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川最美8大古村落,寻觅楚越往来要冲古韵

广西,桂林,灵川。

灵川县自古有“楚越往来之要冲” ,“领中原风气之先” 的美誉,境内的古村颇具特色。

一起来看看灵川最美8大古村落。

1 太平村

太平村隶属于灵川县潮田乡,为中国传统村落。它位于灵川县潮田乡和大境乡之间的乡道旁,距离桂林市区32公里。

该村始建于宋朝末年,有800多年的历史。村里保留完好的千年古樟树、百年银杏树、古井、古碑、古祠堂、古戏台等古迹。

主要建筑有修建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的“秦氏宗祠”,还有一座上下三层的古戏台,戏台的外墙顶端是徽派建筑特征的马头墙,上面彩绘或龙或凤,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古戏台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每逢红白事还都在里面摆酒席,最多时摆过80席,其面积可见一斑。

太平村种植了大量的银杏,是全国知名的桂林海洋银杏的组成部分。每年的11月末至12月上旬,银杏树的叶子开始变黄,是观赏银杏的黄金期。


2 熊村

熊村位于灵川县大圩镇北部,距大圩镇7.5公里,始建于宋代,繁荣于明、清,是湘桂古商道陆路一个重要的货物中转站和商客集散地。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途经熊村时,在其《粤西游日记》中有记:“墟上聚落甚盛,不特山谷所无,亦南中所(少)见者。市多鬻面、打胡麻为油者,因市面为餐,以代午饭焉。”

熊村,初称熊家村,始祖从江西迁入。明、清时期,由于兴安灵渠水运不堪重负,官府选择构筑从兴安—高尚—灵田—熊村—大圩的陆路商道,以解决水运货物积压问题,而从广东经梧州水运至桂林的货物,部分在大圩上岸,也运往熊村交易,可见当年熊村在湘桂商道上的位置。随着湘桂陆路商道的兴起,熊家村逐渐繁荣,加上其他姓氏融入,人口激增,遂更名为熊村。历史上,熊村从明代开始设圩,三天一圩,与大圩、潮田交错,其繁华程度不逊大圩。民国时期,随着湘桂铁路和桂林经兴安至黄沙河公路的开通,现代化交通逐渐取代了传统马帮,从此这条古商道走向了衰落,熊村作为湘桂古商道的货物集散地和交易点的功能也不复存在,但明、清建筑却因此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熊村的明、清建筑布局独具风格,房屋以叠梁式木质结构为多,排列在水渠两边,辅以青砖外墙或土坯墙,民居错落有致,每栋房屋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整体古朴典雅。南北向一条主街,东西向巷道繁多,从低到高各层皆有街门,每户人家的大门口都建有经商的铺面。村

中至今保存完好的三街六巷,全用石板和鹅卵石铺就,3条街道两头均设有街门,共有6座,现存3座,均为大块石料砌成的石拱门楼,门楼高约5~8米,宽约3~4米,入夜街门一关,自成一体,十分安全。在村街中段主要街巷交汇处,建有凉亭,供赶集人员和商贾休息。


3 路西村

路西村隶属于灵川县定江镇,位于桂林火车北站附近铁路的西侧,原叫路莫村,为中国传统村落。位于该村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灵川县路莫村军需物资转运站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村现存部分清代和民国初年建筑,基本为一层砖木结构建筑,有的为青砖,有的为泥砖。主要建筑有建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的莫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年间的龙王庙旧址,和“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的进士亭。

4 长岗岭村


在湘桂古商道上, 藏着这么一个秀美的古村,被列入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单, 它就是位于桂林市灵川县灵田镇的长岗岭村。

始建于宋代。它的兴起有其历史渊源。2000多年前,秦始皇修建的灵渠将中原与岭南连接在了一起。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及人员往来更加的频繁。在这种水运繁忙的情况下,官府一方面不断维修灵渠疏通河道,另一方面则选择构筑从湘南通往桂北漓江的陆路商道,以解决灵渠水运交通的瓶颈问题。三月岭是这条陆路商道上非常险要的一段,长岗岭村距商道仅2公里,是当时通往广州、梧州最便捷的通道。由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从明代开始,不少商人在此开设商铺,经营盐业及桐油,长岗岭因此兴旺发达,商贾云集。


沿三月岭的古道向北攀爬,可来到位于最高点的五里亭。五里亭意为此亭北边5里,便是长岗岭村。亭子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村中莫氏家族的莫崇玖之母以莫崇玖的名义捐建。


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有五福堂、莫氏宗祠、卫守官府厅、别驾第等。建筑用料讲究、装饰精美,细节当中彰显着昔日村民的富足。


5 迪塘村

迪塘村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距桂林市区约25千米,距灵川县城约13千米。

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先民从山东青州府陆续迁徙至此,南宋末年聚落成村。因村前有山叫“迪金山”,村旁有口大水塘,故取名“迪塘”。迪塘原是一个多姓氏杂居的村落,但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现村民以李姓为主,且为同一个始祖相传,其他姓氏陆续外迁,至今只剩一户蒋姓住户。

