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泰山只有六位皇帝封禅?怪只怪第六位档次太低,后人不屑效仿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说起古往今来中华大地上的第一圣地,甭管是历史爱好者还是修仙迷,都会不约而同的说出同一个地方: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一首《望岳》,寥寥十字便将泰山的高大巍峨描写了出来,可见泰山的雄伟磅礴。

但泰山的特殊不仅仅是来自于它的高大雄伟,还源于它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的文化象征。

(泰山)

传说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都在泰山举行过祭天仪式,将这里视作联通上苍神明的圣地。而后世的古人更是认为:泰山安,四海皆安。

到了秦王朝,千古一帝王秦始皇东巡至此,在这里举行了“受命于天”的封禅大典,从此开辟了历代皇帝封禅泰山的先河,真正让泰山成为了代表国家统一、天授皇权的圣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历史底蕴深厚、政治地位极高的圣地,却在仅仅历经六帝封禅之后,便再也没有举行过任何一场正式的封禅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秦始皇 泰山封禅)

一、贤德明君的打卡点

虽说只要是个皇帝,都会声称自己的地位是天命所归、名正言顺,但作为史官笔下重点记录的主角,皇帝的形象可不是自己说了算,只有他做的事,才能证明自己有没有资格被万世称颂。

而有了秦始皇的身先表率,在泰山封禅更是成为了明君的专属仪式,虽说始皇嬴政的儿子秦二世也“跟风”在泰山举行了封禅,但这一点不影响后世的人们如此认为。

(秦始皇泰山封禅)

正因如此,秦朝之后,那些登基的帝王们都比较有自觉性,有大功绩、大成就的可以大大方方前往泰山进行封禅,例如来了五次的汉武帝刘彻

而没什么作为的,顶多就是去泰山上祭下天,刻点字,表示自己当过皇帝,来过泰山,例如汉安帝刘祜。

就是在这个默认的规则下,泰山前后成为了各代杰出皇帝的打卡点,他们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帝、唐高宗以及唐玄宗。

前面三位的功绩自不必多说,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对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统一文字与货币,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开疆拓土,主张修筑了万里长城,之后修筑灵渠,成功沟通长江、珠江水系。

(秦始皇)

以上功绩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简直是开百世之先河,观后世无来者。

而汉武帝、汉光帝同样功绩辉煌,都是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治国有方的明君。

剩下最有争议的应该是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这两位了。

(唐高宗李治)

不少人受影视剧和一些历史杂谈的影响,认为李治是个昏君,没什么太大的建树,李隆基更是因为一个杨贵妃和晚唐的安史之乱被批得一无是处。

但是真实的历史上,被武则天抢尽风头的李治并非一个无能之辈,相反的,他在位期间,早年擅用贤臣治国,见识卓越,在他持政期间的唐朝,被人称赞“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除“文治”之外,唐高宗李治在“武功”方面也算是颇有建树,他先后西灭突厥(657年),东征百济(660年)、高句丽(668年),数战数胜,一度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

(唐高宗李治 画像)

这样的成绩,若是放到清朝时期,怎么都要被吹上天,只可惜李治生在那个万国来朝的唐朝盛世,还有自己那功盖千秋的亲爹李世民在前,这一对比之下,自然就显得不那么耀眼了。但实打实的说,他去泰山封禅,也是有那个底气和资本的。

至于唐朝最富争议的皇帝李隆基,除开晚年的各种骚操作,青壮年时期的他还是很有手段和雄心的,不仅一手“唐隆政变”颇得李世民“真传”,上位之后的各项政策更是将气数将尽的唐朝推向了极胜,也即后世称颂不已的“开元盛世”。

就凭这一点,李隆基也当得起泰山封禅之举。

(万国来朝)

所以说,这先后五位在泰山封禅的皇帝都不是什么小角色,个个要政绩有政绩,要财力有财力,站在泰山之巅向上苍表露功绩时完全可以做到豪情万丈、自信满满,天下的百姓也都心悦诚服,对劳民伤财的封禅仪式没什么抱怨。

然而,事情坏就坏在了第六位封禅者。

如果说前面五位是实至名归、顺应大势的话,第六位泰山封禅的皇帝就是徒有虚名、反其道而行之,凭借一己之力将历史底蕴悠久的封禅仪式变成了笑话,让千年的圣地泰山彻底跌下了神坛。

而这个被后世无数人唾弃和不耻的皇帝,便是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 画像)

二、宋真宗: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关于宋真宗在泰山封禅这件事,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个笑话:要不是宋真宗上泰山整了这个封禅的活,现在的泰山上估计全是乾隆盖的章。

这简简单单一句话,直接把宋真宗赵恒封禅这件事的影响通俗易懂的表达出来了。

所以,宋真宗到底是干了什么,才会让乾隆这样的旅游“打卡狂人”都不屑再去泰山了呢?

