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不合作”是什么?“躺平”又是什么?

1869年10月2日,甘地出生在印度一个富足的印度教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1888年,19岁的甘地远赴英国学习法律,1891年取得律师资格,学成回国后在孟买以律师为业,但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律师,对现在的他来说太难了,所以刚毕业的前几年他一直依靠亲友的资助维持着律师业务,毫无起色的业务与所处的环境使甘地倍感苦闷压抑,而逃离这一切的契机,在他接手处理的一个南非印度人案子时出现了。甘地义无反顾的前往了南非,从1893年起,甘地在一家印度商业公司任法律顾问,直到1915年返回印度。

19世纪末的南非,也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到处都充斥着的种族歧视及对有色人种的不公,且较之印度更甚。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同样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在民族自尊心和目睹了同胞所受苦难境况的驱使下,他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种族歧视斗争的道路。正是在这段斗争的时间里,甘地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他的“坚持真理”“非暴力”理论也逐渐成型。

在南非期间,甘地1894年组织了南非印度侨民第一个政治团体──纳塔尔印度人大会,为印度“苦力”和侨民争取生存权利。1904~1910年期间,创办凤凰新村和托尔斯泰农场,作为实现他的真理与非暴力的试验场所。并在英布战争和祖鲁起义(1906)中,组织野战救护队,照料英国伤兵。1907年在比勒陀利亚创建“萨蒂亚格拉哈”(意为“坚持真理”)组织。1909年发表《印度自治》一书,阐述争取印度自由的思想。甘地通过实践,在南非证实了自己的理论,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权利,成果卓越,为以后返回印度从事反英斗争奠定了理论及思想基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甘地敏锐的察觉到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15年回国,回国初期甘地曾组织招募志愿兵支持英国,当时的甘地还对英殖民者抱有希望。之后在国大党元老的建议下,开始游历印度各地,积累民众工作经验,创办“真理修道院”,为开展非暴力运动作组织准备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也掀起了民族解放的浪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殖民者准备宪政改革,一边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颁布罗拉特法(1919年2月,可以看做为英殖民者镇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法令)。正是这一法案的颁布及英国政府的倒行逆施行为,彻底打破了甘地的幻想,甘地由一个英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变成了一名不合作者。

甘地于1919年3~4月领导印度人民反对《罗拉特法》的斗争,支持穆斯林基拉法特运动(一战期间英政府为了骗取印度穆斯林的支持,允诺在战后保证奥斯曼帝国(今土耳其)的主权完整和哈里发(伊斯兰教首脑称呼)的地位,但是战争刚结束,英国便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瓜分奥斯曼帝国的计划。此运动就是要求,英国政府保护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建期间的奥斯曼帝国及承认哈里发地位的运动)。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殖民者的镇压运动,造成印度民众当场死379人,伤1200人,反英斗争迅速高涨。

1920年9月倡导和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在殖民地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用手工制品去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得到国大党内各个派别和集团以及印度资产阶级的全力支持。1922年2月5日联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尔县乔里乔拉村农民2000人,愤怒的将22名警察连同警察局一起,一把火给烧了个干净。运动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被国大党无限期停止,同年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第一次运动宣告失败。

1929年12月国大党拉合尔年会上,提出印度独立要求,并授权甘地领导运动。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点要求(包括降低田赋、减少军费和英国官员的薪金、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禁酒、取消食盐专营和释放政治犯等),遭总督拒绝后,他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盐进军”(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徒步426 千米,沿途成群农民随行,抵达丹迪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3周。史称食盐进军。),当局闻讯后,开始大肆镇压,5月4日,甘地被捕,印度全国掀起抵制反殖民斗争。

