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时光寻古迹,揭开神秘面纱(三)

命运如洪流

把无数个我融成我们

人便是如此

自有意识起

就懂得群居生活

“聚落”也就由此而生



视频加载中...


何为聚落

古时候,在“城”出现之前,为防御自然灾害(如洪水等)、猛兽侵袭以及敌对势力的攻伐, 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种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成为了人类的聚居地,即“聚落”。

考古学中,聚落的构成往往包括以下遗迹现象:大量的房址、附属的灰坑圈、聚落的外环壕、内部的灰沟以及墓葬群等


围子里遗址1号环壕(在居住的聚落周围,古人常常挖掘深沟作为防御设施,即为聚落的外环壕)


围子里遗址2号灰沟(堆积人类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废弃物的沟状遗迹,同时还具备标识聚落内部边界功能的则称为灰沟)


围子里遗址3号灰坑(堆积人类废弃物的坑状遗迹称为灰坑)


围子里遗址12号房址


围子里遗址1号墓葬


围子里遗址的聚落选址邻近水源,距离松花江河道仅6公里,同时所处地势较高的土岗上(“围子里”由此得名)。聚落分布于河流两岸或湖泊沿岸,既可以保证水源的充足,又能预防水患,足见围子里遗址先民们的智慧。


围子里遗址所处位置图


围子里的“界”与“陲”

围子里遗址位于农安县小城乡小城子村东北的松花江南岸台地上,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东西两面为自然形成的沟壑。虽然2019、2020及2022三年间的总发掘面积仅1000余平方米,但考古队还是发现了部分重要遗迹,这些遗迹也许能还原围子里聚落当年的“界”与“陲”。


围子里遗址航拍图


聚落的外环壕多是人为挖掘或利用自然地理改造而成的壕沟,它们一般需要足够的宽度,才能有效地防御野兽的侵袭和敌对势力的攻伐,因此环壕即为聚落的“边陲”。


1号环壕


围子里遗址1号环壕发掘于2019年,呈弧形南北向贯穿发掘区。沟壁斜直平整,有明显的人为加工的痕迹。环壕东侧发现大量的灰坑和部分房址。从下图中可以看到,房址距离外环壕有一定的距离,应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



环壕内出土遗物中陶器的可辨器形有罐、钵、碗、杯、鬲、纺轮、陶塑等;骨器有卜骨、骨锥、骨针、骨甲片、骨鱼鳔、骨环、骨料;蚌器有蚌料、蚌环、蚌管;石器有磨石。


1号环壕出土部分器物


聚落的灰沟则具有堆积废弃物、用于狩猎活动或划分聚落内部空间的功能。既有人为挖掘的,也有自然冲刷形成的。它们宽度较窄,不足以抵抗其他危险势力的袭扰。因此,灰沟多为聚落内部的“界线”。


2号灰沟发掘于2020年,东北-西南方向贯穿发掘区,并向两端延伸,已揭露部分略有弧度,弧顶向西,沟东侧为成排分布的房址,沟壁斜直,沟底平整;3号灰沟发掘于2022年,发掘部分呈条状,斜壁平底。


3号灰沟


2022年田野发掘结束后,围子里遗址考古队对3号灰沟的走向进行了系统的勘探。经勘探后发现,3号灰沟一直向西侧延伸,并与2020年发掘的2号灰沟重合,由此而知2号灰沟与3号灰沟为同一遗迹。


综上所述,环壕与灰沟界定了围子里聚落外部与内部的“范围”,同时也表明围子里遗址应是一处人类长期生活居住的聚落。它们与灰坑、房址和墓葬共同组成了当时人群的活动空间。


◆素材来源:长春文旅综合整理自长春博物馆微信

◆本期编辑:秝秝

◆值班主任:柳絮

◆编辑:琳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松花江   围子   聚落   墓葬   长春   废弃物   古迹   遗迹   遗址   面纱   势力   时光   人类   神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