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的26年:以才德治中华,以才德服天下!

#暑期创作大赛#

新中国尚未成立,已经有了最理想的总理人选

1949年7、8月间,斯大林在会见访苏的中共代表团时说:“中国革命很快就会取得胜利,那时你们就将成立新的共和国,组织中央政府。不过这方面也不会遇到什么困难,因为你们有周恩来这样一位现成的总理。这个世界上可能再也找不到比他更理想的总理了!”

早在这一年的2月,秘密访问西柏坡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在和周恩来谈话后感慨地说:“你们成立中央政府时不愁没有领导人,周恩来是当总理最合适的人选。你们有这样一个最佳总理人选真幸运!”

可见,他们对周恩来将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的总理,都有相同的看法。

周恩来担任总理职务26年后,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评价说:“周恩来是一位巨人,他不仅在中国舞台,而且在世界舞台上也是这样。26年多来,他一直没有间断地担任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的总理,光是这一点就足以使一个人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毛主席和人民信赖周总理

其实,最了解、最信赖周恩来的莫过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了。

早在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在酝酿考虑未来中央政府的组成人员。他在13日的会议总结讲话中说:“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民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

不久,毛泽东又说:“赞成恩来的意见,对做过贡献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应该在政府里安排适当职务”,“恩来同志是我们国家政务院总理这样的人才。”

自从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后,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连续任命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一直到1976年1月8日他逝世。

在这26年里,周恩来一心为人民总理国家政府事务,夜以继日地工作,耗尽了所有的心血。他真正做到了以才德治中华、以才德服天下!

中国各族人民发自内心地称他是“人民的好总理”,甚至不再称呼他的名字,只称“总理”或“周总理”。(注:为了行文方便,作者在文中直呼周总理之名,但作者对周总理万分崇敬!)

可以看出,周恩来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该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开国总理这个家有多难当?

周恩来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首任总理和终身总理,担负着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繁重任务。与革命战争年代的任务相比较而言,这个任务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对此周恩来的认识是清醒的,他曾在和一位外国友人的谈话中比较了建国前后的工作。

他说,在建国之前,“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革命青年,还是比较容易的,我们要做的所有的事就是争取胜利。但取得胜利后,问题就多了,作为管理一个大而复杂的国家的领袖,面临的问题就更多了,这是非常困难的。”

这些困难主要包括:

第一,中国的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要在这么广大的范围内照顾好各个地区、各个方面的关系,做好领导和管理工作,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中国的人口众多,1940年就有4.5亿人,到周恩来去世时,达到8亿人。要把8亿人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安排好、解决好,是很不容易的。

第三,中国的底子薄,经济落后,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烂摊子,给新中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困难。

但是,站了起来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们有着坚强的决心和能力。周恩来作为“管理一个大而复杂的国家”的总理,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总揽全局的卓越能力和严谨细致的行政管理才干,运筹帷幄,扎实工作,对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对全国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周总是人民的好总理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就阐述了必须正确解决六大关系,即城乡关系,内外关系、工商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上下关系,指出解决好这些关系,才能有全局观念,才能掌握重心。

特别是他对于解决8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精心运筹,操尽了心。实践证明,周恩来是我们这个8亿人口大国的好总理。

全国胜利初期,由国家包下来负担的军队人数,包括被我们俘虏或改编的国民党军队,最高峰时达到550万人,全国的公职人员350万人,文武加起来有900万人靠吃公家饭,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周恩来却乐观地说:“我把这种负担叫做胜利负担”,“这是胜利的负担,是推不开的”。

解决这些人吃饭问题的办法,就是发展生产,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着吃,而“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

由于采取了文武两部分人“全部包下来”的正确政策,从而减少了取得胜利的阻力,保证了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

周恩来对我国人口众多这种情况的认识是辩证的,清醒地看到人有两只手,是生产者,但又有一张口,是消费者。

由于人口多耕地少,农业生产水平很低,1952年底的全国人均占有粮食数,只有288公斤。所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消费特别是解决吃饭问题相当困难。

1965年周恩来指出:“人民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人口众多,这有它的好处。但是人口众多也有一个困难,人多消费需要的量就大口衣食住行,首先是食。”尤其在城市,“如果没有粮食,城市人民就不能生活下去”。所以,周恩来把粮食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他用相当大的精力抓粮食计划和调度。从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他关于粮食问题的谈话就有115次之多,有时一个星期研究几次粮食问题。

当时的粮食部负责人说:向周总理汇报粮食情况,别人打算盘,“他自己用笔算,算了一省又一省,算了一项又一项,库存多少?每月销售多少?夏粮下来能增加多少?可调出多少?粮食存放在哪里?运输是否方便了等等。我们的总理,实际上是粮食调度的总指挥。”

为了缓解粮食的紧张局面,他从全局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权衡利弊,冒着风险,毅然决定每年进口500万吨粮食(1961年一1965年),并且进口了1200多辆汽车,交给粮食部门使用。这个重大措施对全国的粮食调剂和调度,对全国人民渡过难关,起了重大的作用。

周恩来还提出,对煤矿工人每月补助2斤白酒,对从事高空、高温、井下、水下等重体力劳动的给予粮食补助;对高级知识分子和17级以上干部补助少量肉蛋和黄豆,真是细致周到、体贴人微。

而他自己则和毛主席一样,在三年困难时期不吃肉、不吃蛋、不吃过油食品,和全国人民共患难。

不仅如此,他采纳陈云的意见,经毛主席同意,采取了一些解决粮食供应的重大措施。

例如,1953年底即发布了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在粮食紧张的情况下,保证了粮食工作的计划性。

1956年,他根据我国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共1000多万人的情况,富有远见地号召“要提倡节育”、“提倡晚婚”,以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另外,国家在1961、1962两年,动员2000多万城镇人口回乡生产,以减轻城镇粮食和副食品供应为困难。

对这件大事,毛泽东感慨地说:“我们的人民好啊!几千万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周恩来也说:“这个事情是领导的决心,也是全民的决心”,“这如同一个中等国家搬家,史无前例,世界上也没有过,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这件事,在中国没有哪个政权办得到,只有无产阶级政权才有这个魄力,才有这样的群众基础。”

连续担任总理26年,全世界罕见

周恩来担任8亿人口大国的总理长达26年,而且一直没有间断过,这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

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我们不搞西方国家“三权分立”、“轮流执政”那一套,更重要的是,党和人民认为,周恩来是担任总理的最合适的人选。

第一,周恩来在全国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这种威望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中自然形成的,具有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自觉地选择周恩来、衷心地拥护周恩来。1976年清明节亿万人民发自内心地悼念他,就是这种选择和拥护的铁证。

第二,周恩来表现了卓越的治国才能和高超的行政管理艺术,他紧紧依靠集体的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对国家内政、外交,对领导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学、文化、民族、宗教、知识分子、统一战线等各方面的工作功绩卓著。

第三,周恩来具有甘当助手、自觉做人民公仆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辞劳苦地为人民奉献一切。所以,他德服天下,人民充分信任他,自觉服从他,尊重他的领导而又没感觉他是在领导。

周恩来连续不断地担任政府总理26年,真正做到了以才德治中华、以才德服天下!这是中国人民的大幸、中华民族的大幸,我们应当铭记周总理的大功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   德治   中央政府   中华   新中国   中国   人选   总理   粮食   负担   人口   困难   领导   关系   国家   工作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