此后英国迫于自身一战后实力下降及印度反抗斗争的压力,于1931年1月无条件释放甘地等国大党领袖,取消对国大党的禁令,寻求某种妥协并与甘地等人谈判,甘地与欧文在德里签订了协定-欧文协定(甘地同意完全停止不合作运动,并派代表参加国大党曾抵制的伦敦圆桌会议。欧文同意恢复国大党的合法地位。协定还规定,释放除“暴力罪”之外的全部政治犯,停止对群众运动的镇压,废除戒严法令,而有关恐怖活动和“共产主义威胁”的法令除外;政府依然垄断食盐生产,对少数几种商品实行保护关税等)。第二次运动虽给与英殖民政府沉重的打击,后世也给了本次运动很多正面评价,但印度被殖民的现状却并没有改变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3日,英国代表印度宣战后,激起印度各界不满,7省国大党政府先后辞职,以示抗议。1940年10月,甘地先后指定自己门生等人,以个人身份公开发表反战演说,悉遭逮捕,活动期间被捕者近3万人,斗争再次受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火逼近印度,印度人民要求独立呼声甚高。由于英国坚持顽固立场,不予印度独立,甘地于1942年8月8日发动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运动,要求立即独立,随即遭到残酷镇压,甘地和国大党各级领导人全部逮捕入狱。直到1944年5月6日,甘地因病获释,24日,甘地宣布“退出印度决议”作废。“退出印度运动”结束。本次运动被迫结束,印度的独立依然看不到出路。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迫于自身实力衰退及国际形势的影响,不得不做出移交印度政权的决定,并提出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甘地开始竭力反对,后在权衡得失后接受。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领成立;8月15日,印度自治领成立。自此印度被一份为二。蒙巴顿方案的实施也标志着印度民族斗争的最后胜利。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依然是伟大的,因为我们要知道印度是个极度复杂国家,甘地通过他的学说,让印度各个宗教及阶层的人放下成见统一起来,一致对外反对压迫,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直到今天,印度依然没有人的影响力能超越甘地。

但是,如果大家耐心看完了以上内容,就可以发现,印度圣雄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在印度的独立中好像并没有起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若不是因为英国在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断被削弱自身出了问题,估计印度现在还未摆脱被英国殖民的命运。这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无奈之处。因为主动权依然在别人的手中,别人依然能决定你的“生或死”,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是有局限性的。这也是后世对甘地的评价褒贬不一的原因。

虽然“非暴力不合作”有局限性,但是对于当时的印度来说却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在英政府的殖民下,普通的印度民众是没有武器的,英政府殖民者为了更好的维护统治,还拉拢了一批本地的上层印度人,充当打手,在这种环境下,反抗必然遭到猛烈的镇压。这就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启示,强权的土壤来自哪里?从古至今,都是来自社会的底层人民。失去土壤,强权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躺平,从去年开始很热门的一个词,讲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们,崇尚只依靠很少的生活资料活着,不再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对现在还是对未来不再有过多的憧憬。甚至准备用“断子绝孙”式的态度来走完自己的一生。这种反抗更像是一种沉默的呐喊,犹如黑夜独行,你知道路在脚下,却就是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之前有个报道"一位记者问一位年轻人:你对中国有希望吗?年轻人毫不犹豫的回答:有!;记者接着问:那你觉得自己有希望吗?年轻人思考了一会儿回答:没有..."这就是社会上真实存在的现象,大家对国家的发展对超越美国,都抱有绝对的信心,但是谈及到自身却又感觉到无奈又无力,仿佛现在发生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正如上面说的“你知道路在脚下,却就是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现在年轻人是迷茫的,自己的教育,能让自己看清周围很多的事情,但又因为自己无力改变而陷入痛苦,在跟自己拧巴的筋疲力尽后,最终选择与自己和解,与整个世界和解。

从此世界的繁华,生活的熙攘,在于自己无关。

年轻人的躺平,跟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存在本质的区别,却又有着相同的原理,都是在自身无力改变外界环境时,通过牺牲自己来让“对方”让步或做出改变。毕竟如果失去了土壤,生长在土壤上面的一切事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必要。

圣雄甘地也好,躺平的年轻人也罢,不过都是追寻自己心中的那份公平。从这方面看,也许这既是跨越百年的默契。


参考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非暴力   甘地   奥斯曼   南非   殖民者   印度   印度人   英国   世界大战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