言的崇拜:“写的很牛!”

莫言也曾对此做出过解释,他认为好的作品不是用来粉碎现实的,而食应该揭露黑暗,因为好的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

而莫言之所以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然和他的写作风格离不开关系。只不过在另一些人的眼里,莫言的这种行为就变成了迎合国外。

只不过这些说法都是别有用人的人刻意为之,因为莫言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说过:“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超越了地域、种族的局限。”

只有真正不完美的地方才可以成为是“人”,虽然莫言的作品没有达到人人称赞的地步,但始终无法否定他的实力。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是一种扎根于中国土地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主题始终都能让人感到意蕴深久。

结语

莫言在生活中是一个十分幽默和风趣的人,他“肚子”里的学问,并不像别人口中的那么不堪。反而正是因为莫言的这种写作风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底层社会的疾苦,让人们可以更好的反思自己。反思社会。

而北大女学生的提问,是将一众存在与文学领域的东西,强制搬到现实中进行解读,说的好听她是为了让莫言解答自己的疑惑,说得不好听就是有点钻牛角尖。

文学本就是海纳百川的,如果刻意营造好的氛围,会让人们失去对现实的思考,这难道不是一种弊端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兽性   犀利   诺贝尔   高粱   楷模   文坛   女大学生   文学奖   北大   只不过   人性   黑暗   风格   农村   女生   网友   社会   作品   文章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