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铁娘子李爱珍:美国曾求她留下,她申请中科院院士却4次被拒

2007年,时年71岁高龄的中国“芯片铁娘子”李爱珍女士成功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网络哗然。

她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人物,带领团队成功突破了西方技术封锁,然而,她曾4次申请中科院院士,都被拒绝,理由是“年龄超龄”。值得一提的是,在几年后她却成为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在当今社会茅台女总、烟草员工,就连黄金集团董事长都能入选“院士”,而对中国半导体有卓越贡献的李爱珍为何会多次落选呢?

1、求学历程

1936年李爱珍出生于福建,自幼家境殷实,且父母都是有着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对李爱珍的教育也格外重视。

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李爱珍的父母正在为祖国的解放贡献力量,他们经常告诫李爱珍:“中国只有变得强大,才能不被其他国家欺负。”

这样的话语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中,有了父母的言传身教,更加让她刻苦学习。她从小就善于思考,热衷于探索科学领域,这也为她日后的科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李爱珍被上海复旦大学化学专业录取,在校期间,就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当时那个年代和现在有很大不同,那时国家为了让人才物尽其用,所以大学生毕业后都是包分配工作。

所以,李爱珍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了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上海冶金所,主要从事的是研究稀有金属化学冶金。

最初李爱珍只是冶金所的研究实习员,凭借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逐渐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最终荣升为正式研究员。她的晋升是由于她在工作中展现出的出色能力和卓越表现。

2、半路转行

在冶金所的工作虽然安稳,但这个工作并没有让李爱珍干太久,因为自上世纪80年代起,西方国家害怕我国半导体事业快速发展,便故意对中国实施了长达数十年的分子束外延设备禁运政策。

西方的这一政策给中国的科研带来严重阻碍,所以李爱珍就产生了将来打破这一垄断的想法。

1963年,年仅27岁的李爱珍毅然决定转向我国发展相对滞后的半导体领域,她将目光聚焦于半导体纳米结构和器件的研究方向,并全力以赴推动中国的科研进步。而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当时的科研条件极其困难,实验室里几乎没有像样的仪器设备,而李爱珍并非半导体专业科班出身,又是半道出家,自然会面临很多困难。

不过她并没有气馁,她决定自己查阅文献,一有时间就埋头看书,遇到不懂的问题便与他人探讨,在李爱珍的领导下,她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不断提升国内的科研速度和技术水平,但这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这也使中国意识到,闭门造车是无法取得突破并达到世界领先地位的,面对这一困境,国家便想要派一批技术人员出国学习。

当时李爱珍的老师大力推荐她,但李爱珍却饱受质疑,因为不少人担心李爱珍一旦出国就不会回去了,再加上当时美国正在想方设法吸纳人才,给他们丰厚的待遇条件。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李爱珍的父母都是菲律宾华侨,万一她真的经受不住美国的诱惑,一去不复返了呢。

后来单位领导出面,极力做保,费了好一番功夫才同意李爱珍去往美国学习。

到了美国,李爱珍跟随当时在半导体领域享有盛名的米尔纳斯教授,作为一个外国人,李爱珍受到了不少白眼,不过她并没有给这些放在心上,因为她时刻记住自己是来学习的。

在美国的2年里,李爱珍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贝尔实验室,这里不仅科学大师云集,还有被誉为“分子束外延之父”的卓以和教授,李爱珍经常向他请教。因为分子束外延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航天、军事、芯片制造、医疗领域等。

3、学成归国

通过与国外的学习交流,李爱珍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推动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进步。

1982年,李爱珍在美国学习2年后准备归国,美国为了想要留下她给她开出了丰厚的报酬,但都被李爱珍拒绝了。

李爱珍曾说:“科研对我而言不只是一种职业,如果它仅仅是职业,我只会按时上下班,拿着薪水,但科研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怀揣着对半导体领域的热爱和追求,回国后李爱珍在上海创建了分子、气态源束外延半导体实验室,着手自主研发设备。

当时西方依旧对中国在分子束外延设备出口处于封锁阶段,在加上国内现有的设备比价落后,这令李爱珍的许多实验无法顺利开展。

但是好在付出有所回报,1989年,李爱珍通过钻研,打破技术封锁,研究出了分子束外延设备。

2000年,李爱珍再次带领中国半导体进入到另一个新高度,研制出5-8MM波长的量子激光器,使得西方国家不得不对中国另眼相看,在李爱珍的带领下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4、多次落选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科学家,在4次参加中科院院士评选时,却均被拒绝。

其实在1999年,李爱珍的学生和导师就建议她参加中科院院士的评选,在大家的支持下,李爱珍递交了申请后继续回到研究室工作。

但当时的中科院有年龄限制,规定要求:如果是60岁以下的人参选,则需要2名或以上的院士推荐;60岁以后就需要6名或更多院士推荐。

那时的李爱珍已经63岁,属于“超龄”,虽然她的科研成果和资历都够了,但如果没有人举荐的话,就无法评选中科院院士。

这样一来就要看你平时的人脉关系如何,但李爱珍属于“两耳不闻人情事故,一心只知做研究”的人,所以也就没有那么深厚的人际关系。据说当时推荐她的人只有一位,因为找不到剩下的5名院士推荐她,因此她就落选了。

之后在2001年、2003年、2005年,李爱珍又分别参加了3次院士评选,最后一次参加评选时,她已经69岁了。但结果和之前一样,因为年龄太大,举荐人数不够,她均被拒绝。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没能评上中科院院士,但李爱珍在搬到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2004年李爱珍成为第一个获得中国科学院工程科学奖的人。

4、成美国院士,造质疑

不久后,美国也注意到了李爱珍的事,2007年美国对李爱珍抛出橄榄枝,邀请她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一经报道,便让李爱珍饱受质疑。

要不是这件事情被媒体报道出来,大家压根就不知道李爱珍曾经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拒4次。

李爱珍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连她自己都一脸诧异,她第一时间出来澄清表示,希望媒体不要炒作。

不过李爱珍并没有前往美国,也不曾为美国做出任何贡献。但这件事也让不少人开始质疑我国院士评选机制,一个在中国多年来评选不上院士的人,为何却能当选美国外籍院士?

实际上,美国的评选机制和中国不同,美国评选院士远没有中国这么复杂,只需要一个人举荐就可以参加评选,接下来再看评委投票,超过半数票就可以当选,而中国则不同。

比如袁隆平老先生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他也曾3次申请中科院院士,同样被拒绝,理由是:他没有海外留洋经历。

所以最后袁隆平并没有被评选上中科院院士,而是获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

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女士,虽然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同样多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落选,原因是她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论文。

5、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科技领域快速发展,确实离不开老一辈人的努力,正是科研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默默奋斗,不计回报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追求知识的突破和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再次致敬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美国   中科院   院士   诺贝尔奖   外延   半导体   中国   外籍   芯片   分子   科研   父母   领域   科学   设备   工作   李爱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