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邦固国到篡汉自立,汉朝外戚集团为何会转变为国之蛀蚀?

引言:

外戚政治是古代皇权专政的体现,其中外戚是指皇帝的母亲和妻子所在氏族。

在初期外戚帮助皇帝稳固地位和统治的利益集团,具有封建王朝的集权属性。

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外戚就是兴国安邦的必要因素,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尤其外戚政治在汉朝已经进入了一种空前绝后的特殊政治,一方面它为了专制政治统治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稳固内部的利益共同体。

另一方面,它的力量过于强大,以至于威胁甚至脱离了皇权的掌控,这时候外戚变成了国家的蛀蚀。就如,西汉后期,外戚势力空前绝后的强大,最后导致了西汉的灭亡。

外戚乱朝的真相

西汉时期,外戚乱朝的现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西汉而言,外戚政治从开始发展到成熟时是经历从西汉初,西汉中期,和西汉后期的三个阶段的。

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80年,汉朝经历了从汉⾼祖刘邦的开国时期到汉惠帝、吕后的专权时代,再到汉⽂帝、汉景帝的兴盛时期,外戚政治在其中穿插不断,社会政治形态几番变换。

在这⼀过程中,外戚集团从最初的辅佐刘⽒王朝统治转变为篡汉⾃⽴,甚⾄有不少外戚集团成员因谋反⽽被诛杀。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外戚专权擅政是历史印证过的,但是汉朝的初期,外戚是皇帝最信任的利益集团,皇上凭借外戚打下江山,稳固社稷,消灭敌对势力。《史记·外戚世家》之中有过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

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这时的外戚多是忠⾂猛将,他们擅长于军事和谋略,为国家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比如霍去病,在十八岁的时候被封为剽姚校尉,亲自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

在二十岁时又升任骠骑将军,指挥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消灭匈奴军于祁连山麓。

可称之为国之重器。而另外一名大将卫青,帮助汉武帝对抗匈奴,战功赫赫。可见汉武帝时期外戚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力量。而皇权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威胁并凭此得到加强和巩固。

西汉外戚政治肇端于吕氏外戚,而当时外戚集团还是听命于吕后,也就是服务于皇家的中央集权。给西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司⻢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之中,对于吕泽的评价中有这么一句:

“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可见,吕氏家族在刘邦建立汉朝是有着辅助作用的。

这时代的外戚代表人物都是以保家卫国为己任,而不直接参与治国理政。

而这个时期的外戚如卫青和吕泽都是保家卫国的将领,他们的军事能力服务于皇权,而维护和巩固皇权给他们带来了军事上的宠爱地位和军事统治的权力。

这时候皇权和外戚是唇齿相依,互利互惠的关系,外戚听命于皇权,而皇权依赖于外戚。而这景象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而外戚集团是如何从安邦固国演变成了篡汉⾃⽴的呢?

在汉武帝在位时,世家族势蔓延,外戚沦为皇帝对抗世家⼒量的⼯具,汉武帝在世时外戚是加强皇权的统治的工具,但是久而久之,这些势力在心中逐渐对皇权失去了敬畏之心和忠义之情。

其实外戚擅政是起源于汉武帝。从汉武帝扶植了霍光,西汉外戚政治进入外戚擅政阶段。

在汉朝中期之后外戚当权的祸端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汉武帝死后,外戚没有了钳制,势力逐渐强大,这个时候外戚的权力和皇权处于此消彼长,相互制衡的紧张状态。

外戚们不仅掌握军事大权,同时还参与国家政治。汉朝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

然光不学亡术,闇于⼤理;阴妻邪谋, ,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汉朝的史记对霍光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认为他是忠臣。

霍光受命于危难之际,尽心保护和辅佐年幼的皇帝,同时霍光受命秉政期间粉碎了燕王旦的两次叛乱,出兵反击匈奴,一生忠于汉室,本身功不可没,但是他确实中国历史上外戚擅政的第一人,以他为代表的霍氏集团的行径导致国家羸弱的结果也是不容置疑的。

自霍光开始的西汉政局基本上处于外戚的控制下,不仅操控皇帝的废立,而且,独揽朝政。

比如废昌邑王的事件里,表面上看似是霍光与群臣共同谋议,但实际上群臣都在霍光的控制下,众人敢怒而不敢言。

之后还擅自立了卫太子之孙刘病已为皇帝,一来是年纪尚幼,二来长在民间,无亲无故,比较好控制。朝政都被霍光把持,汉昭帝在位十四年都未曾亲政。可见外戚对权力的掌控多么可怕。