说起来,宋真宗受的这些嫌弃和嘲笑还真是一点都不冤。作为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即位之初也算是颇有成就,先是大力整顿贪官污吏,然后又大抓经济发展,将北宋的经济搞到了世界前列,史称“咸平之治”

(咸平之治下的繁荣景象)

按照这个剧本,再参考前面的唐高宗、唐玄宗等人,正常情况下宋真宗接下来就该开疆拓土,大搞“武功了”。

然而这是宋朝,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一个空有经济却不断被金辽轮换着欺负的朝代,一个奸臣当道、英雄冤死的朝代。

所以理所应当的,宋真宗拉垮就是拉垮在了抗击外敌这上面,即使他在这方面本该是胜者。

其实一开始,赵恒是完全有底气也有实力改变整个大宋的命运的。国家经济繁荣,手下武将尚未没落,捏的一手好牌,只要他想,完全可以把当时的辽国打得落花流水

(寇准)

但他偏不,即使有手下大将寇准的坚持和力谏,鼓起勇气来了一次御驾亲征,并且获得了一场大胜,也还是没有打消他骨子里的懦弱和胆怯。

试问,有哪个皇帝会在亲自见证了己方的优势和大胜之后还感到害怕的?

不用怀疑,宋真宗赵恒就是那个千古“奇人”。明明打了胜仗,优势在我,他却因为亲征战场而对辽人心生恐惧,进而在本该乘势追击的情况下,选择了和谈这张烂到不能再烂的牌,与辽人签下澶渊之盟,开创了以输岁币求苟安的恶例。

(檀渊之盟)

这简直是千古奇耻!但是宋真宗的脑回路就是不一样,他不但不认为自己干了蠢事,反而还有些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保住了面子还保住了江山,简直是一代明君,这等功绩,不去泰山封个禅以表天地,简直都对不起他自己。

于是他就去了,大张旗鼓,大搞排场,期间修建行宫无数,劳民伤财,极尽奢华,搞得老百姓叫苦不迭。但宋真宗可不在乎,谁让他有咸平之治,他有钱

(宋真宗泰山封禅)

也就是这一次声势浩大的封禅,让宋真宗赵恒彻底迷上了这件事,一次不够,他还要来第二次、第三次……而且次次都要以最高标准,要彰显他北宋雄厚的财力,以及仅他自己可见的伟大功绩。

久而久之,百姓怨声载道,朝堂混乱不休,社会的矛盾愈发激化,北方的外族更加肆无忌惮,可谓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就这样,宋真宗赵恒最拿得出手的一张好牌“咸平之治”,也被他彻底搞臭了,而宋朝就此不断走向下坡路,沦为了外族砧板上一块待割的肥肉。原本神圣庄严的泰山封禅也成为了一个笑话,不再为后人重视和效仿。

(泰山)

三、后世皇帝不再前往泰山封禅

在宋真宗的一系列迷惑操作之后,后世的皇帝对泰山封禅这件事避如蛇蝎,生怕效仿之后自己会被打上和赵恒一样的昏君标签。于是泰山的政治地位逐渐没落,就算有功绩突出的皇帝想要封禅,也都会避开泰山,选择其他名山。

除了宋真宗的原因之外,封禅大典本身高昂的财力、物力、人力花费也是一道门槛,后续的历朝历代不管如何繁盛,也再难有汉唐时期的辉煌,想要来一场名正言顺又规格标准的封禅大典,对真正体察民生疾苦的明君来说也不是必要的了。

(泰山封禅大典 现代舞台还原)

这个因素在宋真宗封禅之前就存在,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因为不愿劳民伤财而放弃了数次被提上议程的泰山封禅大典。

所以强如朱元璋那样的皇帝,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也没有举行封禅仪式,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元清之后,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泰山的文化象征又进一步被弱化,除却它本身的历史意义和壮丽的景色外,再难与封禅之类的仪式挂上联系。

(五岳独尊:泰山)

不过作为五岳之首,承载了无数历史文化底蕴的泰山虽然在时代的车轮下不断改换着地位,封禅的仪式也成为了过去式,但到了今天,它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依然拥有无可取代的文化象征意义,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一座大山。

参考资料

莫金山. "历代泰山封禅综述." 青海社会科学 4(1989):4.

"说"泰山封禅"." 德州学院学报 22.3(2006):27-3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泰山   真宗   皇帝   圣地   都会   功绩   后世   大典   唐朝   后人   档次   仪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