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感慨:有两件事没有完成,恐怕要交给下一代

1976年4月30日,躺在病榻上的毛主席不禁跟身边人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历程。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盖棺论定。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论定了吧?”

当时在场的华国锋、王洪文、汪东兴等人都沉默不语,毕竟,老人家如此聊起身后事,还是十分令人伤感的。

“我这一生就办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打败蒋介石,抗战胜利,把日寇赶回老家,对这件事有异议的人不多,即便有也只是想要我及早把台湾收回罢了!另一件事,你们也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对此,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当时的毛主席,对于自己亲手为两件事收尾已经倍感力不从心,源于此,那一天他的感慨更像是临终托付。

“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得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为了祖国统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毛主席穷尽一生的确做到了殚精竭虑,看似他要将两笔遗产交给下一代,实则已经为后人铺好了路,笔者此言,诸多史实可以作证。

先来看祖国统一问题,也就是台湾问题的解决。

1949年6月14日,毛主席在中央军委发给三野粟裕将军的电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解放台湾问题,极为严肃地要求粟裕主持攻台作战,还明确地提出希望能在年底占领台湾。

虽说毛主席的指示可谓时间紧、任务重,粟裕将军还是竭尽全力做着调研及部署,可惜的是,还没等解放军做好攻打台湾的准备,朝鲜战争就爆发了。

朝鲜战争结束后,国内、国际局势再度发生剧烈变化,以毛主席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只能调整对台战略方针政策,由“武力解决”逐渐转变为“和平解放”。

虽说两岸在后续的时代发展中走上不同的道路,还逐渐产生差距,可党中央领导人还是将台湾问题成功划定在一个公认的范围内,便是“一个中国”原则。

源于此,党中央面对国际始终坚持一项声明。

“台湾问题只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新中国不容许外国势力干涉!”

当这一声明得到国际认可后,也就意味着新中国对于台湾问题的处理有着绝对主导权,至于未来采取何种办法,毛主席带领党中央领导人已经将核心问题解决掉了。

再来看文化大革命问题,也就是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探索。

在这件事上,很多后人都认定毛主席的失误极大,可在笔者看来,这一场动荡恰恰历练了中国政坛的新兴力量,就在毛主席临终之际,他已经完成结束文革的伏笔。

其一便是认定华国锋为接班人。

开篇提到毛主席如此感慨的情景,恰恰发生在交权华国锋之后,要说资历尚浅的华国锋并不是接班人的最佳人选,可毛主席的高明之处便在于此。

为何这样说呢?华国锋作为政坛新贵,与“四人帮”并未结怨甚深,还能团结元老派,再加上他四平八稳的处事风格,最能助力党中央在毛主席逝世后平稳过渡。

除此之外,反复暗示叶剑英协助华国锋,恰恰是毛主席决意铲除“四人帮”的心意表现,只不过,他最担心的便是江青一伙人,所谓“腥风血雨”的深意便在于此。

好在,“四人帮”被粉碎后,党中央极快地稳定住了其在上海的党羽,也成功制止了一场极有可能爆发的流血事件。

其二便是对邓小平做出“保留党籍,以观后效”的决议。

这一次是邓小平毕生遭受的最后一次被打倒,看似毛主席对他极为不满,可“保留党籍”这个决定,恰恰说明毛主席已经将新中国的未来寄托在他身上。

撤销职务,实则是对他的一种保护,待到华国锋、叶剑英成功力挽狂澜,邓小平必定会扛起大旗,带领中国走向新的未来。

事实证明,无论是在台湾问题上的铺垫还是文革最后的部署,毛主席对新中国未来都有着清晰的认知,在他逝世后,台湾问题依旧在平稳解决中,而邓小平也的确带领中国走向全新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中央军委   文化大革命   党中央   党籍   台湾问题   政坛   台湾   临终   接班人   动荡   文革   新中国   晚年   中国   后人   感慨   未来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