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他设计陷害贺龙,周总理为什么放过了他?

周总理和贺龙元帅是非常亲密的朋友,在60年代,贺龙遭到了诬陷,他和全家人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确保贺龙一家的安全,周总理安排他们先暂时居住在钓鱼台。但很快,这个安排被人发现了,贺龙一家再次面临骚扰。周总理只好多次给他们安排搬家,最终搬到了西花厅。可是,即使在那里,他们依然不安全,一些闹事的人整天聚集在围墙外,高喊着要打倒贺龙。

周总理十分担心,而贺龙更加担心自己会给周总理惹上麻烦,这让他更加不安。

为了保护贺龙一家,周总理决定找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让他们生活,然而,没想到这次分别竟成了贺龙和周总理的永别。

贺龙离开后,身体也日渐衰弱,到了1969年,他的身体终于无法承受,离世时仍背负着冤屈之罪。

贺龙是一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他本应该有一个不同的结局。因此,这成为了周总理心中永恒的遗憾,他决心要为他的老朋友洗清冤屈,揪出幕后的真凶。

在那个时期,贺龙案件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名叫李仲公,正是他写了一封所谓的“求降信”,导致贺龙成为众矢之的。

李仲公出生在贵州一个秀才家庭,年幼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18岁时,他前往北京深造,与李大钊先生结识。他们曾一起创办过《北京法政学报》,在学界引起了轰动。尽管以文采著称,李仲公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简单的文人,他怀抱着更大的政治抱负。自从来到北京,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工作中。

1918年,军阀王文华在贵州兴起了革新运动,李仲公成为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王文华瓦解后,他立刻转投国民党,成为何应钦的秘书,不久之后将他推荐给了蒋介石。蒋介石也对李仲公的能力非常看重。

在蒋介石的大力提携下,他一路平步青云。1927年,蒋介石对贺龙产生了关注。贺龙以其勇猛的战斗风格而闻名,早已是当地一位备受瞩目的将军,因此蒋介石一直希望能够将贺龙纳入自己的麾下。

贺龙一直对蒋介石抱有不满,绝不愿与蒋介石合作。蒋介石想到了李仲公。他认为,凭借李仲公的口才和能力,或许可以打动贺龙。于是,他将劝降贺龙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李仲公。

为了完成任务,李仲公决定采取温水煮青蛙的策略。他花了很多心思和金钱,不断请贺龙吃饭、送礼物,想方设法接近他。

贺龙对于这些花样早已见怪不怪,自然不会上李仲公的当。过了一段时间,李仲公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便坦言自己是应蒋介石的命令前来劝降贺龙的。贺龙看到对方已经摊牌,便命令手下将李仲公扣住。贺龙斟酌再三,最终决定将李仲公送回给唐生智,让国民党自行处理他。这次,李仲公面子大丢,在心中自然充满了恼恨。蒋介石也感到愤怒不平,于是后来又派了许多人去劝降贺龙,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这是贺龙和李仲公首次相遇的时刻。不久之后,两人分道扬镳,一个成为前线指挥,另一个则一直留在国民党任职。因此,他们很少有机会见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国民党的失败,蒋介石匆忙逃往台湾,而李仲公没有获得去台湾的船票,留在了贵州。

尽管他过去为国民党做了很多工作,但他本质上是一个文职人员,并没有犯下不可原谅的罪行。因此,新中国对他非常宽容。1950年,中央决定安排一批民主人士就业,李仲公听到消息后,他认为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在新中国获得高官职位。

恰好贵州省缺少一位省人民政府主席,他竟然厚着脸皮找到周总理,声称自己是贵州本地人,熟悉当地的事务,愿意为人民做实事。面对李仲公的请求,周总理只能委婉地拒绝。但李仲公听到自己无法成为高级官员的消息后,内心焦急,竟然和周总理纠缠不休,多次打扰周总理。直到有一天,李仲公再次前来缠扰,周总理突然想起自己曾从贺龙那里听说过李仲公这个名字。

