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在抗日反“清乡”斗争中



抗日战争时期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是一场空前规模、空前壮烈的人民战争。每当回顾这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我们总是格外怀念这场斗争的指挥者粟裕将军。

运筹帷幄

陈毅、粟裕以惊人的胆略和杰出的智慧,胜利地组织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黄桥决战后,苏中、苏北的抗日根据地得以迅速建立,华中抗战的新局面迅即打开。

1941年3月,新四军在古镇栟茶组成苏中区党委和苏中行政委员会。不久,粟裕兼任苏中区党委书记和新四军一师政委。粟俗指挥部队与日伪军进行过多次争夺,建立起以如皋东乡为中心的苏中抗日根据地。

1942年7月,鉴于敌情的严重变化,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曾几次指示苏中区,指出苏中斗争是长期的,日军头子南浦襄吉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对手,苏中军民至少要准备苦斗一到两年,一切取决于熬得过,撑得住,只要能保持骨干,就是最大胜利。苏中区工作应以领导武装斗争、建立日伪军工作、争取两面派、领导民兵为中心。其它任务均应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全线大的突击作战,不可能改变敌人的部署,而小型武装袭扰与群众性交通破坏战,则能起到积极作用,一团左右兵力的突击,通过打几个胜仗以振奋人心,全军全师的全线出击则不甚适宜。根据华中局和军部的这些指示精神,粟裕和区党委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提出了“坚持武装斗争,坚持原地斗争”的战略方针。10月,区党委在南坎召开会议,确定了在全区开展以“冬防”为中心的“三冬”(冬学、冬耕、冬防)运动,为发动和坚持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打下了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武装基础。

这一年,粟裕和区党委其他领导同志还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苏中全区实行“精兵简政”和“一元化领导”,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和领导机关的工作效率,以适应反“清乡”斗争严重形势的需要。对四分区党、政、军机构和人员实行精简、调整。当时,四地委和四分区的核心领导是:吉洛(姬鹏飞)任地委书记兼四分区政委,钟民任副书记,季方任专员兼军分区司令员,一师三旅旅长陶勇兼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对各县、区的领导班子也进行了调整,充实了一些富有斗争经验的干部。周一峰任南通县委书记兼县警卫团政委,梁灵光任县长兼警卫团团长;洪泽任海启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王澄任警卫团团长,顾尔钥任东南行署主任;赵毓华任如皋县委书记兼警卫团政委(不久由王野翔接替),汪克明任警卫团政委,叶胥朝任县长兼警卫团团长,程业棠任警卫团副团长。同时,根据敌情和地形,重划行政区,撤小区,并大区,以扩大回旋余地。

所有这些方针的正确制定和实践,为最终粉碎日汪疯狂“清乡”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在这年“三冬”中,四分区下辖的南通、海启、如皋三县的419个乡建立了民兵组织,拥有民兵3.6万人,自卫队员8万人,从中挑选优秀射击手组成狙击组。这10万以上的群众武装组织,在反“清乡”斗争中使日伪军陷于人民战争的灭顶之灾,成了葬送侵略恶魔的汪洋大海。

指挥若定

1943年1月28日,华中局下发指示,指出形势的严重性和坚持斗争的有利条件,明确提出反“清乡”斗争的总方针:必须坚持原地斗争。因此,苏中区党委制定了“以公开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目的”的方针。根据区党委的分工,粟裕去四分区坐镇,具体指导反“清乡”准备工作。

3月24日,四地委召开会议,粟裕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仔细审定了四分区在反“清乡”斗争展开前夕所做出的军事部署。对怎样开展针对日伪分化瓦解工作,也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四分区同志深刻领会陈毅在分析日、伪、我关系时指指出的“敌人驱遣伪军以攻我,伪军靠利用敌我矛盾求生存,我则靠利用敌伪矛盾以坚持”重要诊断的战略意义,要使新旧两派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并久拖不决而无法进行“清乡”。粟裕还向四分区发出了“每个乡、每个支部每月捕杀一个敌人”的号召,极大地推动了游击战和锄奸斗争的开展。