现村中存有不少明清时期的老建筑,大多还有人居住。村中老建筑内部结构主要由雕花门窗、神台、名人匾额、砖雕纹兽、彩漆檐画、陶料防潮地板砖等,其中以“毓水培风门楼”“五叠堂”和“绣花楼”最为有名。


6 老寨村

东源瑶寨老寨村是一个以瑶族聚居为主的村落,也是灵川县最具典型语言、服饰、风俗特点和生态资源丰富的瑶族村寨。据盘瑶“过山榜”所记,由于历史的原因,早在明末清初时期,瑶家的祖先们就迁徙到这里安家立业,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老寨村深藏在灵川县最北端的越城岭山脉腹地之中,靠近东江河的源头,周边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峰峦重叠,竹海莽莽,云雾迷漫,层层梯田与依山而建的木楼交相辉映。给人一种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感。


老寨村里的建筑全是黄色的木楼,随山坡的走势高低交错,前低后高,方位或坐东朝西,或坐北朝南,根据山形而定。

东源瑶寨的人们生活习俗、服饰、语言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古老传统,瑶家世代相传的长鼓舞、敬龟舞、红棍舞和草龙舞等,都会在重大节日时上演,古朴生动,极具民俗文化之美。


7 江头村

江头村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元代,江头村村落已经初步形成。但规模较小,宅屋多聚于河畔。

据《周氏族谱》记载,江头村周氏始祖周秀旺是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的第十四代后裔,明朝洪武年间定居于此,以耕读传家。由于明代经济繁荣,加之江头村自然环境优越,自周氏家族迁入后,江头村规模逐渐壮大。



秉承先祖周敦颐创建的理学精髓,江头村形成独特的爱莲文化。江头村的爱莲文化是以周氏先祖《爱莲说》为精神理念:包含了教化育人、提升人格、崇尚儒学、增知博学、廉政为民等一整套系统的治国持家、行事做人的爱莲文化信仰。周氏后裔周启运总结出治家报国的《周氏家训》,进一步弘扬了爱莲家风。



江头村爱莲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发展持久、成效显著。其中江头村的古建筑中,充分体现了周氏爱莲文化。由于受先祖周敦颐的影响,江头村在清朝时期建立爱莲堂,兴建爱莲读书院。现存的爱莲家祠是弘扬先祖爱莲文化的见证。


爱莲家祠作为村中最高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不仅是江头村周氏家族的宗祠,更是江头村人的精神文化中心。爱莲家祠落成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一座以大门楼、兴宗门以及文渊阁为主体组成的三进院落。宗祠的柱、梁、枋均着黑色,象征土地;而四壁、楼面、窗棂着以红色,寓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家祠最为精华的建筑是文渊阁。这是一座抬梁式硬山顶、三阶马头墙,又带有干栏式风格的砖木结构二层建筑。楼下正屋挂着周敦颐的画像,两边是用阳文刻写的《周氏家训》,上面高悬一块家祠主题的匾额。文渊阁楼上分为五间,设有三厅八室,潜移默化着一代代周家子弟。作为当年的教学场所,许多周氏子弟都在这里刻苦攻读,而后参加科举考试。至清朝末年,该村周姓共出秀才170人,举人25人,进士8人,庶吉士7人,出仕为官者163人,其中一品官4人,二品官4人,五品以上官员37人。因此江头村历来享有“才子村”和“清官村”的双重美誉。

整个村落古风浓郁。太史第、按察史第、奉政大夫第、同知府第、五代知县府、解元第、闺女楼等古宅密布;护龙桥、字厨塔、 规矩井(金钱井)、 德行井(聪明井)、五雷庙、贞节牌坊古建诸多; 笔架山、官印山等群山环抱。


8 溶流上村


桂北灵川县三街镇上溶流村位于三街镇东北面,湘桂古道旁,如今的桂黄公路从中穿过。唐朝龙溯二年始为县治,明为灵川四大古镇之一。

古村落溶流上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三街(即东街、南街、北街三条主街道及镇南门、东胜门、拱北门等3座明代古城门)六巷(即全家巷、黄家巷、寺巷、张家巷、廻龙巷、东巷等用青石板铺就呈放射状分布的六条古巷)、为一奇观。


九井(即苑家井、义井、张家井、南四井、宅里井、兴隆井、郭家井、姚家井、陆家井等9口至今尚在使用的古井)”向世人展示了古镇的规模和气势。


德隆栈古商铺、陈家大院、全家大院、文庙、天后庙等古建筑再现了古镇昔日的热闹与繁华。此外,在解放战争时期,三街镇还是培育桂北游击队的摇篮。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灵川   周敦颐   灵川县   兴安   家祠   宗祠   陆路   古韵   要冲   广西   水运   村落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