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吉林老农地窖发现“毒蛇”,抓起锄头猛砸,毒蛇却一动不动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在辽阔美丽的吉林松原雪域里,具有神秘身世的"丙午神钩"惊天问世!

原因竟是六旬老汉在挖地窖时,无意间挖出一条“毒蛇”,老汉用锄头砍上去,“蛇”身却坚如铁石,后来老汉便将这条“毒蛇”带回了家。老汉与这条“毒蛇”又将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所谓的"丙午神钩"的神秘身世又与这二者有什么联系呢?各位读者不妨听我往下说。

«——【·似蛇非蛇·】——»

事情要从1968年的那个冬天说起,那是在吉林省榆树市刘家乡福利村的一户农家,一对老夫妇正围炉聊着家常话。

老妇人说道:“老头子,天凉了,你啥时候去挖一个菜窖,不然冬月里的蔬菜怕是没地方储存了。”

老汉回道:“天气凉的真快!我明天一大早就去老地窖那里看一看,能用就收拾一下继续用,不行的话再挖个新的。”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属于东三省之一,冬季漫长而寒冷,神秘又美丽的长白山就坐落于这里。冬天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利用地窖来储存丰收的瓜果蔬菜,而这里的白山松水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吉林人民。

老汉早早起身,吃过早饭后,便扛着锄头,不慌不忙地向老地窖走去,步伐稳健,老汉的身体谈不上健壮,但留给人一抹刚毅沧桑的背影。走不大一会就到了,老汉看着眼前的破败景象,一旁的土墙早已倒在了老地窖的入口处,老汉心里琢磨着,看来这个地窖得挖一天了。

挖地窖也是一个需要经验的工作,老汉先用锄头将地窖入口的泥土清理干净,这时已临近中午了,老汉用脑袋向地窖口里探望着,只有一片光从地窖口延伸进去,地窖深处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老汉顺着地窖口,慢慢攀附着走进了地窖,四周看了一看,常年的荒废使这里堆积了很多泥土,而地窖作为储存地,需要至少两米才能达到保鲜的效果,说干就干,老汉挥起锄头便开始挖土。

挖了一段时间后,随着一声清脆的金属碰撞的声音,老农的双手受到震动,手里的活便停了下来,心里想“难道挖到了一块顽石?”。

老农稳住了神,双手摸索着刨开了两旁的土,定睛一看,一条“蛇”正不偏不倚地盯着自己,老农吓得“啊呀!”叫了一声,慌里慌张地向地窖口跑去,只是心中暗自疑惑,“这是条什么“蛇”,用锄头砍都不怕”。

老农这样想着又壮着胆子摸索了回去,将家里带来地蜡烛点燃,借着微光将“蛇”头细细的看了一遍,老农心里松了一口气,原来是条石“蛇”,随后,老汉便将石“蛇”挖出带回了家。

晚饭后,老汉一边用手抚去这条石“蛇”身上的泥土,一边细细思索着,忽然眼前一亮,这条石“蛇”的双眼显露出来,熠熠生光,十分透亮。灯下看时,这石“蛇”的双眼就像两颗宝石折射出了绚丽的红色,石“蛇”的头顶也显现出了一块质地温润的洁白玉石,价值似乎不菲。

老汉看着这件似蛇非蛇的物件,心里隐隐的感觉,这个东西来头指定不小。老妇人见老农一脸惊愕,便凑上前一看,顿时也愣住了,问起事情的经过,老农将白天发生的事如实说了一遍。当下,老两口便商量一致。

老妇人说道:“这东西放在咱们手里没什么用处,不如卖了,我看还值几个钱,明天你去古玩市场问问价去。”

老汉说:“行,我明天去找人问问,这个物件,我看来头不小。”

«——【·有价“无”市·】——»

第二天清早,老汉便出发了,到了古玩市场,看了看市场上还有一些古玩店铺没有开门,有许多小摊贩已经支好了小摊,吆喝了起来,招呼来来往往的客人。

老农信步闲逛,停在了一个小地摊前,小摊的主人笑容可掬,问道:“老大爷,您看上哪件古玩了?”老汉小心翼翼地将那条石“蛇”拿了出来,递给摊贩,说道:“我这有个好物件,你看看。”

那小摊贩细细地端详了一阵儿,眼神里散发出抑制不住的惊喜和激动,随即便开出了不低的价钱。这老汉心想,“看来这真是一件宝贝,我不妨多问几家。”于是回绝了小摊贩。谁知一连问了好几个卖古玩的老板,开的价钱都只高不低。

老汉这回心中有了底,心想“刚才路过一家古玩店,门面三间,好不阔气,我去问问,兴许能开出更高的价。”于是,老汉怀里揣着石“蛇”,往古玩店走去。

进了古玩店,老汉面带喜色地向柜台边坐着的老板问道:“我有一个好物件,你们收不收?”老板笑着说:“老大爷,只要是好物件,我们都收。”

老汉从怀中掏出石“蛇”递给老板,这古玩店的老板用双手仔细地摸着质地,目不转睛地看着石“蛇”身体的纹路以及头部装饰品,脸上的表情逐渐严肃起来,随后拿出了放大镜等专业鉴宝设备,更加细致地观察了一遍。

