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后不愿意“喊奶奶”了,这可不是大人教的,也不是没礼貌

#2023高考季#

文/兰妈谈育儿

聊天也是一门技术,会聊天更是一种情商

特别是能经常和孩子谈天说地、说说“废话”,这是一件多少哇塞的事情

在以前,我总觉得小时候活泼开朗、叽叽喳喳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也比较话多

可经历一些事情后,我发现成长真的是一件特别“善变”的事情

像很多活泼好动、嘴巴巨能说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长大后就变得寡言少语,甚至给人的感觉也越来越冷漠孤傲

暑假了,带着娃回外婆家探亲时就经历了这样一幕

那天,外婆热情地准备了一大桌饭菜

为了让团聚变得更有意义,外婆给舅舅一家打电话来蹭饭吃

电话一邀请,不到半小时舅舅舅妈就携俩女风风火火地回家

只见,他们刚进门就一屁股往沙发上一坐,两个孩子也坐在旁边自顾着玩手机,看见熟人头不抬、也不跟人打招呼

这一幕落在外婆眼里满是怨言,她私底下偷偷向我抱怨说:

“到底是有了媳妇忘了娘,我也不知道哪儿得罪你舅舅舅妈了,你看他们那两个孩子现在看我一眼都嫌烦,之前进门还知道热情地喊奶奶,现在你上赶着跟她们说话,还嫌你烦呢,不愿意理你,估计就是大人教的,一点礼貌都没有”

听完外婆的抱怨,当时就劝慰她不要多想

可以前挺热情的孩子、长大后就不愿意“喊奶奶”的背后原因,真的是像外婆表达那样是大人教的、没有礼貌吗

不,事情并没有那么绝对

特别是之前挺热情的孩子,长大后就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喊人了,这多半是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从而改变了他们原本的积极开朗性格

比如,以下几种情况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就比较明显:

01

总喜欢拿孩子开玩笑

记得儿时读小学的时候就特别讨厌跟叔叔讲话,每次见到他都想着绕道而走

因为,我的叔叔是一个总喜欢拿我开玩笑的人

能开玩笑到什么程度呢?他总喜欢胡编乱造地给你带来比较负面的体验

爸爸出去务工时,叔叔开玩笑说:“完了,看你怎么办,你爸都不要你了”

遇上作业写不完时,叔叔又在一旁幸灾乐祸说:“就你这写作业的速度,一看就不是读书的料”

六一儿童节想要穿裙子,又被叔叔吐槽说:“野丫头就是野丫头,穿个裙子你也文静不起来”

还有一次,遇上几个亲戚谈论给娃“起名”的来源出处时,叔叔又不合时宜地开起玩笑

他们热闹非凡地说起以前时代取名的特别意义

比如:

堂哥的名字里有“康”,大伯大妈当初是希望健健康康

表姐的名字里有“欢”,姑姑姑父是希望每天开心快乐

可到了我这里就变了味

当我好奇地询问叔叔:“那我的名字呢,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叔叔开玩笑的兴致又来了,他说:你的名字带“兰”,是你爸之前打工时在路边篮子里捡的…”

印象当中,听完这个消息我伤心地大哭了一场

尽管叔叔后来跟我道了歉,可那种被戏耍过后的失落、沮丧、甚至自卑的心情,真的无法因为一句:“我开玩笑”就能轻易释怀

也正是有了一段不太愉快的童年经历

直到如今,我跟叔叔之间的关系都比较尴尬,每次见面都是礼貌性地打招呼,多余的一句话都没有兴致去聊

他可以说我冷漠孤傲,也可以说我没有礼貌

但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就藏在对话里

特别是语言沟通里的平等和尊重,带来的不仅仅是你看重一个人的态度,还有社交相处里的情商体现

所以,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会特别重视和孩子之间的语言对话

如果身边有其他亲戚对孩子说了开玩笑的话,我也会及时开解,让孩子趁早过滤那些不愉快、无关紧要的糟糕心情

02

强迫孩子跟人打招呼

以前,总听到有些专家说

“养孩子就像是种瓜种菜,你只有定期修剪才能根正苗红,稍有松懈不管了就会杂草丛生”

说实话,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似乎道理满满

可养过孩子的家长都知道,有些事情你越抓得紧、越抓不住,你越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失望越高

孩子跟人打招呼这件事也是一样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除了礼貌性的招呼之外,还有来自情感流露的真实感觉

如果你给孩子的这份感觉是糟糕的,那么孩子自然会躲避三尺

就拿我的外婆来说吧

其实,舅舅家的两个女儿小时候挺有礼貌的

只不过外婆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自来熟性格的她,但凡在路上走路停顿了一下,那就是话痨性格来了

