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银行出钱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释放了什么投资信号?

文/金立成

(本文1700字左右,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这是“立成说投资”第538篇原创文章)

近期,笔者观测到几则有意思的财经新闻,主要是讲一些国有大银行斥巨资给地方融资平台续命,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比如“中国银行未来5年内将对河南省提供1万亿元意向性金融支持”,“建设银行3年内将为河北省提供总量不少于2万亿元的意向性金融支持”,一出手就动辄万亿资金,真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实际上,若单看这些内容,并不能算是什么新闻,但问题的核心在于融资的地方平台的前几年不用付银行利息,而且还可以暂时不用还本金,而且这笔贷款的时间是超长期的,并非短期债务。

投资者要知道地方“GOV”一般是不具备融资贷款的资格的,银行出钱贷款的对象一般都是大型地方融资平台,以城投公司居多。这些公司主要的投资对象是基建,与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除了直接向银行借款外,这些城投公司也会在二级市场发行“标准债”和“私募债”,债券的购买者基本上都是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和一些有实力的个体投资者,其中银行就是主要的投资者之一。

很明显,由于近几年房地产行情不景气,地方城投公司又不具备明显的“造血能力”,入不敷出,现金流吃紧,捉襟见肘。一些财政收入吃紧的省份,还债压力剧增,如果没有实力雄厚的大银行来支持缓解债务压力,很可能就会爆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是管理层绝对不能容忍的底线。

管理层曾多次公开强调称:对于地方债务问题,谁家的孩子谁抱,中央不会出手相救。实际上,中央和地方毕竟是一家人,若真出了问题,肯定不会完全置之不理的。何况金融风险无小事,一旦出问题,就很可能会引起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地方债务之所以压力重重,根源就在于土地财政出问题。土地财政又与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度密切相关。地方债务问题,与城投公司卖地收入紧密相连,房地产行业萎靡不振后,土地价格下跌,流动性下降,直接恶化了地方财政收入。目前这种情况在短期内无解,只有从土地财政逐渐变成税收财政后,才会有好转的可能。

目前这些大型国有银行斥巨资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是不得已而为之。银行,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被房地产行业绑架了,至少在现阶段的情况是如此。因此,在不改变土地财政的逻辑下,只要房地产行业不景气持续下去,银行业想要全面好转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看到这里,相信有很多投资者已经明白了,二级市场为什么会给银行业如此低的估值水平的原因了。银行的商业模式是通过高财务杠杆来赚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在宏观经济上行周期,杠杆是放大利润和收益的利器;反之,在宏观经济下行周期,杠杆又在反过来大面积吞噬利润。

以上信息释放了什么样的投资信号呢?以下为笔者的独家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

(1)城投债在短期内仍然具有一定的“刚兑”属性,至少目前看不到全面系统性的“暴雷”倾向。不过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有些地方的城投债已经岌岌可危了,投资者千万不要等闲视之。购买经济发达省份的城投债,其安全性相对较高,不过在投资之前,一定要谨慎小心,去咨询身边独立而专业的投资顾问。

(2)大型商业银行大笔让利,出钱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这对银行业绩的成长性和风控提出了新的挑战。毕竟,银行不能、也不应该是最后的接盘侠,只能充当暂时维稳的“接盘侠”,至于谁会是最后的接盘侠呢,在这里不能说得太透,读者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行脑补。

(3)若房地产行业景气度无法提升,地方土地财政依赖路径无法缓解和改变,那么银行业的整体估值水平很难大面积好转,而且不少银行大概率还会继续保持股东融资扩张属性,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生性生长。

(4)当前有一些银行股可视为一种“高利率的债券”,毕竟股息率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这并不是所有的银行股都能享受的待遇,因为纯债券是没有持续融资性需求的,而银行股仍然是股票,有些股票难免还会持续增发融资。投资者在看好它的“高利率分红”时,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它还可能要让你掏本金来支持再融资的需求,摊薄投资者的未来收益。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不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是底线,更是不能触及的高压线!有道是,内债并不是债,其实只是一种税!投资者不能总是沉浸于“岁月静好”的喜悦中,有时候还要静下来想一想“到底谁在负重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债务   银行   地方   杠杆   房地产行业   融资   金融风险   投资者   信号   财政   土地   风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