日伪军对苏中四分区“清乡”的阴谋公开化之后,粟裕又指示苏中区党委机关迅速转移至一分区,注意运河沿线日伪军行动,密切与淮南根据地及新四军二师的联系,防备敌人两面夹攻;指示苏中军区机关和苏中行署机关转移至二分区,保证打通其与一分区及盐阜地区新四军三师的联系,防止韩德勤的顽固派军队向苏中骚扰。粟裕如此周密细致的布置,目的在于巩固后方、集中力量对付日伪军大规模的“清乡"。

粟裕坐镇四分区指挥反“清乡”准备工作,很多领导同志都很担心他的安全。陈毅来电,希望他迅速转移,免遭敌人突然袭击。但栗裕一心坚持过细做好四分区的反“清乡”准备工作,直到敌人进攻前夕,他才安全地后撤到二分区。

决胜千里

日军和汪伪于1942年12月确定将“清乡"重点放在苏中地区,并首先把苏中四分区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实验区”。划定“清乡”范围以天生港、丁堰线以东,丁堰、马塘、南坎之线以南,东至黄海、南至长江的广大区域。1943年三四月间,调集参加过对苏南“清乡”的日军第六十一师团的四个大队和部分宪兵,以及三个伪军师以及从苏南抽调的大批“清乡”警察、特工和伪行政人员。重兵进驻“清乡”区内各集镇和重要村庄。沿“清乡”区边沿,构筑了长达175公里的竹篱笆封锁圈,每隔一定距离筑碉堡、设立瞭望哨和检问所,派重兵驻守。同时封锁长江北岸边大小口岸,仅留少数孔道派兵把守。参加这期“清乡”的日伪军总兵力达到1.6万人,他们占领了沿海集镇,封锁了海陆交通,兵力部署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日伪军计划用6个月时间完成“清乡”,妄图在“清乡”区内彻底消灭共产党新四军,肃清一切抗日势力和“敌对分子”,建立起彻底的伪化统治。

面对日汪的“清乡”阴谋,在“清乡”区内,栗裕部署四分区以区队、民兵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为主,以武工队对日伪军进行重点打击为辅。主力部队撤至“清乡”区外围,随时抓住敌人的弱点,机动地给予打击,或抓住有利时机,由外向内,在封锁线上打开缺口,突入“清乡”区内,攻克据点,掩护和配合群众斗争,尔后又迅速撤出;组织一批武工队进入“清乡”区内,同地方武装、民兵一起作战。这样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波澜壮阔的人民游击战争。以武装斗争为后盾,更有利地开展其它各种形式的斗争。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军事斗争与经济、政治、文化斗争相结合,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内线与外线相结合,使反“清乡”斗争成为一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总体斗争。为进一步加强和扩大统一战线工作,粟裕在1943年3月1日致电各旅、各分区指示:“反'清乡’总的策略方针,是团聚一切反‘清乡’势力,集中力量反对敌人'清乡'。对于日伪'清乡’阵营中之对‘清乡’不满的消极分子,不论其出发点与立场如何,也不论其力量之大小与时间之久暂,我们均应争取,以便孤立主持‘清乡’的敌人。”

当日伪6个月的“清乡”惨遭失败后,紧接着又搞“延期清乡”,采取高压手段,推进“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形势更加严酷。敌人在南通县十总店一次活埋了53名群众,制造了“十总店惨案”。斗争的残酷性,使不少群众情绪一度低落,斗争陷入被动。粟裕及时分析这种情况后认为,这是长期斗争中的疲劳现象,而不是退潮,应加强宣传,并采用各种更巧妙的斗争手段,更复杂的斗争方式,继续作更分散、更顽强的斗争。规定在敌情特别严重的地区,实行公开的武装斗争与合法、秘密的斗争相结合,在一定时期内以合法、秘密的斗争为主,并规定这一转变应由上级党委适时地予以掌握和批准。