遇上熟人了,那不聊个半小时基本上不说离别的话

遇上不熟的人,也能从以前聊到现在,再从现在聊到未来

喜欢聊天,待人也热情真诚,这就是社交上的能处

也不论是圈子外、还是圈子内,印象中外婆就是五湖四海皆是好友

有个社交能人的家人这是好事,可被社交能人管教就没那么好的体验感

舅舅家的两个女儿就是如此

有段时间,舅舅舅妈忙不过来时外婆照顾了两个孙女一段时间

大概也就是那段时间,她和两个娃之间的感情才慢慢进入下坡路线

怎么回事呢?原来外婆每天出门不是在打招呼、就是在打招呼的路人

为了让自己的孙女们继承社交牛人的衣钵,外婆当然要传授一些经验了

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

不管是认识的人、还是不认识的人,出门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这是xx,赶紧喊人呀”

希望孩子逢人就打招呼,这是好事

可对于小朋友来说,体验感就不是那么好了

特别是性格比较腼腆、年龄又比较小的孩子,你现在跟他们说礼貌道德观,他们根本就不能感同身受

如果为了所谓的礼貌、面子就强迫孩子打招呼,最终的结果只会令孩子越来越反感

所以,希望孩子做个有礼貌的小朋友之前,家长要做好合理的潜移默化影响,可并不是让孩子每天见人打招呼就是懂礼貌

比如,多带孩子到热情开朗的圈子里走走,那里的人或物都具有活跃气氛的带动作用

大家一起说说笑笑,谈感兴趣的事情、说有趣的话题,当孩子不再局限圈子、腼腆性格时,他们身上的社交能力自然就得到有效提升了

03

拿人跟自家娃做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我们不能随便定义孩子的人生,更不能随便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娃做比较

因为,被比较、特别是拿别人家的优秀孩子做比较,这是一件特别打击人的事情

之前,在看综艺节目《少年说》时被一个女孩吸引了

这是一段带有童年创伤的经历

女孩儿学习成绩优异,在班里是班级第一,在学校是年纪第一

在学校、在老师的眼里还是不可多得的尖子生

可这些认可和优秀在妈妈的眼里根本看不到

平时不管女孩如何努力,妈妈都看不到,还总是拿xx家孩子的优秀和努力去做比较

这件事让女孩的心理压力很大

面对女孩的不理解、和质问,妈妈也轻描淡写地说一句:“难道我还夸你比别人家孩子优秀呀”

若站在妈妈的角度来理解,她是不希望孩子骄傲自满,知道自己优秀了就懈怠、甚至不思进取

其实呀,人生这条路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如果不曾或者很少体会被认可、被欣赏,那就是很糟糕的

有位朋友就是这样的情况

性格本身就比较腼腆的她,平时很少与人有过多交谈

这件事在她妈妈看来也是比较差劲

大概是为了激励、也希望朋友学学那些优秀例子吧

妈妈会经常唠叨说:

“你看看,王阿姨家的女儿,跟你一般大,人家每次见到人都热情打招呼,你这孩子让你打招呼还摆个臭脸,什么态度呀?”

“我看你现在是越来越不懂事了,出了这个门,谁惯着你,谁忍着你,你要是现在都不合群,以后就等着孤独终老吧”

每一次,朋友都被妈妈的话怼得哑口无言

而随着被指责的次数越来越多

渐渐地,朋友也懒于思考,她甚至觉得“我大概就是妈妈嘴里的那种人吧”

也因为这段童年创伤,朋友一直顶着不被理解的自卑感成长

一个人独来独往、很少与人并肩而行,被误认为:“冷漠、高傲”

走路喜欢低头、不喜欢与人打招呼,又被误解:“没礼貌,一点人情味也没有”

而在这段不被理解的性格指责里,只有我能深切地感受到朋友身上的孤独感

那是一种从来没有被认可的自卑感

一个人若是连与人讲话的自信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所以,没有天生冷漠孤傲、也没有天生不懂得礼貌的孩子,他们只不过是在某个瞬间承受了一些痛苦的经历罢了

而站在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即便是孩子出现了某些问题,也应该从育儿先育己的思路去改变孩子

如果孩子本身所生活的环境处处充满攀比、打击,那在这样的情绪下孩子又怎能积极得了呢

那么,关于孩子越长大就变得越话少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礼貌   孩子   社交   外婆   叔叔   奶奶   性格   热情   事情   妈妈   优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