为了弄清楚真相,周总理特意找来贺龙,想看看李仲公的反应。没想到李仲公一见到贺龙,神色立即变得不对劲。他曾亲自劝降贺龙,对贺龙的性格略有了解。周总理当时指着李仲公,问贺龙是否认识他。贺龙瞥了一眼李仲公,笑着对周总理说:“认识呀,我们是老朋友了。”

随后,贺龙半开玩笑地问李仲公:“李先生,在武汉的那年,我将你送到唐生智那里,后来你怎么就走了呢?”李仲公心怀鬼胎,听到贺龙的话更加惊出一身冷汗。他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即将被揭露,于是灰溜溜地离开了。

后来,李仲公被任命为国务院办公室的参事一职,这个职位比他原先预期的要低很多。李仲公认为这是贺龙故意借机报复他,因此,李仲公也要对贺龙进行一番报复。然而,作为一名开国元帅,贺龙是不容易动手的。直到进入60年代,贺龙开始面临舆论压力,一群人开始要揭发贺龙的一些事情。听闻这消息,李仲公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了。他立刻向党中央提交了一封检举信,声称自己要揭发贺龙早年的投降行为。虽然这完全是毫无根据的指控,但李仲公竟然说自己曾经看到过贺龙写给蒋介石的求降信件。

据李仲公所说,这封求降信是发生在1927年,是贺龙背叛共产党和国家的证据。一旦这个事情被揭发出来,社会上立刻风言风语纷纷而起,各种说法都有。李仲公甚至提交了一份1000多字的书面材料,显然是事先准备好的,他一定要将贺龙逼入绝境。到了1948年,他的妻子担心这两封信会引起麻烦,私下决定将信件烧掉了。对那些本就想陷害贺龙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因此,很快就有人找到李仲公,暗示他务必找出那两封信件。李仲公听到这个消息,更加兴奋。他决定推翻自己之前的证词,声称那两封信并没有被烧掉,而是仍然隐藏在他家中。不过,想要找到这些信件需要时间。

调查组同意给予李仲公充足时间,以便他能够找到证据。实际上,李仲公只是为了争取时间,以便伪造信件。他特地找来了几十年前的信纸,并刻意模仿贺龙的笔迹和口气,伪造了两封致命的信件,交给中央。

这两封信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都开始怀疑,难道这是真的由贺龙写的吗?

无论如何,周总理坚决不相信,因此他将这两封信交给调查组,要求他们进行书法鉴定,确保罪行只会在确认贺龙写信之后才能定罪。否则,这只会成为一场栽赃陷害。

然而,当时周总理一个人的意见并不能左右事态的发展。更糟糕的是,当时的鉴定技术相当落后,书法鉴定只能通过肉眼比对,而且信纸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了。

结果,人们开始觉得事情无法推翻,纷纷呼吁对贺龙判刑。因此,周总理只能多次安排贺龙搬家,以避开外界的风波。可惜,最终贺龙仍然含恨而终。

后来,周总理得知了贺龙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他再次下令,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查明当年的真相。到了1978年,在一次又一次的调查中,涌现出了许多指向李仲公陷害贺龙的证据。

李仲公的内心防线几乎崩溃,最终他承认了自己为了私利诬陷贺龙的事实。真相终于大白,周总理也终于能够对逝去的贺龙做出交代。

可惜,贺龙不能亲眼看到真凶受到法律制裁。

中央领导深刻意识到,对待李仲公的处置将引起社会的广泛震动,并可能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中央决定采取宽大的处理措施对待李仲公。 这一决定引发了一些争议和不满,有人认为应当对李仲公严厉惩罚,以彰显正义。

然而,中央的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全局考量的产物。从政治角度来看,宽大处理李仲公有助于减少内部矛盾,避免加深分裂和仇恨;在人道主义层面上,对年迈的李仲公实施严厉刑罚并不符合道义。

因此,最终李仲公没有受到过重的惩罚,这也可以视为对他过去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的一种尊重和妥善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调查组   冤屈   真凶   贵州   台湾   信纸   蒋介石   国民党   信件   证据   鉴定   真相   中央   消息   时间   贺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