在反封锁斗争中,栗裕指示苏中区党委和四地委支持和推广广大群众创造的斗争经验。1943年7月1日夜,在陶勇统一指挥下,组织四分区和三分区的各级武装分段警戒,动员民兵、群众4万余人统一行动。在部队的掩护下,在东起南坎,西至丁堰,南到天生港的三百里封锁线上发动全线大破击,锯倒电杆,割断电线,挖断公路,烧毁篱笆。整个封锁线上火龙飞舞,浓烟滚滚,呐喊声震天动地。日伪军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动弹,眼看着惨淡经营3个月的竹篱笆被彻底毁坏。这就是名扬苏中的“火烧竹篱三百里”的战例。四地委机关报《江海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这一重大胜利,并发电报给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以突出版面向世人报道了苏中四分区火烧竹篱三百里的要闻,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反“清乡”斗争中的广大军民。在锄奸斗争中,广大军民创造的歼敌方法更多,又是“扎粽子”,又是“背娘舅”,又是“包馄饨”……,群众的斗争智慧和锄奸战果得到栗裕和四分区领导的表扬和奖赏。

按照中共中央华中局的决定,苏中区党委和苏中军区派遣秘密党员汤景延等同志经由通海自卫团打入伪军内部,进驻“清乡”重点区,策应反“清乡”斗争。根据当时斗争的形势和对敌斗争策略的需要,考虑到汤景延是中共特别党员,抗战初期曾参加过国民党地方部队,可以利用与伪军一些上层人物有“旧交”的有利条件。当时,汤景延任团长、沈仲彝任副团长、顾复生任团政委,全团共有共产党员38人,党内确定了单线领导制度,部队整编为6个连,630余人。在艰苦的环境中,该部控制南通沿江港口,保证大江南北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联络、采购与运输军用物资护送党政军干部往返,搜集传递情报,利用与伪方军政头面人物的关系,进行分化瓦解工作。汤团的干部、战士在险恶的环境中度过了不平凡的近半年时间,日日夜夜的苦熬和坚守,表现了地下党员的高度组织性和威武不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品质。1943年9月29日夜,汤景延等奉命举事,率部组织军事暴动。驻在金沙据点的团部,在汤景延的指挥下,将伪金沙特工组长翟光耀等多人击毙,接着冲入碉堡,俘虏了全部特工人员。缴获机枪1挺,长短枪20多支,胜利回到抗日根据地。这场斗争主要由苏中四地委书记吉洛、分区司令员陶勇等同志具体领导和实施。但粟裕和区党委其他领导同志在关键时刻和某些政策的掌握上,都给予了及时而有力的指导。

1943年6月下旬到10月初,由于四分区抗日军民的顽强斗争,日伪军被迫把“第一期清乡”转为“延期清乡”。这时,粟裕高瞻远瞩,通过各种会议提醒新四军指战员必须防止骄傲与轻敌,要时刻防止敌人的反袭。他指示四分区要认清反“清乡”是长期和艰苦的斗争,教育干部、群众继续坚持顽强的斗争,同时采取更加巧妙的策略和战术,把公开的武装斗争与合法斗争、秘密斗争结合起来。并指出,武装斗争仍是最主要的斗争方式。这些指示,为四分区及时指明了继续斗争的方向。1944年初,敌人由“延期清乡”转为“高度清乡”,使出了政治怀柔的新花招。四分区根据粟裕和区党委的指示精神,重视对“两面派”的控制和利用,这在保护群众利益,麻痹日伪军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苏中四分区军民在反“清乡”斗争中,先后毙伤日军700余人,俘日军59人,毙伤俘伪军4900余人。我军伤亡近千,严昌荣、殷逸、王澄三位团长和鲍志椿团政委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县、区、乡干部牺牲100余人,人民群众死难近万人。粟裕回忆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指出:“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苏中抗日根据地是在同敌人艰苦顽强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苏中人民是经过战争烈火考验的,因而是坚强的。这是一条最宝贵的经验。沈‬伯‬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清乡   苏中   如皋   华中   伪军   地委   民兵   政委   军民   警卫   党委   指示   敌人   群众   领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