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教授:成年人的自由,没法脱离这件事来讨论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童时候的自由渴望,也许不过是成人后的自作主张。


而等到真正长大成人,才开始感慨自由其实是学会放下,因为主客观的束缚似乎无处不在,那种无可奈何的执拗反而会加剧不自由感。


这和人类争取自由的历程其实是类似的,从争取面对自然的自由到争取政治自由,人类曾经天真地以为突出人类个体的主体性就能够一举两得解决两种自由。


事实上,这种过度的自信反而给人类带来了诸多苦难。



席勒有这样一句诗,“理性要自由,无限的欲望也高呼要自由,/他们放纵地挣脱神圣的自然”。


北大哲学系教授刘华杰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怎样的自由观,都没法脱离自然问题得以讨论”



为此他写作了《自然以自由》,在他看来,“自然”与“自由”同样神圣,它们互相渗透,也可说是一体两面。


做到自然了,也就自由了;有自由了,也就自然了。



有的人说,我和自我和解,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也就达到自由了,然而“可不可奈何”其实仍然是未知的,是时代建构出来的。


这也可以看出自然对于自由的必要性,尽管纯然的、理想化的自然、自由永远达不到,但是在憧憬和追求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不断地靠近它。


这似乎把自然和自由说得遥不可及,但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是一种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并且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前人曾经践行过。


孔子乐山乐水,仁爱万物,他劝诫人们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认识花花草草的名字,是重建人与自然情感关联的第一步。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说,野地里蕴涵着对世界的救赎,荒野对人的教育意义,胜过哈佛大学。

那个写了《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的卢梭,其实特别喜欢植物,观赏和研究植物让他心境平和,忘却生活中的不快和恶人。

[法] 让-雅克·卢梭:《植物学通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如今,我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现代丛林中,看花、钓鱼、观鸟等简单的博物活动对忙于奔波的我们而言,仿佛成了“奢侈品”。


但自然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望向窗外,天边云彩和路边花草都正在诉说着自然的奥秘,那里有我们对自由的畅想。

“一生就喜欢花花草草”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长期致力于复兴博物学文化,他告诉我们,可以换个活法,尝试“博物”的生存。


刘华杰和他的原生态“香水瓶”,图片来自新京报,记者王颖 摄。

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鸟鸣和悦,万物皆诗,我们也可以启动自己的“博物人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快乐和自在,像卢梭一样喜植物,像乾隆一样爱钓鱼。


正如庄子《逍遥游》中所提及的“自然、自由、自在”这三重人生境界。自然不作,活好自己,不为浮华所迷失;自由不困,勇于追求,不被世俗所左右;自在无为,随心随性,不为欲望所羁绊。浮生常博物,自然以自由。



走进自然

尝试“博物学”的生活方式


《动物世界》里的猴子在树上荡来荡去,这是动物的生活。人做完必须做的工作后,便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用来玩,这是人的生活。玩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但怎么玩,说法就太多了。

走进大自然,观鸟、看花、种菜、钓鱼、采集标本、给自然物分分类,感受草木虫鱼鸟兽之美,用一双深邃的发现之眼和一颗回归的自由之心,从窗前桌角的一缸热带鱼或一盆多肉植物,到日常餐桌上的鱼头下水和土豆茄子,遍博身边之物。

这就是博物的新玩法。

看花


在高层“鸽笼”里居住太久的人们总会幻想拥有带着大花园的别墅。


其实,这不难做到。花点门票钱,去你所在城市的植物园里面玩一圈,你无须为里面的花草操心,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这是属于你的后花园。


如果有幸,你可能看到北桑寄生、独角莲、温悖、松下兰、山西玄参、红花鹿蹄草等罕见植物。



赏虫


半夏的某天,当你在雨后散步,偶然间用手机拍到一只停歇在美人蕉叶上的丽蝇,你或许会因它的美而成为“虫拜者”。


某夜,当你看到门口一盏大灯吸引无数甲虫的美不胜收场景时,一定十分震惊,长着五只角的雄虫勾起了你的好奇心,让你从此启动了一个新爱好。


于是,你将看到,蝴蝶也能在雨天飞行,蝗虫总是在寒冷的时候成群活动,肚皮上没有音盖和瓣膜的雌性知了并不会叫,七星瓢虫身上的斑点数量其实各不相同……


观鸟


观鸟。鸟类自然界中最具灵性的一类生物,所以首先就要尊重它们,给它们安全感,才有可能接近它们、观察它们。


于是在观鸟时要学习宁静地活动,不闯入下层林丛制造声响,或者跟同行者喋喋不休,只剩一架望远镜和静静地守候,才有可能看到鸟儿自由自在活跃在天地间。


窗外的大自然有花有草、有鸟有鱼,还等什么,换一种活法,走进自然,尝试一下“博物学”的生活方式吧。



无用而自由

在“博物”生存中成为更好的人

你可能要问,“博物学”的新生活方式有什么用?功利地回答:没用!

但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多无用且美好的东西,“博物学”的生活方式既无用又有大用。

看花、赏虫、观鸟,从来不是单纯的玩物丧志,它涉及重审人的本性、人与大地的世代情缘。自然给我们以美感的愉悦,更给我们一种意义,一种生命多样性的感动。

城市的长远生存和发展,终究离不开包围、充填、供养城市的土地,以及山脉、河流、空气、植被、动物、菌物,而植物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认识和欣赏植物,就是在关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态环境。

昆虫在地球上拥有最多的物种数量,其虫口数也最大。但人类通常不尊重它们,好像虫子天生与人作对。


但生态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天职,缺了谁都不行。昆虫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坚韧自然的生命赞歌。



“博物学”生存既是为了个人的自由,也是为了全人类的自由,为了今天的自由和明天的自由。


于个人而言,“博物学”生存滋润了个体的心灵,让人们在狼奔豕突的现代生活里,于一株美蔷薇里找到尊严和不枉度生命的感觉。自然救赎了灵魂,播撒以自由,人生会更加丰富轻松。


于人类而言,“博物学”生存帮助人类融入了更大的共同体,包括大自然,有助于大系统的平衡和适应。


于天人系统而言,以博物的眼光观察和理解世界,人是其所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膨胀僭越。人类在各处看到如同人类一样的生命,花鸟鱼虫并不比人类更高贵或低贱。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通物种,在高度人为化、机械化、智能化、数码化的过程中,过分背离大自然,人的日常生活和种族延续将变得不自然,普通人应当由重新访问大自然的权利,重建人与自然的情感关联。



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鸟鸣和悦,万物皆诗,开始欣赏它们吧,尝试“博物学”生存,你会遇见别样的平静与美好!


谈谈你如何理解“自然以自由”

分享一下你的博物生活和体验

2位幸运读者将获赠主题新书一本

自然以自由

作者:刘华杰

充满哲学思考的自然美育,开启寻找幸福真谛的历程。引领读者在阅读与观察中回归自然,发现自然之美。

-End-

观点资料来源:《自然以自由》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自然以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哲学系   数码化   卢梭   和悦   自由   鸟兽   博物   生活方式   成年人   万物   大自然   北大   教授   人类   植物   自然   生命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