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打仗下了多少苦功夫?为了两天的战役,准备了整整九个月!

很多人都知道,抗日战争时期,粟裕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在江苏淮安县东南部的车桥地区,打过一个著名的胜仗,就是车桥战役。

这一仗规模并不算大,但它在新四军抗战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此战“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而且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各地区连成一片,从根本上扭转了苏中地区的抗战形势。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粟裕为了打好这一仗付出了多少心血,下了多少苦功夫。

车桥战役进行的时间很短,1944年3月5日开始,第二天就结束了。但是早在1943年6月,粟裕就已经开始准备这次只打了两天的战役,为此进行了整整9个月的实地调查。

粟裕利用奉命去军部驻地参加整风会议和汇报工作之机,带了少数参谋、测绘人员和一个连,在从苏中到淮南往返500余公里的路上,有意识地选择行走路线,对沿途地形、敌情进行直接调查考察,找干部、群众交谈,并与下属指挥员一起进行探讨,从而形成了在淮宝地区发起以夺取车桥、泾口为目标的攻势作战的设想。

可以说,粟裕最终决定把车桥作为打击日伪军的主战场,是经过了长达9个月的酝酿、对比、研究的。除了实地调查之外,他还经常对着地图进行反复推演,与参谋人员商讨作战的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难怪后来粟裕的子女说,父亲唯一的爱好就是看地图。

当然,粟裕绝不是只能靠长时间的精心准备才能打胜仗。比如他在1948年9月下旬济南战役临近结束时,就通过对战争的深入思考,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设想。

仅仅过了一个多月,淮海战役的大幕就正式拉开,到战役结束时,共进行了66天,敌我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分别达到60多万和80多万。

在一场规模如此巨大的战役中,指挥员显然不可能有特别充裕的时间提前做好准备。

然而,在淮海战役的推进过程中,粟裕仍然沿袭了车桥战役的决策和指挥风格,那就是对每一次兵力调动、战事指挥都不厌其烦地反复思考、推算,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尤其是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开局之战必须打好,粟裕身上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丝毫不敢懈怠,他整日整夜地坐在地图前,深研究每一步行步,反复斟酌每一道指令,精神高度紧张,根本无法入睡。

其实早在红军时期,粟裕就受过一次很麻烦的伤,一块弹片残留在头部,又不敢做手术取出来,使得弹片长期压迫粟裕的神经。一旦他长时间思考或处于焦虑状态,就会此发头晕或头痛,甚至身体滚烫。

有一段时间,粟裕头痛得实在受不了,只能用钢筋做成一个圈,戴在头上来镇痛,这个圈也因此被戏称为“金刚圈”。但时间一长,“金刚圈”也不起作用了。可以说,整个淮海战役期间,粟裕是带着严重的伤病和巨大的精神压力指挥作战的。

然而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粟裕硬是靠着强大的意志力,坚持留在战场上,反反复复思考、盘算每一次行动,直到最终取得胜利。

笔者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要一提到粟裕,就以为他仅仅靠过人的天赋,比如出类拔萃的军事嗅觉和判断力,就能指挥部队打胜仗。天赋的确很重要,但光靠天赋是万万不行的。

我们必须看到,粟裕对每一次作战都下了令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功夫、笨功夫,比如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反复的思考酝酿,正是这些苦功夫、笨功夫练就了粟裕在军事指挥上的真功夫,成就了这位被无数军事爱好者推崇的一代战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淮海战役   苏中   中央军委   苏北   战役   淮南   功夫   弹片   指挥员   作战   参谋   天赋   地图   时间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