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最强干旱,超50度高温出现!地球咋了?科学家:宜居或将重塑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众所周知,人虽然是碳基生物但体内的含水量高达百分之六十,水的确是人类的生命源泉,一个人缺水三天就会死亡并非空话。

从全球来看,人类是对淡水资源是非常缺乏的,但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的水资源还是较为充足的。一个地区缺不缺水,可以从很多生活细节看出来。

例如各地对水的收费标准的差异,人们日常洗澡的次数,在北方地区天天洗澡的人很少见,但在南方地区尤其是东南方的人基本天天冲凉。

全国谷物粮食种植的种类也能看出各地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并非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是这么好运的,非洲就是极度缺水的典型。

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一些非洲地区的人一辈子只洗三次澡,分别是出生、结婚和死亡的时候,对应人生的三件大事。

或许事实上并没有如此夸张,却有这样的传统,管中窥豹,非洲对水资源的极度需求可见一斑。世界人民虽共住一个地球村,但生活过得千姿百态。

无论我们所在的地区是否缺水,珍惜节约水资源都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带有节约用水意识的细节不仅能减少水费,也是在为地球的发展做贡献。

虽微不足道,但若有万千星辰凝聚其中,就是一道璀璨耀眼的银河。

在古代,缺水就意味着干旱,干旱就会带来粮食颗粒无收,接下来就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百姓饥饿而死十室九空。

不仅造成人口的锐减也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甚至还能影响政权的更迭,细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中不乏有干旱的身影。

全球干旱事件频出,我国自古以来就饱受干旱折磨。尚不论古代,就说从二十世纪算起的重大干旱事件不下五次。

例如1920年的北方大旱,受灾人数达两千万,死亡人数有五十万之多。再如1928-1929年的陕西大旱,死亡人数竟有二百五十万之众,人吃人的惨状离我们并不遥远。

且不说近代中国的人民本就生活极为艰苦,在旱灾饥饿战争倾轧下早已是人间炼狱,至今也不过一百年,遑论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口减少数量已逾千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人们也感觉每年夏季的酷热一年比一年难耐,六七月份许多地区已经出现四十度甚至五十度超高温现象,不少人在高温的烘烤下丧命。

高温带来的干旱也越来越多,我国许多高温省份如河北、江西都启动了紧急干旱防御响应。202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经过预测至少达到中等级,这意味着高温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那么人类能不能搬家或者把地球重塑呢?

在很多年前我们就已经听过不少关于正在寻找新的适合人类生活的星球了,尤其是火星有不少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

但是火星上也有很多“硬伤”,例如温度过低、缺少臭氧层的保护、大气中的水含量很少等。所以火星目前来说仍然无法移居。

当然也存在可以改造成新的地球的可能,不过就现在人类的科技而言实在是难如上青天,任重道远啊!

而且移居也不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情,一个人搬家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更何况是全人类的搬迁呢?

一颗星球往往结构复杂,各个国家的地理面积要如何重新分配,该占有多少资源比例,这些问题像乱麻一般萦绕在人类头上。

既然搬家对人类来说还遥不可及,那把地球重塑会不会更简单呢?

就现在的科技手段来看,人类的干预对地球的重塑作用微乎其微。太阳的变化和地球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大家都知道太阳是有寿命的,那么也就意味着地球的生命也是有限的。

重塑地球的时间至少要以亿为单位,现在的大家是看不到了。相信大家都对美国的一个实验有所耳闻——生物圈2号实验。

美国意图在沙漠建造一个小型地球来探寻人类未来移居到沙漠的可能性,遗憾却又在意料之中的是实验以失败告终。

主要原因还是氧气无法循环的问题,这个完整的模拟全球的生态系统历时两年全面崩溃。

失败的实验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最直观的一点是告诉人类想要完全凭借科技建造一个新的地球基本不可能,这也为正在破坏地球的人类敲响警钟。

若再不及时作出地球各种生态问题的应对方案并实施,人类只能毁灭在自己手里。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厄尔尼诺   干旱   北方地区   地球   火星   铁粉   大旱   非洲   美国   水资源   科学家   高温   最强   多年   人类   我国   地区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