霍光以后,皇帝对朝政的控制疲软,国内⻔阀⼠族的⼒量经过⼀段时间的恢复,逐渐强⼤,也导致最后的王氏外戚集团的崛起,掀起了当时外戚擅政的高潮。

史料记载王氏家族“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他们操纵朝纲,架空中央集权。

《汉书·王莽传》记载,“平帝疾,莽作策,请命于泰畤,戴壁秉圭,愿以身代。藏策金滕,置于前殿,敕诸公勿敢言。

十二月平帝崩,大赦天下。”王莽孝元王皇后兄子、孝平王皇后父。孝成绥和元年任职黄门郎,后任职大司马。

传言平帝是病死的,但是后来学者分析平帝很可能被王莽下毒害死的。

之后王莽扶持一个年仅两岁的孩子上位,不仅是藐视皇权而且建立自己的专政,此后朝政全由王氏外戚把持,“方今同姓疏远,母党专政,禄去公室,权在外家”。

全朝都在王莽的掌控之下。至公元九年,王莽废孺子婴,代汉立新,西汉灭亡。

到了东汉,刘秀吸取了西汉灭亡的教训,利用背后的豪族势力彻底消灭了外戚的权力和影响力,导致东汉初期并没出现西汉的外戚揽权的情况。

但是和帝以降朝廷大权又多掌握在豪族手中。外戚政治被豪族政治取代,不过豪族政治只是外戚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最终东汉也没有逃离由此灭亡的命运。

外戚擅政之时,都在集结自己的势力,文臣武将逐渐合流,有权势的武将也开始参与政治方面的事务,加之又有兵权,所以权力和地位都非常大。

在朝政上,任人唯亲,滥用官员。这些官员可以通过考试而直接晋升,因此混乱的选官制度是外戚入仕的阶梯。

外戚利用选官制度的弊端广揽宾客,扩充势力,排斥异己,从而令选官制度更加混乱,举亲不举贤,使得官吏整体素质下降,国家的大小事务都被外戚把持,朝廷上下人人自危,不敢得罪外戚的势力。朝廷内部腐朽黑暗,国家混乱不堪。

外戚和皇族关系的转变

一开始国家有外敌当先,对于外戚来说更多的军事集团,是为了开疆拓土,抵御外敌,将外戚作为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体。

而当无外敌时,世家士族不断强盛时候,皇权就受到了威胁,为了对抗逐渐强⼤的世家,皇帝不得不倚重于外戚,其中外戚本身也是世家⻔阀的⼀部分,⾃然会为了自己的家族和自身的荣誉谋私利。

另外史书对于外戚的评价也是站在了皇权的角度上,皇帝对抗朝⾂的时候,外戚就只成了皇帝利用的⼿段,将自己不能直接说的推给外戚来承担。

这是君臣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的手段,如同“红颜祸⽔”把国破家亡的责任推卸给⼥⼈⼀样。

皇帝和那些世家⼤阀们为了彼此的利益搅乱了天下,⼜不想担责任,只好将外戚和宦官推出来堵天下悠悠众⼝,因此外戚久而久之也对皇室没什么信任感和忠诚度可⾔。

当皇权衰弱时,外戚集团就从军事集团向着政治集团发展,而在高峰时期,王氏外戚就同时掌握着兵权和朝政,外戚的权力大于皇权,国家完全沦落到王氏外戚的手里。

外戚和皇权的博弈

在汉武帝时期,外戚只是作为维护和巩固皇权的棋子。势力强盛就会被皇权铲除和消灭。虽然他扶持了霍光,但是能对外戚的势力做有效地控制,必要时候就会用其他的外戚势力来消灭对皇权的威胁。

当时汉武帝在位时期,受到了窦太后的掣肘无法大展拳脚,因此也在谋划如何消灭窦太后所在的外戚势力的影响。

所以借着窦太后的死,内部混乱缺少精神领导支柱之时,他便重新启用了田蚡,架空窦婴的职权,后又利用窦婴和田蚡之间的矛盾处死了窦婴,逐步地将窦氏的残余力量彻底清除。

由于汉武帝重用了卫子夫的哥哥卫青,壮大了卫氏家族,汉武帝也采取了和处理窦氏集团一样的政策,在卫青战功累累,风头一时无两之时,汉武帝又去扶植了另一将领霍去病,“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将霍去病置大司马之位。

帝王深知将士不能独揽权力,士族强权会导致向着不利于皇权的一方倾斜,令卫青霍去病同为大司马,因此让他们相互牵制,鹬蚌相争,将注意力就都放在彼此身上。

也就对皇权减少了威胁,而汉武帝也深知外戚政治抬头,迟早会酿成大祸,所以在卫青死后,借他人之手,以巫蛊之术的罪名,将卫氏诛杀殆尽。

就这样,汉武帝利用士族间的争斗逐渐消除了外戚对皇权的威胁,外戚势力始终被皇权压制。

结语:

总而言之,西汉的外戚专权的政治开始是为皇权服务的,是皇权专制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但是后来逐渐失控。

起初皇权和外戚势力是相辅相成,荣辱与共的关系,但是皇权利用外戚辅政,加强自己的皇权统治,随着外戚不断从军事势力向着政治势力转化,皇权就受到了威胁,这时候两者的权力此消彼长,相生相克。

但这种矛盾远远不能抵消他们之间的统一性,外戚势力的盛衰掌握在皇帝手里,皇帝直接决定着他们的生死。

但是当皇帝无法掌控外戚的力量或者过分依赖外戚就会导致皇权被架空,国家被颠覆或者灭亡的命运。


参考文献:

1.《汉书》

2《后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外戚   汉朝   王莽   集团   皇权   汉武帝   西汉   自立   势力   皇帝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