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好消息:体制内不养闲人!这5类人将失去铁饭碗,老百姓点赞

中央好消息:体制内不养闲人!这5类人将失去铁饭碗,老百姓点赞

事业单位一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场所,因为它意味着稳定。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益服务活动的组织。事业单位有编内和编外之分,编内的享受正式的编制身份和福利待遇,编外的则没有。事业单位一直被认为是稳定的工作岗位,很多人都想进入体制内。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也面临着改革的需要。国家要求事业单位要按照“精兵简政,不养闲人”的原则,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公共服务。今年3月份,国家还出台了《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的文件,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清理编外人员。这意味着,在编内员工面临精简的同时,编外员工也将被清退!

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三类: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要将其转为行政机构或者取消;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要将其转为企业或者社会组织;对于从事公益服务的,要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中,强化其公益属性。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促进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事业单位改革中可能失去铁饭碗的5类人

在这场深刻而全面的改革中,有些人可能会失去他们原来稳定而舒适的铁饭碗。特别是以下这5类人:

公益性岗位人员。这些人是指政府出资安置一些就业困难的人员,在城市社区从事公共服务工作的岗位。比如街道办聘用的一些社区工作者,他们主要负责社区治安、卫生、疫情防控等工作。

这类岗位的薪资待遇并不高,主要目的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020年疫情爆发后,各地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增加了很多公益性岗位。但是,在2021年之后,由于疫情的影响和经济的恢复,各地政府为了提高当地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便开始出台了更多关于公益性岗位的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公益性岗位已经逐渐饱和,一些不符合岗位要求或者表现不佳的人员将会被清退。

劳务派遣合同工。这些人是指由第三方劳务公司派遣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合同制人员。他们与单位签订的是劳动合同,而不是事业单位的编制合同。劳务派遣人员虽然没有编制,但可以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比如五险一金、绩效工资、年终奖金、加班费等。但是,劳务派遣人员没有编制,也就没有晋升加薪的机会。有的人干了几年,觉得没有前途,就会选择辞职不干了。最近几年,各地都在清退劳务派遣人员,尤其是事业单位,一旦被清退了,就等于失去了铁饭碗。

已经离职、退休,却仍享受编内待遇的人员。这些人是指在离职、退休或者辞职后,仍然占用着编制,享受着编内待遇。这些人属于事业单位编外人员。他们也是即将被清退的对象,因为他们不在岗位上工作,却占用着资源,对于其他人来说很不公平,对于编外的工作人员来说更是不公平。

替代性强的保安、保洁、绿化、食堂等岗位的工勤人员。这些人是指很多单位为了降低成本,会把一些非核心、辅助性的岗位,外包给第三方劳务公司。这些岗位,往往就是保安、保洁、绿化、食堂等工作。这些岗位的替代性很强,也就是说可以很容易找到其他人来替代。

很多地方也将这些岗位作为临时性的工作人员,用于保障社会正常运行。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化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未来这种用工形式会越来越普遍。这部分人员很多都是临时工,工资待遇和正式工相比,差距比较大。现在事业单位已经在逐步取消“编外人员”了,这部分人员要么转为企业员工,要么转成在编在岗人员。

合同到期未续聘的编外人员。这些人是指一般签订了一年或者三年服务合同的编外人员,在合同到期后,出于种种原因,依然在单位工作。这类人面临清退的风险可以说最高。

事业单位改革对老百姓有以下几个好处: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事业单位改革可以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让有能力的人工作,能者居之,真正为人民服务。通过改革解决公益事业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质量效率不高的问题,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比如,教育事业单位改革可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卫生事业单位改革可以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便利性。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事业单位改革可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事业单位集中了我国2/3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广泛分布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通过深化改革、转变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释放其创新创造活力,对于推动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事业单位改革可以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改革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回归行政机关,实现政事分开,避免政出多门,有利于政府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责。

通过改革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实现事企分开,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国有资本运营效率。通过改革强化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实现管办分离,有利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铁饭碗   编外   闲人   劳务   公益性   好消息   事业单位   老百姓   公益   体制   岗位   效率   体系   中央   行政   人员   社会   国家   经济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