老汉见古玩店老板收了鉴宝设备,只顾端详,便开口问道:“你看能卖多少钱?”古玩店老板沉思了一下语气温和地说:“老大爷,这个物件的确是个宝贝,只是我们不能收,因为这是一件文物,我劝您也不要转卖给别人了,贩卖文物是触犯法律的,上交给文物局吧。”

«——【·国宝“归”国·】——»

老汉神情不安地从古玩店出来,一路上细细想着古玩店老板的话。回到家,跟老妇人一五一十地说了,老两口一连几天都惶惶不安。

这天,老汉正准备离家,去文物局上交石“蛇”。没想到,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找上了门,老汉以为是抓自己的,当即吓得面色蜡黄,话也说不出来。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见老汉惊吓过度,连忙说明来意,“老大爷,我们只是来查收文物的,不是抓您的,您别太紧张。”

老汉听如此说,慢慢放松下来,将工作人员连忙请进了屋里,老两口端茶招待,老汉拿出了石“蛇”,双手递给了工作人员,说了发现石“蛇”的经过。文物局的工作人员经过仔细检查后,确定为国宝级文物。随后,便给老汉科普了这条石“蛇”的相关文化知识。

国宝级文物: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

铜带钩是作为古代人用于束腰带的一种挂钩,它既是生活用品,也是装饰用品。

铜带钩的尾部有钉柱,常钉于腰带的一头,钩首弯曲近180度,作为与腰带钩挂处,整体小巧玲珑,中部为钩体。在古代工匠的精良制作中,有圆柱形、禽形、琴面形、竹节形、兽形。钩首常为鸟、兽头形,例如,鸭形、鹰首形。

钩首可描绘精致华美的华彩纹路,也可同时镶嵌绿松石、红宝石等。

带钩在古代深受贵族和文人武士所喜爱,作为挂钩系于腰带之间,古人又称带钩为“犀比”。此物不仅可用青铜铸造,也可用金、银、铁、玉等制成,青铜铸造是最常见的一种。

追本溯源,在良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带钩的造型和运用,兴盛于战国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冶铁技术的兴起,青铜器物逐渐趋于末流。

古之带钩不仅十分实用,同时也是贵族及文人武士身份的象征。

错金银是古代装饰器物的一种高超工艺,也称作金银错,它是利用两种金属所散发的不同光泽,使器物表面花纹交相辉映,达到美化器物的效果。

错金银的一般工艺方法是,首先准备好用于镶嵌的金银丝或金银片,然后在青铜器表面铸出或錾刻出与图案、铭文形状相一致的凹槽,最后嵌入金银丝、片,镶嵌的同时,辅以捶打,使金银丝、片得以牢牢固定在凹槽中,再用蜡石将嵌入的表面打磨光滑。

这样不仅突出了器物上的图案和铭文,同时又达到了美化器物的装饰效果。

此次发现的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是东汉时期,在东都洛阳制造完成的,属于青铜器一类,钩身全长15.7厘米,通体共镶嵌11颗宝石,包括红宝石、蓝宝石和绿松石。

这件带钩青铜器整体呈S形,文物正面分为三部分,首部为鹰首,并非蛇首,鹰眼嵌两颗红宝石,前额嵌一绿松石,鹰羽采用了错金银工艺,用金银丝线错落制成。

钩身看似如“鸟喙神人”,“神人”眼睛部位镶嵌蓝宝石,前额镶嵌水滴状绿松石,双手怀抱鱼首,仿佛舂食。

鱼身亦采用错金银工艺,使金丝交错形成鳞片,体侧嵌入水滴状二银片。此鱼伏"神人"怀中,能活动而不脱出,栩栩如生。鱼尾铸一飞鸟,鸟嘴噙一颗蓝色宝石;飞鸟的双翅与双足向后卷曲成环状。

文物背面中部有一凸起的圆钮,圆钮的表面用银丝错落镶嵌,好似卷云一般,圆钮中心部位镶嵌一红宝石。在圆纽至钩首之间,采用金丝错成铭文八字"丙午神钩,君必高迁"。

带钩尾部饰飞凤,头足错金,凤翅、凤尾和身体部分错银。这件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属于青铜器物,通体错金银,镶嵌宝石,整体造型十分优美,工艺精巧无比,堪称一件十分罕见的珍贵工艺品。

有关带钩手抱鱼的造型,曾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认为:带钩上的这个神人属于形象凶恶者,具有镇邪驱魔的用意。

带钩上的神人就是传说中尧时“四凶”之一的驩头,其原形为鸱鸮,既能避邪,又能避兵;其手抱鱼形,既是驩头的特征,又有趋吉的意义,应为当时武将所佩之物,其铭文也是一段吉语祝辞。

这件宝物铸造完成后,后由汉中央王朝赐予扶余国贵族。

扶余国是濊貊人在我国东北松花江流域,长春一带建立的古代王国,自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建国以来,至494年灭亡,大约六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隶属于中原王朝,是中原王朝统辖下的地方民族政权。

此枚带钩的出土,表明当时汉王朝对边疆地区已经实行了有效管辖。同时,带钩整体造型生动,制作精良,富有动感,装饰华美,又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文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解下,老汉了解了关于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的内涵意义。后来,吉林省文物馆为老汉颁发了荣誉证书以及一面锦旗,以示感谢,以资鼓励。如今,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已成为吉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供世人欣赏和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老农   地窖   锄头   错金   吉林省   铭文   器物   老大爷   神人   吉林   红宝石   毒蛇   老汉   物件   文物   老板   发现   古玩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